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曾想建“南越岛国”
2010-01-07
葛元芬
根据“30年解密”原则,英国国家档案馆日前公布了一份1979年的档案。档案显示,由于不想接纳越南难民,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向澳大利亚提出请求,希望澳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能帮助从印度尼西亚或菲律宾购买一个岛屿,用来安置越南难民。但在各方的强烈反对下,该方案最终流产。
越南产生“船民潮”
1975年,西贡(今胡志明市)解放后,许多原南越政府的官员、军人和受到反共宣传影响的人,纷纷筹划逃亡海外。这些人通过各种方式离开越南,有些人集体出资购买大船,另一些人则组成小规模逃亡组织。大多数船只都出海东行,因为往东240公里处是繁忙的国际航道,幸运的逃亡者会被货轮营救,带往2200公里远的香港。也有一些人在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上岸。没有这么好运的人则转乘摇摇晃晃的小船,开始两周到6个月不等的冒险旅程。调查显示,这些“船民”时常在南海遭到泰国海盗袭击,海盗抢走了他们所有的财产,谋杀案和强奸案也屡见不鲜。
“越南船民”的困境引发了国际人道危机。联合国难民署在越南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中国香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建起了难民营,以便妥善安置这些“船民”。不过,“船民”回忆说,有些难民营的条件相当恶劣。1979年,美国制定了一个“有秩序离境方案”,帮助“船民”移居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这场所谓的“人道主义行动”使很多以前为南越政权和美军工作的人受益,华盛顿认为他们在1975年南越政权垮台后遭到了“迫害”,所以被优先考虑移居美国。有美国血统的混血儿、南越军人后代也被允许同他们的母亲或养父母一道移民海外。
据统计,从1979年起,西方国家陆续接纳了上百万“越南船民”,其中美国接收了82.3万人,终止“白澳政策”的澳大利亚接纳了20万,法国和德国分别收容9.6万和4万,英国接收了1万。其实,1979年5月刚上台的撒切尔夫人一开始是极力避免接纳越南人的。
担心移民冲击国内社会
最新披露的档案显示,撒切尔夫人起初不同意接纳“越南船民”,她在和外交大臣彼得·卡灵顿、内政大臣威利·怀特劳的密谈中说:“为那些移民建造简易住宅是个极大的错误,要知道还有很多白人公民无家可归。”当怀特劳表示他收到了很多信件,支持收容更多的“越南船民”时,撒切尔夫人对两位内阁重臣强调,那些越过政府机构来帮助“越南船民”的人“应该把难民接回自己家”,他们不能简单地把难民“从香港的一个仓库迁移到英国的另一个仓库中”。在最初的小范围密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警告内阁部长们,“如果为这些‘船民营造简易住宅,就会引起街头暴乱。”
文件显示,在接纳了一船越南难民后,撒切尔夫人敦促身边的大臣们想方设法让英国不再接收更多的越南人。撒切尔夫人除担心“街头暴乱”外,还担心越南人的拥入会从文化上冲击英国社会。所以,她表示宁愿接受罗得西亚人(这里指津巴布韦白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移民英国。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称,这份文件所披露的撒切尔夫人的种族偏见言论使世人震惊,因为之前她从未在公众场合发表过类似言论。
撒切尔夫人还发表演说,谴责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她表示正是由于“共产主义暴政”导致“越南船民”出逃。但当联合国给英国定下接纳1万人的指标后,撒切尔夫人又犹犹豫豫,这让她在国际舞台上十分尴尬。
试图打造“第二个新加坡”
经过多次协商,撒切尔夫人还是不愿意接纳“越南船民”。于是,她向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发出请求,希望能通过澳大利亚政府的帮助,向印度尼西亚或菲律宾购买一座岛屿,来安置这些“越南船民”。撒切尔夫人表示:“那里不单单是中转站,而应该打造成居留地。”根据撒切尔夫人的打算,这个岛屿不仅能解决移民问题,届时还能自成“岛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然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不久便听到了风声,他担心“南越岛国”将来会成为新加坡在商业上的竞争对手,因此极力反对英国政府这一计划。
几天前,澳大利亚前总理弗雷泽在接受澳洲广播公司专访时,声称已经不记得撒切尔夫人向他提出过协助购买岛屿的请求。弗雷泽说:“如果发生过的话,(请求)可能在我获悉前就已经撤回了……对于澳大利亚政府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弗雷泽承认“越南船民”问题充满着争议和变化无常,而且英国政府当时很不情愿帮助促进难民问题的解决。“英国人根本不想收容‘越南船民,倒是我国同加拿大、美国、法国一道接纳了大批移民。”
购买岛屿的计划落空后,为了配合宣传,撒切尔夫人写了一封“动情”的信给一个“越南船民”家庭:“我知道你们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这就是为什么我第一个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召开国际会议,来切实有效地帮助你们。我们将在国际会议上努力进行斡旋,并且已经决定接纳1万名难民进入英国。”然而,私底下,撒切尔夫人却敦促内阁部长们再想办法减少英国的“船民”配额。随着联合国大会的日益临近,撒切尔夫人最终勉强同意在3年内接纳1万名“越南船民”,但要求优先选择会说英语和没有疾病的“船民”。
香港成为“第一收容港”
正如《卫报》专栏作家马克·曲恩在“越南人不应感谢撒切尔夫人”一文中所说,撒切尔夫人“动情”的信曾让抵达英国的越南难民们感激涕零,但是30年后,事实很清楚,他们不必感谢撒切尔夫人,真正要谢的应该是卡灵顿和怀特劳。撒切尔夫人最终不得不接纳“越南船民”,是屈于卡灵顿和怀特劳两人施压的结果。卡灵顿本人曾亲自前往香港的难民营视察过,他认为要是按照撒切尔夫人的意见拒绝接受任何“越南船民”,那么英国的国际形象将变得非常糟糕。怀特劳则明确向她指出,大多数的保守党党员都赞成接纳“越南船民”。除了他们两人之外,撒切尔夫人还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甚至直接写信批评撒切尔夫人的做法。
“南越岛国”未能建成,香港反而成为了“第一收容港”,到1979年7月,有超过6万名“越南船民”进入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而且以每月500人的数目递增。众多“船民”的拥入使香港不堪重负。到2000年为止,香港共接收多达20万“越南船民”,是英国的20倍。“越南船民”问题影响到不少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黎明、周海媚和邵美琪在上世纪90年代曾拍摄了一部名为《今生无悔》的电视剧,里面就有不少“越南船民”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