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论、以人为本与可持续——从生态维度看当代发展理论的共同旨趣

2010-04-03张德昭

关键词:整体论自然界人类

张德昭,杨 华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重庆 400044)

整体论、以人为本与可持续
——从生态维度看当代发展理论的共同旨趣

张德昭,杨 华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重庆 400044)

文章从生态维度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当代发展理论的基本理念和致思路径具有共性,它们都体现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精神。整体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是其哲学基础的共同核心,这三个观念之间也具有内在联系。

整体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各种新的发展理论相继提出,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思、批判传统发展观,并提出全新的发展理念。其中,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发展理论。从表面看,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存在着差异,但从哲学根基上看,这两大发展理论的基本观念和致思路径却具有共性,彼此相通,它们都体现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精神。整体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之共同哲学基础的三个核心。同时,这三个观念之间也具有内在联系。在此,笔者准备从生态维度分析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共性,揭示其共同的哲学基础。

一、有机整体论是当代发展理论的自然观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理论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观点和学说,因此它必然以特定自然观为基础。当代发展理论的出现与近代机械论向现代有机整体论的转换是一致的。传统发展理论以机械论为其自然观基础,主张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抗、斗争,是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改造、统治和索取。可以说,现代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对立、斗争中开展出来的,所以恩格斯说:“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使气候恶化。”当代发展理论则以现代有机整体论为其自然观基础,有机整体论的基本观念在当代发展理论中得到明确体现。

可持续发展主张将发展置于自然界整体中加以考虑。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明确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超越于我们的局部欲望和要求;一切生物都像交错的蛛网一样互相依赖着,侵略和暴力会盲目地破坏生物的脆弱关系,从而引起毁灭和死亡”。因此,通过对自然界的过度否定而谋求发展是不可取的。环境问题的哲学根源之一就在于将作为部分的发展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之上,它“来自人类对生态的错误行动。我们通常认为人类不是地球上的寄居者,而是地球的主人。我们把征服客观世界看作人类的进步,这就意味着常因我们的错误认识而破坏了自然界”。也就是说,作为部分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完善,也不应该破坏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中其他组成部分的依存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是相互依存的。

在1991年出版的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编著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试图从有机整体论自然观中推论出一种生态价值观、伦理观,将有机整体论转变为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界和谐的观念,并提出了人对自然界负责的责任伦理。该书提出人类“只是地球上生命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尊重地球”,应该把技术的使用、人类利益的实现控制在生态系统整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为此,必须建立可持续生存道德——“尊重并爱护人类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应以一种可持续生存的准则表达出来”。可持续生存道德的核心是“不作恶”,它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不破坏自然界的整体性;二是不破坏自然界其他存在物的生存。该书提出的道德准则中,直接涉及这一问题的有:第一条,“每个人都是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第三条,“每个生命形式有理由而分别得到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人们应该像样地对待所有生物,保护它们免受摧残,避免折磨和不必要的屠杀”。第四条,“每个人应该对他或她对自然界的影响负责。人类应该保持生态进程和自然界的多样性”等。可持续生存道德“断言我们对与我们一起共享地球的其他形式的生命也负有责任。它还认识到大自然必须按它自己的持续性,而不是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而得到保护”。

科学发展观不仅主张发展应该是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将这一整体观转变为以战略观和全局观为核心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有机整体论自然观的具体表述,这里的“统”就是“系统”、“统筹”,就是要从全局上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为此,必须“加强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就是整体论的方法论表达。“兼顾”就是要考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注重局部利益。整体与部分的这一关系又展开为多元维度:它要求正确处理直接与间接、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战术与战略之间的关系,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发展的长远后果,要从战略、全局高度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同时,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都应该和谐。由于发展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斗争的观念,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必须注意的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界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法,和谐决不是人与自然界彻底平等,不是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和谐不是取消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不否定发展,相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3]。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以人为本是当代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前提

当代发展理论与传统发展理论的根本区别还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存在论的前提。以人为本是当代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前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超越理性形而上学,开启发展的生存论界面

传统发展理论的存在论根基是二元论,它将理性视为人的本质特性。这一观念规定了传统发展理论的基本任务是揭示那个在人之外的发展的本质与客观规律,以此作为发展的指南和主宰,这当然有其积极意义。问题是,真的东西并不一定善,合规律的东西并不一定合目的,客观的东西并不一定符合人的生存。人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不是客观的发展规律所能全部解决的,理性也不是人的唯一特性,人具有理性之外的丰富规定性。因此,传统发展理论的本质和症结就在于,它遮蔽了人的感性生存的具体性和丰富性。在这种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发展,必然表现为理性形而上学对人的感性生活的破坏,表现为发展理论的客观知识对人的生存的专制与霸权。舒马赫(E·F·Schumacher)指出传统经济发展观“肯定没有涉及人——实际地介入生产过程的人”。可以说,正是这一存在论根由导致传统发展出现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能源和资源枯竭等,正是这些异化现象的重要表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传统发展理论的存在论根基正在于它存在非(反)人本主义的特质,存在着与人的生存相悖离的因素。

现代哲学之存在论转向的阿基米德点正在于凸显人的生存的意义。20世纪的哲学不同于近代哲学的根本点是人本主义的转向。人本主义是20世纪以来的哲学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为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批判的维度是对理性判断进行“现象学悬置”、“加括号”,建构的维度则是主张“面向事情本身”、“返还生活世界”;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中,批判的维度是与自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决裂,建构的维度是试图重新唤起对存在的记忆,回到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表现为从前期的语言“图像论”转变到后期主张语言是一种“生活游戏”、存在着“家族相似”;在费伊阿本德的科学哲学中,批判的维度表现为“告别理性”、“反对方法”,建构的维度则表现为主张“怎么都行”、“科学是一种无政府主义”以及文化相对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如此等等。正是在这里,当代发展理论超越并转换了传统发展理论的存在论根基,这一超越的核心是开启发展的生存论界面,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凸显发展的人文关怀。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且要有利于人的生存。这突出表现在它认为发展不能破坏环境,环境应该是人性化的,有利于人的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将发展规律视为与人的生存相脱离的东西,相反,它要求发展规律必须不断接受人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将真与善、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可持续发展提倡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德性的发展观,提倡的是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发展伦理。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所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提出了7条原则。其中第1条就是:“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宣言》提出的“共同原则”的第2条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人文理想。“可持续”就是远距离的、延伸的人本主义,它凸显了对人类文明延续的关注,其宗旨就在于关注发展对人的生存的影响,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保护,来确保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对他人特别是对后代影响的关注,实质上就是强调发展不能破坏人类文明的延续。在《只有一个地球》中就已经指出:“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代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于子孙后代的居住。”

科学发展观从一开始就与以人为本联系在一起,它主张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公平,意味着对他人特别是后代利益的关怀;发展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的,不应该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科学发展观同样是以人为本的、德性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言明“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根本目的,一方面在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则在于人自身的良好生存。因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二)超越经济人假设,凸显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发展理论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另一存在论差异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从而决定了它们对发展的目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

传统发展理论是一种经济形而上学、物质形而上学,它的人性假设是理性经济人,这对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这一假设将人的经济属性抽象为人的唯一属性,而事实上经济属性不是人的唯一属性,人不能完全被抽象为经济人。人具有经济之外的丰富规定性,具有非经济的需要和目的。因此,经济人假设遮蔽了人的感性存在的丰富性,从而使传统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体之两面的特征:一方面是对人的经济需要、物质需要无止境的满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经济主义、物质主义对人的生存的专制与霸权,表现为经济形而上学、物质形而上学对人的感性生活的破坏。正是在这里,当代发展理论超越了传统发展理论,当代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主张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利益和需要应该是全面的,人既具有物质的利益和需要,也具有精神的利益和需要。因此,自然界对人既具有物质价值,也具有精神价值。可持续发展要求不能把自然界仅仅理解为人的资源、能源或僵死的物质存在。同时,也不能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而应该理解为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发展不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过程,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伦理过程。在人的存在论地位和价值观方面,人不是“单向度”的经济人,而应该是既追求物质价值又追求精神价值的全面发展的人。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就已经开始了对经济主义、物质主义的批判。“筹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政治家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同地球的关系,至少同我们这个地球生态的健全是同等重要的。他们自然会全神贯注于缺少食物和舒适生活,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物的积累,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超越物质需要的某些自然价值受到的威胁等问题”。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的利益,“确保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对经济主义、物质主义发展观的超越,它从一开始提出就言明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并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科学发展观主张,“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区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应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三、可持续是当代发展理论的终极指向

传统发展理论实质上包含着“自然资源无限性”的信念,它实质上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理解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机械论自然观为基础,传统发展理论的价值论基础是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人类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人与自然界之间是对立、斗争的关系,与自然界对立斗争是符合人的利益和目的的,而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则是与人的利益和目的相违背的。当代发展理论则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理解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无论对立还是统一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度”,这个度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当代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矛盾,这一矛盾展开为利己与利他、有为与无为、能动与受动、人和自然界对立斗争与人和自然界和谐统一之间的矛盾,它主张一种适度的发展。无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还是统一,无论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还是受动性,都应该保持在不破坏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个度的范围内。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统一和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过分凸显人类实践的受动性与过分张杨人类实践的能动性,都可能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都不符合可持续的要求,这正是当代发展理论与传统发展理论的根本区别。

第一,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对发展的制约性。传统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它忽视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性,甚至把生态系统视为经济发展的子系统,没有环境保护的观念。其结果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自然潜力却遭到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现代有机整体论为基础,当代发展理论主张,发展应该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整体的制约。

可持续发展主张,解决人类利益、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基本方式是:一方面要限制人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要求人类必须接受自然界这个无生命、也非主体的对象对自身利益和需要的限制。可持续发展主张作为部分的发展不能破坏作为整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作为部分的发展具有制约性。

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认为这两个概念不能等同。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观这里,发展要受自然生态系统制约的观念表现为:它主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

第二,强调节约型发展与利他型发展的统一。传统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增长和规模,认为解决人的需求之无限扩张的根本方式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规模化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从道德评价标准上说,增长是善,反之是恶。相反,当代发展理论倡导节约型发展与利他型发展的对立统一。

可持续发展主张通过限制人的利益、需要以适应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种限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主张通过协调代内矛盾与代际矛盾,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从而实现对发展的限制与制约,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整体论的观念看,可持续发展的这一思路实质上就是试图通过协调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完善。因为,既然发展是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一部分,那么,代内矛盾与代际矛盾实质上就是此发展与彼发展、现在的发展与将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句话,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代内矛盾与代际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上述观念实质就是主张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一种特定的意义上使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人—人”关系与“人—自”关系的统一取得了内在一致。

对任何主体来说,自然界都既是自身又是他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与自然界的平等就是与他人的平等;与自然界和谐就是与他人进行合作。“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对人的利益和需要加以限制的发展,它的基本伦理主张就是自身的发展不能破坏他人的发展。因此,它同样是节约型发展与利他型发展的统一。

但是,可持续发展倡导的是与传统伦理观根本不同的一种伦理观,这种不同就在于:传统伦理是一种近距离的伦理,是他人在场的伦理;而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伦理是一种远距离的伦理,是他人不在场的伦理,甚至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与尚未出现的、潜在的人之间的伦理。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困难。因为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由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主体不明确,因此眼前的现实利益往往消除对长远利益的考虑,个人利益往往会消除对人类整体利益的考虑。这样就导致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关于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主张很难达成一致性。同时,现实分配上的不公平也导致人们不可能置自身利益于不顾而去保护环境。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指出:“那种否定抽象的未来威胁的一致性不见了,认知的一致性消失了,因为认知是不完善的;意愿的一致性瓦解了,因为要求献身的、遥远的‘也许’并没有伤害到眼下被‘确定性’困扰的人们,即便在伦理上对普遍义务的肯定本身也变得不一致了,因为不公平分配而导致全球所需的牺牲就玷污了伦理性本身:谁愿劝戒那些正在挨饿的居民去保护环境呢?”这一特点决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只能是现实的人对自身进行自觉的伦理约束,是主体自身以他人的利益来审视、限制自身的利益。而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主体内在利他主义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外在行为上对他人的公平与正义。

科学发展观倡导运用科学技术实现资源节约。“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所以,科学发展观同样既是一种节约型发展,也是一种利他型发展。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

[2]王伟.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赫尔曼·戴利,肯尼斯·汤森.珍惜地球[C].范道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12.

[8]万以诚.新文明的路标[R].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4-02-22.

[1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2-19.

[1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3]汉斯·约纳斯.技术、医学与伦理学[M].张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4]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2.

Holism,Human-oriented Concept and Sustainability:on Common Purport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philosophy

ZHANG De-zhao,YANG Hua
(Center for Science and Society,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R.China)

Common points exist between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ways of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philosophy.Holism ,human-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re the common cores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heory.Meanwhile, the three cores are inter-related.

holism;human-oriented concep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C05

A

1008-5831(2010)04-0109-05

2009-1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研究”(09XZX004)

张德昭(1965-)男,重庆大学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发展理论研究;杨华(1986-)男,重庆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 胡志平)

猜你喜欢

整体论自然界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