APP下载

对加快长三角地区异地共建开发区的几点思考

2010-01-12王萌萌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异地开发区长三角

何 静 王萌萌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对加快长三角地区异地共建开发区的几点思考

何 静 王萌萌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异地共建开发区,是由政府或企业主导共建的跨国界、跨行政区域各类开发区。为促进长三角地区异地共建开发区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共建模式,促成各级政府、园区管委会、企业的多元共建;创新体制机制,促成产业转移、统筹协调、利益回馈共建;制定共赢政策,促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共建。

长三角;开发区;异地共建;资源;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一开放带,也是开发区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根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4-2005)》,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从绝对值还是增速上,都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逐渐成为三大经济圈的领跑地区。[1]2008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互利共赢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在后开发区时代,异地共建开发区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话题,如何有效推动开发区的异地共建,本文对此加以探析。

一、长三角地区开发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1984年中央决定在14个沿海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全国开发区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2003年起,我国全面开展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行动。全国清理整顿之前,各类开发区有6866个,规划面积3.86万平方公里,经过清理整顿,到2006年,开发区数量压缩到1568个,规划面积为9949平方公里,压缩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7.2%和74.2%。其中,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有222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1346家。

据国土资源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治理整顿后的2006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5个,省级开发区238个。其中,上海市有国家级开发区15家,省级开发区26家;江苏省国家级开发区27家,省级开发区109家;浙江省国家级开发区13家,省级开发区103家。

表1 国家和长三角开发区基本情况

长三角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区域内建设的开发区具有先发优势,目前以浦东、苏州、无锡等地为代表的一批开发区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有些则进入城市化阶段,开发区大规模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大规模投资趋势放缓,开始向城市新区、卫星城方向发展。[2]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开发区之间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特别是受到土地、空间等环境容量的限制,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而沿海欠发达地区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开发区,虽然建设时间较早,但受地理区位和经济环境等的制约,目前还有一部分处于发展阶段,有些还处于启动阶段,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开发区发展的不平衡,就使得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行政区划主导开发的情况下,加快开发沿海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推进开发区的异地共建工作,并适时走出国门,是拓展开发区产业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二、长三角地区异地共建开发区的现实意义

异地共建开发区,是由政府或企业主导共建的跨国界、跨行政区域各类开发区。从全球范围来看,异地共建开发区相当普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地区,异地共建开发区已初显成效。

(一) 是转变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长三角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中,排在前列的产业主要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但不利于专业化分工,因开发区生产企业之间低价竞争激烈、内耗严重,而不利于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和形成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异地联合开办开发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路径。同时,因长三角各类开发区多处开花,开发区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异地联合兴办可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合力。

(二)是加快长三角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在市场竞争大潮中,企业要走出长三角、走向国际化,路径很多,其中企业在国内或境外兴办开发区是一条便捷途径和有效机制。开发区在境外设立产业园区,开发区企业在境外设立产业基地,是“走出去”的具体体现。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补充我国需要的资源,又可以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还可以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同时,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实现了我国产品市场多元化和原产地多元化,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推动开发区强势产业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引导资源类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促进进口多元化,保障资源来源的稳定和通畅。[3]尤其是在境外兴办开发区,不仅扩大企业发展空间,更主要是利用当地优势资源,造就企业竞争新优势,形成新的发展活力,使国内企业逐渐发展成跨国企业,并带动一大批企业,促成抱团共进、产业集群的跨国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是区域共赢的需要。从开发区现实需要来看,异地共建开发区是区域共赢的需要。发达地区建设的开发区已进入成熟期或城市化期,产业发展面临土地、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腾笼置业要求越来越迫切,而改造“中低产田”打造“高产田”需要产业转移发展空间,而发达地区自身要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大、成本高,目前一些已进入城市化阶段的开发区,已经没有产业开发空间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地区利用开发区的产业、市场和管理优势,与欠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开发区,在新建开发区扩展产业区,或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新建开发区,就可以实现产业扩张、市场拓展和管理对接,促进开发区的延伸发展。而欠发达地区通过合作共建开发区,可以乘搭快车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提高开发区管理水平,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 是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按照此规律,国家级开发区原有区域开发完毕以后,在中西部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设立新的开发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之间,也可实行共同开发或构并,实现产业互动和双赢。[4]目前,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特别是长三角开发区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需要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地和国外转移、扩散,开发区则从传统工业生产中心转向高端工业和传统工业总部基地。异地共建开发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五) 是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需要。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并引发了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危机,使外向型经济导向的开发区受到冲击。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包括开发区在内的外贸出口增幅大降,企业国际订单大幅下降,外商投资急剧减少,招商引资竞争越加激烈。近些年来,长三角区域的开发区产业规划中,排在前列的产业主要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但易于造成开发区之间低价竞争激烈、内耗严重。通过异地共建开发区,促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才能使开发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效地化解金融危机引发的外贸出口风险,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

三、长三角开发区异地共建的实践

目前,长三角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苏州工业园区的国家政府主导合作兴办模式、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联合投资兴办模式、宁波与衢州共建山海协作示范园的区域政府主导兴办模式、吉利控股集团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企业中标运作模式、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区的中外企业合作兴办模式。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国家政府主导合作兴办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资政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是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兴办的国际合作项目。第二,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成片开发由中新合资的开发公司负责。对外招商引资由中新联合共同负责。第三,国务院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2007年,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工业总产值264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分别比开发之初(1994年)增长了59倍、73倍、354倍;进出口规模从几百万美元增加到了569亿美元。

(二)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联合投资兴办模式。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8月,是江阴、靖江两市跨市跨江联合投资开发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苏省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启动区面积8.6平方公里。2006年更名为“江苏江阴—靖江园区”。在园区成立之初,江阴、靖江冲破行政区划限制,以9∶1的投资比例,联合成立投资公司进行兴办,前者负责经济事务、后者管理社会事务,并明确园区开发建设主要采取市场化运作。该工业园区作用突出,一方面,为南北产业转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上百亿江阴资本跨江北上,参与靖江城市建设、公共娱乐、房地产等众多领域;另一方面,苏南企业在转移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发展能力获得了新的提升。目前在江苏,参照“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模式的10个省级开发区跨区域共建的庞大战略正在推进,比如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无锡与徐州均在共建开发区。江苏出台了“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税费两地共享,具体比例由两地政府商定”等政策条款。2008年初,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决定共建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合资公司注册资金3.2亿,上海、启东双方各持股60%和40%。

(三)宁波衢州山海协作示范园的区域政府主导兴办模式。根据浙江省山海协作要求,2006年6月15日,宁波市与衢州市共同签订了《宁波市政府与衢州市政府关于加强资源与产业合作意向》。《意向书》商定,加强土地资源的合作利用。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衢州市为宁波市新增代保基本农田5万亩,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划修编时划转。“十一五”期间,衢州市为宁波市代建标准农田10万亩,调剂土地折抵指标0.5万亩,代造耕地1万亩。宁波市向衢州市支付一定的资源补偿费。为构筑合作平台,促进宁波企业向衢州转移,在衢州经济开发区内划出3平方公里土地,设立“宁波山海协作示范园”,目标是使之成为宁波市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衢州产业的培育基地和两市“山海协作工程”的重要平台,为此两市政府将分别出台激励政策。同年11月,宁波市与衢州市就签约11个资源与产业合作项目,协议金额58.96 亿元,宁波方投资 58.62 亿元。[5]

(四)吉利控股集团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企业中标运作模式。2008年初,吉利控股集团下属的浙江吉利美日汽车有限公司中标商务部在墨西哥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将负责建设“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这是中国企业在北美大陆建设的第一个国家认可的境外工业园区。即将动工兴建的“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位于墨西哥中部的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启动1.3平方公里为一期项目,投资额为2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以吉利美日汽车公司投资为主,一期项目以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园区建成后,年产轿车能力将达到30万辆。吉利美日中标墨西哥园区项目,将带动一批与吉利相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相关汽配企业到墨西哥投资设厂,促进宁波企业“走出去”实现转型提升,实现抱团联合“走出去”。

(五)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区的中外企业合作兴办模式。2008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在非洲的尼日利亚与当地最大的华人财团李氏机构合作,建设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区。这是宁波企业在非洲的第一个工业园区。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占地3.3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园区厂房将在5年内分批陆续建成。根据规划,宁波中策将在该园区建设尼日利亚和非洲紧缺的电力设备制造厂、修造船厂、水泥建材厂等,并将和宁波的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一些非洲紧缺、国内饱和的工厂如空调制造厂、摩托车生产厂。首批厂房如建材厂、机械厂等将在2008年建成并投入生产。目前该公司已经与空调厂、摩托车厂等几家合作伙伴初步达成了落户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区的意向。

四、长三角开发区异地共建的发展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基本思路。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总体发展思路应该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统筹协调长三角区域内开发区,利用长三角的改革开放先发优势、对外贸易桥头堡优势、开发区经营管理优势,利用中西部地区和境外国家地区的人力与土地资源优势、市场容量大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优势,通过联合兴办开发区,实现产业错位发展、资源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空间,形成产业梯度转移、资源优化配置、成效显著的双赢格局。

1、与中西部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利用部分中西部开发区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资源优势,与长三角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把中西部开发区带动起来,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在管理上,长三角开发区方主要负责园区部分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中西部开发区方主要负责大部分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等。同时,也鼓励长三角地方政府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直接与中西部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

2、到中西部地区兴办新的开发区。利用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市场资源优势,推动长三角开发区与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共建新的开发区,将长三角开发区产业转移到新建开发区。长三角开发区负责新建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招商等经济业务,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土地拆迁、移民安置、社会管理等工作。同样,长三角地方政府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也可以直接与中西部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新建开发区。

3、在长三角区域内整合或新建开发区。在长三角区域内开发区中,通过跨省域、跨市域整合,形成多元投资、多方参与的新型开发区,在新整合的开发区内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同时,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政府、跨国公司到长三角开发区进行合作兴办。

4、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鼓励长三角开发区、地方政府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各类开发区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区,将国内竞争力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共建开发区中,或将这些开发区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转移到国内。在管理上可以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或者通过双方协商进行共同管理。

到资源和市场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兴办全新的开发区,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资源输入国内,同时将我国优势产品和服务输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开发区。在管理上,主要是通过当地政府进行共同管理。

(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完善共建模式,促成各级政府、园区管委会、企业的多元共建。根据国内外异地兴办开发区经验,长三角地区异地兴办开发区或产业基地,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包括发挥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尤其是现有开发区管委会的积极引导作用,促使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异地开发区共建格局。共建模式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市及县(市)区政府与对方相同级别政府或不同级别政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共建,可以是乡镇政府与对方乡镇政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共建,可以是长三角地区开发区管委会与对方县(市)区政府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的共建,可以是长三角地区有实力的企业与对方相关政府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的共建,也可以是长三角地区企业与对方企业基于合同关系的合作共建等。

2、创新体制机制,促成产业转移、统筹协调、利益回馈共建。在现行行政区划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面临最大困难是区域政府相协调问题,这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有效推进:首先,是利益回馈机制,长三角地区异地兴办开发区或产业基地,外迁企业所得利税,要部分回馈到长三角地区总部,重返长三角地区再投资,以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增强经济实力。其次,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双方政府的高规格、多层次、较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跨区域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联系制度。第三,开发区管理机制,长三角方主要管理开发区经济事务,对方则侧重管理社会事务,发挥共建双方管理特长。第四,内部统筹机制,长三角地区成立异地兴办开发区或产业基地领导小组,做好统筹工作,将需要转移的各类开发区、产业项目、企业组织起来,促成组团式产业转移。

3、制定共赢政策,促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共建。这主要包括:制定共建双方税收分成政策,共建双方政府按贡献分成税收比例,促成双方互利共赢财税新格局,充分调动双方政府共建开发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企业投资优惠政策,如投融资支持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准入门槛政策、土地带帽下达政策等,以利益为导向,引导长三角地区企业有序转移到所共建的开发区之中。制定长三角地区企业“走出去共建开发区”政策,如贷款贴息政策等,促使有实力的企业抱团在中西部地区或境外兴办开发区,形成企业抱团产业转移、抱团闯市场的新格局。制定长三角地区各类开发区“走出去共建开发区”政策,鼓励长三角地区各级各类开发区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合作建设一批以长三角地区命名的异地开发区,扩大长三角地区城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1]管德明,姬玉明.“长三角”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战略思考[J].江苏高职,2007(1)89-91.

[2]刘现伟.开发区数量与地方经济增长之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08(1).

[3]晏冠亮.后开发区时代的特点和发展方向[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39.

[4]俞永均,蒋乐曼.宁波与衢州资源与产业合作取得重大突破[EB/OL].(2007-12-23)www.zjxz.gov.cn[2009-08-22].

On Speeding up Constructing Common Development Zone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He jing,Wang Mengmeng
(Ningbo Polytechnic,Ningbo,Zhejiang 315800)

Off-site collaborative built development zones are various trans-boundary or trans-district development zones that constructed by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cooperatively.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ff-site build development zones in Yangzi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o secure the co-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management associations and enterprises, the mode of off-site build is needed to be promoted;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also needed to be innovated to facilitate industry transfer,planning and harmonize,benefit recapture for co-construction;and win-wi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achieve resources complementarity、benefit sha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Yangzi River Delta Region; development zone; off-sit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resources;industry transfer

F061.5

A

1672-3708(2010)01-0022-05

2009-12-13

何静(1960- ),女(满族),哈尔滨人,编审,研究方向:经济学,编辑学。王萌萌(198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管理。

猜你喜欢

异地开发区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