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

2010-01-12范孝周吴应宇陈韶君

关键词:报酬率年报盈余

范孝周,吴应宇,陈韶君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上市公司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

范孝周1,吴应宇1,陈韶君2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以2007年沪深两市A股28家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运用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法直观地发现稀释每股收益具有信息含量。同时在盈余反应系数法下建立线性与非线性盈余回报模型,研究得出稀释每股收益和基本每股收益都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且稀释每股收益更具决策有用性,这为新准则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新会计准则;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信息含量

一、引言

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其亮点在于充分考虑了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稀释效应,要求在利润表中同时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可比的财务指标。经验研究认为如果某个会计盈余指标的发布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相应的变化,则该指标向市场传递了新信息[1]。那么,稀释每股收益指标的信息含量情况如何呢?本文以2007年沪深两市A股28家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结合运用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法和盈余反应系数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检验稀释每股收益的信息含量。

二、研究综述

会计盈余信息含量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专门探讨每股收益指标信息含量的文献并不多。StevenJ.Rice[2]通过对187家有股票稀释和152家没有股票稀释公司的研究发现完全稀释每股收益与主要每股收益具有不同的信息含量。Ross Jennings[3]等通过建立模型得出完全稀释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的解释程度最高,主要每股收益次之,基本每股收益最低。此外,李常青[4]、苏君[5]得到了以下结论:①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都具有信息含量;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具有额外的信息含量。

王旦娉以200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稀释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的预测能力不强,不具有信息含量[6]。文章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样本选择不够严谨,笔者遵循作者的筛选标准得到样本数量为28家,少于其41家,原因可能在于作者把深市中小板块的上市公司包含在了样本中,这势必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其次,下结论时过于武断,样本数量少和模型固然可能会影响结论,但文章并没有通过对比样本(基本每股收益指标的信息含量)来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为此,本文在谨慎选择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基本每股收益的信息含量来探究稀释每股收益的信息含量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每股收益新准则的颁布充分肯定了稀释每股收益指标的决策有用性,同时因其考虑了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基本每股收益的稀释效应,可以避免每股收益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因此它对股价的预测能力比基本每股收益强,更能影响股价的变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即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投资者来说,具有决策有用性。

假设二: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比基本每股收益指标更具有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

(二)样本选择

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样本选择标准如下:①剔除了银行等金融性公司,以及2006年至2007年间被ST、PT的公司。②剔除了数据不全的样本,每个年份样本均应保证自变量及因变量能被合理地计算。③剔除了4月30日以后公布年报的公司。④剔除了稀释每股收益大于或等于基本每股收益的公司。⑤为了减少“噪音”,剔除了年报披露前后股票价格异常变动的公司。最后得到有效检验样本数量为28家。

(三)时间窗口的选择

时间窗口的选择主要受到李常青[4]29的影响,他把研究窗口设为年报披露日前后30天,但发现前后15个交易日内会计盈余对股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基于这一初步结论,同时为了和王旦娉[6]252的研究进行比较,本文选择的时间窗口是[-15,+ 15],如果上市公司在交易日发布年报的,则将公布日当日设为0,如果公布日为非交易日,则将公布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视为0时刻。

(四)模型建立

本文同时运用了线性和非线性盈余回报两类模型,每一类模型包括A、B两个回归模型,分别用来检验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和未预期基本每股收益与累计超额报酬率的关系。

(1)线性盈余回报模型

其中,CA Rit表示t天股票i的累计超额报酬率;UDEPSit、UBEPSit分别是股票i第t年的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未预期基本每股收益,εi是误差项,β为盈余反应系数(ERC),反映股票收益受每股收益影响的显著性和敏感度。模型M1是国内外研究股价与盈余关系用得最多的模型。

(2)非线性盈余回报模型

随着对会计盈余和股价之间关系研究方法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盈余回报的线性关系,转而探讨非线性函数形式,Freeman等的研究表明:未预期盈余的绝对水平与盈余的持续性存在着相关性,而其中的暂时性盈余与公司未来的股利实现无关[7],这就动摇了线性关系的理论基础,同时发现非线性模型显著地比线性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

本文借鉴了王化成、程小可、李玲玲在研究公司亏损与非线性对会计盈余与股票关系的边际与联合效应时的做法[8],建立了如下的非线性关系式:

其中,|UDEPSit|、|UBEPSit|是UDEPSit、 UBEPSit的绝对值,β是基本盈余反应系数,γ是非线性效应系数,而盈余反应系数ERC=β+2γ|UX|。

(五)累计超额报酬率的计算

超额报酬率是一个预期概念,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风险调整后、均值调整后和市场调整后,本文选取风险调整后,计算如下:

①从CSMAR数据库里收集年报公布日前后15天的日个股报酬率Rit和日市场报酬率Rmt。

②预期正常报酬率(R′it)。本文采用“夏普模型”,将估计期设为事件期前后90天,进行回归: Rit=αi+βiRmt+εit,假定αi,βi在事件期保持稳定,则预期正常收益率:R′it=αi+βiRmt

③日超额报酬率(A Rit):A Rit=Rit-R′it

④日平均超额报酬率(AARt):

⑤定性用的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CARt):

⑥回归用的累计超额报酬率(CARit):

(六)未预期每股收益的计算

未预期盈余等于股票的实际盈余减去预期盈余。预期盈余的计算主要有时序模型、分析师预测模型和幼稚模型。实证表明幼稚模型并不比复杂的估算模型逊色,尤其在弱势有效市场中更为实用,因此我们选用幼稚模型,其假设每家公司的会计盈余都服从随机游走的分布,即:

其中,Eja表示j公司α年度的会计盈余; EEj,α-1表示j公司α年度预期会计盈余;ΔEjα表示j公司α年度实际会计盈余与上年相比的变动值。因此,可以得到未预期每股收益: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部分结合运用了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法和盈余反应系数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探讨了稀释每股收益的信息含量。

(一)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

(1)全样本的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

从图1可以看到事件窗口内A A R围绕0值上下波动,在年报公布日前,A RR达到1.18%,而公布日后未超过1.08%,说明投资者可获得的收益有所下降;从图2可以看到CA R总体呈上升趋势,公布日前上升幅度较大,公布日后幅度有所下降,说明年报披露前可能已经泄露了信息,投资者已经从中获得了相当的收益。总之,从直观上说明了市场对年度报告是有反应的。

图1 窗口内日平均超额报酬率时间序列图

(2)分组样本的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

为了检验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稀释每股收益,本文按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的符号将样本分为两组:好消息(UDEPS+)和坏消息投资组合行业(UDEPS-)。

图2 窗口内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时间序列图

从图3可以看到,两组投资的ARR无论是符号还是发展趋势大体上呈现相反态势,如此一来,市场对两种投资组合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抵消的现象。而从图4可以看到,对两组投资市场的反应明显不同:UDEPS为正的投资组合的CAR从年报公布前13天开始均为正,而UDEPS为负的投资组合的CAR始终为负,且好消息组可获得的CAR远高于坏消息组。此外,对分组样本的CAR进行T检验后发现市场能够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稀释每股收益,其价格效应在不同时间启动,说明了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向投资者传递了有用的信息。

(二)盈余反应系数法下的回归分析

上述方法虽然直观,却无法进行精确的比较。为此,本部分在盈余反应系数法下,采用线性和非线性盈余回报模型对稀释每股收益的信息含量进行量化分析比较。

(1)线性盈余回报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线性关系下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及比较如表1所示:

图4 分组样本的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趋势图

从表1模型M1-A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从整个研究窗口看,UDEPS的系数β经检验不显著,但公布的第4天起,β的t检验开始表现显著,且显著性增强,一直持续到第10个交易日。在窗口[-15,6]内,β的t检验最显著,t=2.23。此外,经过调整的拟合优度R2的最大值达到12.8%(王旦娉[6]251相应的R2最大值为3.1%)。总之,2007年报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这一事件在窗口[4,10]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实了稀释每股收益能够向市场传递一定的信息。

同时从表1模型M1-B的结果同样可以说明基本每股收益具有与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含量,这和国内外众多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此外,对比两个模型的结果不难发现,从年报公布日起,在相同时间点上,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回归方程无论是显著性还是方程的拟合优度抑或是盈余反应系数都比未预期基本每股收益回归方程的结果要高,说明稀释每股收益比基本每股收益更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

(2)非线性盈余回报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非线性关系下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及比较如表2所示:

表1 模型M1-A和模型M1-B的回归结果及比较

表2 模型M2-A和模型M2-B的回归结果及比较

注:***表示在0.0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0.10水平下显著。因篇幅所限,表中只显示了开始表现出显著性后的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M2-A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说明了2007年披露稀释每股收益这一事件在研究窗口内能够向市场传递会计信息。从整个研究窗口看,UDEPS的基本盈余反应系数β表现显著,t=2.034,非线性效应系数γ也显著通过,|t| =1.715,总体方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F=2.079。但从年报公布当日起,回归方程的β和γ的t检验均开始表现显著,而且总体方程也从年报公布第1个交易日开始表现出显著性。此外,在窗口[-15,7]内,基本盈余反应系数β的t检验最显著,t=2.763,且经过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达到最大值19.6%。从年报披露日之前来看,回归方程的β系数和γ系数的t检验都不显著,且F检验不显著,证明沪深两市对年度稀释每股收益信息没有做出提前反应。此外,表2的对比结果再次验证了之前的结论:基本每股收益具有与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含量,而且稀释每股收益比基本每股收益更具决策有用性。

(3)线性与非线性盈余回报模型回归结果的比较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虽然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但在显著性通过时间以及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比表1和表2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首先,非线性模型从年报公布第1个交易日起表现出显著性,直至第12个交易日,而线性模型从年报公布第4个交易日起才表现出显著性,到第10个交易日就终止显著性通过。其次,从年报公布日起,在相同时间点上(除第4天到第7天以外)非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比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高,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远高于线性方程的拟合优度。通过比较模型M2-A和模型M1-A的回归结果,再次证明了稀释每股收益具有信息含量。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7年报中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和基本每股收益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国家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具有与股票价格有关的信息含量。在研究窗口内,市场能够区分不同性质的稀释每股收益。无论是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法,还是线性和非线性盈余反应系数法,稀释每股收益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解释能力。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该指标的设计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投资者的重视,避免了每股收益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提供了一个更可比的财务指标。

(2)稀释每股收益和基本每股收益存在信息含量的差异,且前者更具决策有用性。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回归模型,在年报公布日后的同一时间上(除个别交易日外),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的盈余反应系数β(基本盈余反应系数)、总体方程的显著性F值、拟合优度R2都比未预期基本每股收益的相应值大,说明稀释每股收益具有更多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二)建议

为了让稀释每股收益的披露更加规范,使相关利益主体能够依据该指标作出有效的投资决策,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完善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填列。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计算方面,会计人员未能真正掌握稀释每股收益的实质,典型的就是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当作稀释每股收益值予以列报(如600485中创信测),更有甚者出现了稀释每股收益值大于基本每股收益值的情况(如600078澄星股份和000566海南药业)。列报方面,新准则规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公司才要求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但很大一部分不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公司仍旧简单地按照基本每股收益的值填列了稀释每股收益。上市公司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使其按照新准则的相关规定熟练地进行操作。

(2)投资者在决策时不能过分地依赖稀释每股收益这单一指标,虽然其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但如果单独考虑,其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并不高(线性模型下调整后的R2最高达到12.8%),因此一定要充分收集其它信息,如股利的分配方案、经营性现金流量等,只有结合了充足的信息,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为决策者所用。

[1] 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7):41-49.

[2] Steven J.Rice.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Fully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J].The Accounting Review,April,1978:429-435.

[3] Ross Jennings,Mare J.Leclere,Robert B.ThompsonⅡ.Evidence on the Usefulness of Alternative Earning per ShareMeasures[J].FinaneialAnalystsJournal, November/December 1997:24-33.

[4] 李常青,张兆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 苏君,贾明强.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每股收益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之比较[C].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王旦娉.关于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研究,2009(6):251-252.

[7] Freeman,R.N.,S.Y.Tse.A nonlinear model of security price response to unexpected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2,30:185-209.

[8] 王化成,程小可,李玲玲.亏损与非线性对会计盈余与股票回报关系的影响——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与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4(1):105-140.

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ntent of Diluted EPS: Evidence from Listed Companies

FAN Xiao-zhou1,WU Ying-yu1,CHEN Shao-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Taking 28 listed companies which were in possession of dilutive potential ordinary shares in A-share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ecurity markets in 2007 as samples,the present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In the method of event study,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analysis of cumulative average abnormal return to find that diluted EPS has transferred useful information to investors.Then with the analysis of earning response coefficient,it establishes linear and nonlinear earningsreturn model and concludes that diluted EPS has information content significantly relevant to stock price.Compared with basic EPS,diluted EPS is more correlated with decision-making.Finally,it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tandard and makes several policy proposals such as the improvements for diluted EPS’s calculation and listing.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basic EPS;diluted EPS;information content

F832.5

A

1009-105X(2010)03-0034-06

2010-03-11

2010-07-06

范孝周(1987-),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应宇(1959-),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韶君(1972-),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报酬率年报盈余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民间养老机构财务估量及风险规避
巧用Excel计算生活中的内含报酬率
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重要数据
基于R软件对股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
财务经理如何做好投资项目评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