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

2010-01-08蔚,叶

关键词:学者有效教学策略

范 蔚,叶 波

(西南大学 教 育学院,重庆 4007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

范 蔚,叶 波

(西南大学 教 育学院,重庆 400715)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有效教学”为关键词,从研究文献量与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有效教学”研究的文献量逐年增大,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有效教学”的内涵、影响因素、策略、评价及标准4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文章展开了总结与反思,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研究;内容分析

自有教学以来,人们即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但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作为一种理念,则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可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逐渐蓬勃兴盛。本研究对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以期对“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作回顾分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和取样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是中国目前资料收集比较全面、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全文数据库。通过对这两个数据库的检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1990年以来中国有效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和态势。文章以“有效教学”为关键词进行初级检索,检索出1990-2009年关于“有效教学”的论文共10 874篇,其中有162篇是硕士和博士论文。

(二)分析单位和维度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每篇文章为分析单位,主要从研究文献量、研究内容2个维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其中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教学”的涵义、影响因素、策略、评价与标准4个方面。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逐年的变化情况

通过图1,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自1990年以来,中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99年左右开始出现较大涨幅,并于2004年之后迅速上升,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2004年与“有效教学”相关的文献数量为519篇,较2003年的397篇上涨了近31%,标志着“有效教学”研究进入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

图1 1990年以来“有效教学”研究的文献量分析(截至2009年10月31日)

(二)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了解有效教学在中国研究的情况,笔者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以国内众多研究者对“有效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为依据,将“有效教学”的研究内容分为“有效教学”的涵义、影响因素、策略、评价及标准4个方面。其文献量及所占百分比如表1。

表1 1990-2009年“有效教学”各研究内容的文献量

1.有效教学的涵义

自有“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对其内涵进行解读。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关于有效教学涵义的不同认识。

第一,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联系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对有效教学进行界定。认为教学有效性这一概念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重意蕴,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指出了教学规律、教学效果、教学效益和教学效率的关系,认为符合教学规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最高目标[2]。

第二,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有效教学的涵义进行分析。有学者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有效激励[3]。有学者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出发点,指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4]。新课改背景下,有学者更为具体地指出,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协调性的、整合性的发展[5]。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有学者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具有适应性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6]。同样基于教育学的视角,有学者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指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有效教学的缺憾,认为在“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有效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梦想和欢乐,渐渐成为一块荒地。并进一步指出“反思教学”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7]。

第三,从有效教学的内部结构入手,进行结构化分析,从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面上,指出有效教学在表层上是一种教学形态,在中层上是一种教学思维,在深层上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有效教学即是一个从理想到思维,再从思维到形态的动态转化过程[8]。在此基础上,有学者从综合有效教学观的视角,对静态有效教学观作出反思,指出有效教学就是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实施的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的教学。有效教学是一种实践理性的结晶和升华,它融静态名词词组“有效的教学”和动态动词词组“有效地教学”于一体,是既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一种教学追求[9]。

综上,目前学界针对有效教学涵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认同的成果。如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应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三维发展。众多学者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角度对有效教学作出界定,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但也容易导致对有效教学中教师发展的忽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学者就指出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有效教学的遗憾在于它很少考虑教师发展[7]。

2.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通过对教学进行结构性分析,指出有效教学所涉及的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中,学生投入相对教学投入而言是作为恒量存在的,着重研究了教学投入所涉及的4个变量: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激励和时间,认为这是影响教学效率的4大变量[10]。有学者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均对有效教学产生影响,指出有效教学的实现,不仅要在观念上引起重视,还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兴趣、工作条件、认知风格、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和教师的教育培训等因素[11]。同样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教师对教学的影响是通过他们的教学行为实现的,指出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责任意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了分析[12]。如果说前面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有学者通过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则侧重于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指出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的程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和方法论的传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13]。而近期的研究中,有学者则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认为时间投入和资源配置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14]。随着新课程对三级管理体制、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视,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教师的教育科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是推进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15]。

从上述文章来看,学者们多是基于教师的角度,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教师的知识(学术水平)、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时间投入)等方面。

3.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有效教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策略研究。对策略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进入本土探索阶段,形成两条发展线索。

线索一:关注中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主线,成果数量突出。有学者按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认为有效教学的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三种[16]。同样基于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学者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入手,从实践走向理论,提出有效教学的策略,指出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师生交流和平等合作是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17]。亦有学者指出“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包括有效的课堂环境策略,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和应用教学技术的策略[18]。与上述从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研究不同,有学者侧重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展开研究,提出要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性质来确定有效教学策略,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习方法、保持学生良好状态(提高学生自尊心)与合理的管理、监控、维持是使得教学有效果的有效策略[19]。此外,有学者更加细化地指出,生活化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20];优化学生心境对有效教学有实质性影响[21];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突出激励性和强调目标性,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有效教学[22]。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学者针对课堂“热闹”的教学进行反思,认为表面热闹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功能的实现,反而有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课堂教学应该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成效。并从教学设计、教学形式、课堂提问和调控教学时间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策略[23]。针对新课改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学者结合具体的学科,在分析教学活动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的策略[24]。

线索二:关注高校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虽然高校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者相对较少,但不可忽视。有学者认为大学的有效教学应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就学科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和融洽师生关系的达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25]。有学者认为教师角色多样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评价发展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26]。有学者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策略,提出有效教学研究应包括教学、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3个方面的策略[27]。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就大学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策略,如有学者就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课堂形式多样化、创设课堂氛围和采取激励的评价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28]。

综上,目前学界关于有效教学策略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氛围,关注学习方法和注重师生交往几个方面。

4.有效教学的标准研究

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相似,国内关于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也基本呈现出两条线索。早在1997年,即有研究者从构成课堂教学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3项基本内容(课堂教学时间、教学量和教学效果)着手,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考察课堂教学效果,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情况,又要看学生的受益情况[29]。有学者从课堂教学的本质出发,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指出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应该从目的、过程、效果、氛围和特色方面加以评价,并据此确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5项指标[30]。有学者总结了国内外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包括:教学是充满生命意识的教学、是经济的教学、是充满教师智慧的教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多快好省”是根本原则[18]。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外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成果分别作出解读,这项成果包含5条标准,它们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语言发展、学习背景化、挑战性活动、师生对话[31-32]。近期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近观、中观和远观等不同视点去判断。近观从学生学科素质发展状态的角度对学校的教学效益进行评价,中观和远观则分别从学生综合素质状态的角度和公民综合素质状态的角度对教学效益进行评价[33]。在这期间,有学者从更广的视角来研究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提出教学有效性应该关注教学发展的有效性、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教学调控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等[34]。

与上述关注中小学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不同,有学者针对高校课堂展开了有效教学的标准研究,指出科学的教学评估,应以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和影响教学有效知识量的因素为准绳进行评定,并通过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制定大学有效知识量表和大学有效教学评估指标量化体系[35]。至2006年有学者通过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对影响有效教学的各因素之间比率的分析,构建了一套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细分为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心理效应,并在一级指标之下设置了二级指标,这可以看作是对早期研究的拓展与深化[36]。

综上,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中,涉及高校课堂的研究较多采用实证研究,而涉及中小学的研究则多为思辨性,所提出的标准也较为笼统和抽象。从研究视点来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研究更加关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而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研究则较多关注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但对教师的发展关注不足,未能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效果指标,这亦是进一步研究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1990-2009年有效教学研究的文献量及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有效教学研究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但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相对匮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有效教学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澄清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分析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着重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并就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大学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多为主观思辨与经验总结性质,量化研究相对不足。如关于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多为思辨性质,缺乏实证研究,以致未能确定影响有效教学的核心因素,而只有清楚了影响有效教学的核心因素,才能据此提出具有适切性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量化研究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有效教学研究深入发展的瓶颈,这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第二,研究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足。以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例,研究者或是基于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或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大多数研究者研究视角相近,致使研究的内容与结果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同时,由于量化研究的缺乏,以及研究视角缺乏新意,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显得深度不足,未能体现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利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运用。如何针对具体学科,结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应成为当前研究予以关注的问题。

第三,有效教学的实质及其评价标准观点不一,有待进一步探讨。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与评价主体的立场、方法、价值取向有关,与评价主体对教学性质和功能的看法有关,在实践中,认清“谁的标准”或许比知道“标准是什么”更加必要,探明不同评价主体确立“有效教学标准”所凭借的依据或许比知道“怎么评”更有意义。而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等,势必引发“有效教学”内涵与标准的变革,这需要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展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挥有效教学标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使师生在有效教学的追求中,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也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7-40.

[2]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学,2004(5):10-12.

[3]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J].广东教育,2004(7):10-13.

[4]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39-42.

[6]覃泽宇,林铭.复杂适应系统视域中的有效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8):18-21.

[7]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8):22-43.

[8]龙宝新,陈宝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39-43.

[9]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J],2008(9):11-15.

[10]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8-50.

[11]严云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4(11):8-9.

[12]姚利民.影响有效教学的教师因素探析[J].高等教学研究学报,2004(1):4-6.

[13]王淑芳,类淑河,王洪欣.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90-92.

[14]傅禄建.教学是否有效要看教学的投入与产出比[J].上海教育科研,2007(2):33-34.

[15]许崇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9(6):48-49.

[16]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6(6):46-47.

[17]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0-114.

[18]孔企平.“有效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7(2):33.

[19]陈理宣.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05-208.

[20]龙旭.生活化——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J].四川教育,2007(1):44.

[21]赵正铭.优化学生心境——有效的教学策略[J].人民教育,2002(5):45-46.

[22]陆蓓.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策略[J].教育导刊,2002(Z2):52-53.

[23]张加伟.论效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21 -123.

[24]邓友祥.数学活动的特质与有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8):38-42.

[25]姚利民.略论大学教师的有效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101-103.

[26]曹贞.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的大学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26):185-186.

[27]张红.大学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8):76-78.

[28]郑秀芬.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4(2):92-93.

[29]梁建.课堂教学效率的分析评价及其提高的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1997(1):44-46.

[30]文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之三)[J].人民教育,2003(7):8-10.

[3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32]杨学良.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评价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62-63.

[33]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评价、理念和策略[J].教育导刊,2007(3):48-50.

[34]沈小碚.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J].教学与管理,2000(10):3-6.

[35]吕渭源,叶显发.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90-97.

[36]王淑芳,类淑河,王洪欣.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20-122.

Summary and Comment of Researches on Effective Instruction since 1990

FAN Wei,YE Bo
(College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P.R.China)

With content analysis as the method and effective instruction as the key word,searched through CNKI, CDFD and CMFD data base,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main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number of articles and content in the field.The 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definition, influential factors, strategies and standards are the four key issues in researches on effective instruction.With these as the bases,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tendency of the concerned researches in the course of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effective instruction;research on effective instruction;content analysis

G424.1

A

1008-5831(2010)04-0133-05

2010-04-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课程实施方式与有效教学的关系研究”(DHA070158)

范蔚(1964-),女,四川乐山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 彭建国)

猜你喜欢

学者有效教学策略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学者介绍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