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2010-01-06

财经理论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照料独生子女养老

米 峙

(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人事系,北京 101149)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米 峙

(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人事系,北京 101149)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进入“而立之年”,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养老问题在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不断凸显,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北京农村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为调查对象,分析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并从政府、社会、家庭三个主体层面提出应对方案。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保障;养老问题;精神慰藉

众所周知,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制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人口红利仅仅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在经历人口红利之后必然要遭受相应的人口老龄化之苦。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为值得关注,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口红利的兑现问题,从而也会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在享受“人口红利”的丰厚回报之时,也要考虑到人口红利之后的人口“负债”,而要有效化解将来的“债务”,在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之中的重中之重。全体居民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养老问题更是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

一、用社会学方法透视独生子女家庭现状的必要性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计划生育政策亦进入“而立之年”,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很多育龄夫妇响应号召,终生只生一个孩子,成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既是上一时期的人口红利的主体,也是今天人口老龄化、面临养老等诸多问题的大部分人群,而且这部分人群有日益扩大之趋势。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提上了议事日程。养老问题的本质是养老供给能否以及如何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问题。由于子女数的减少,独生子女家庭老人丧失了部分的养老资源,政府如何建立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弥补这部分养老资源的缺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

为了掌握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问题的一手资料,本研究选取了社会学方法作为研究路径,以期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与分析其深层次的规律性或共性的东西。事实上,社会学与经济学理论上的相通之处决定了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相似性与通用性。社会学方法尤其是社会调查与研究对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是一种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用社会学方法透视经济现象,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经济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尽管是一种感性认识,但在这些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与分析,找出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内容。

基于社会学方法对于研究的重要意义,加之北京市是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实践较早、效果较好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选取北京市农村部分独生子女家庭进行调查——在北京市八个郊区县选取231名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统计调查、实地研究与个案研究几个具体路径,了解与把握这些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并分析这些家庭的父母在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在社会调查的研究与准备阶段,本研究在前期对调查对象进行了个案访谈,了解基本情况,并根据个案访谈资料编制问卷,问卷基本内容包括调查者社会人口学特征、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四大部分。根据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在前期的努力下,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掌握与调查发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养老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凸显的父母养老问题

(一)经济保障层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经济收入的高低对其生活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显得尤为强烈。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人们能安全地生活,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能否有一定量的稳定的经济收入,本身就构成一种满足安全感需要的生活质量。经济水平是制约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因此,本文首先考查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经济保障问题。

调查的数据显示,有83%的被访者表示经济完全可以自立,14%的被访者表示经济不完全自立,需要部分经济帮助,仅有3%的受访者表示经济完全不能自理,全部需要帮助。数据表明北京市农村地区被访者的经济自立能力比较强,经济方面的需求不大。同时,此次调查问卷中设立“您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一项,以便了解其经济来源状况。调查的数据表明,有72.3%的父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有20%的父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房屋及其他财产性收入。有7.7%的父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子女提供。从此结果可以发现北京市农村老年人自立程度比较高,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北京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实现就业率比较高,工资性收入增长快。第二,北京市城市化速度快,农民通过出租房屋等享受城市化成果。

个案访谈资料发现,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经济基本自立。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子女经济未完全自立。个案访谈中的5位父母均表示家庭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会作为子女投资和成家立业的重要来源。换言之,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目前的一部分收入会分摊到下一代甚至孙辈身生。因此,由于子女的独立性比较差,独生子女中相当一部分人会动用父母的养老资金。总之,独生子女父母虽然目前经济可以自立,但是仍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未来养老过程中的经济保障问题仍然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解决此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子女的自立能力和意识,其次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经济自立能力,为其提供更多创收机会,最后,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生活照料层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老化的进程,个体在晚年生活阶段都可能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他人提供照料。日常生活照料和病后照料是晚年生活至关重要的事情。

此次调查在问卷中设计了“您在生活方面需要他人帮助吗”这一问题,以便直接了解老年人对生活帮助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有88.4%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需要他人帮助,有1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部分生活帮助,有1.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需要他人帮助。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性需要他人帮助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总的来说,目前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身体状况比较好,绝大多数生活能够自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体质与体力的日渐衰弱,他们对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在调查“您未来最担心的养老问题是什么”时,有78.5%的老年人认为是生活照料问题。同时在个案访谈中,5位父母都表示未来最担忧的是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他人帮助。担忧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四二一”家庭模式下,子女无力承担沉重的照料老人工作;第二,社区照料服务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担心在缺乏家庭照料的同时无法得到社区和社会的帮助。

未来生活照料问题将是老龄问题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子女大多在外工作,留守老人如何能够得到长期、稳定、满意的照料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但是解决生活照料的难度要大于经济保障问题,首先,生活照料尤其是长期照料会占用照料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政府和社区推行生活照料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涉及资金支持,还涉及人员配置和机构组织的问题。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老龄工作的重点将从建立经济保障为主的养老制度转变为建立老年服务体系为主的养老制度。

(三)精神慰藉层面

心理慰藉是老年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个体经济需求问题逐渐缓解的时候,情感交流问题开始为社会所关注。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老年人需求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供养,还应有精神上的慰藉。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慰藉比物质供养更能体现孝的内涵、真谛,更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

本文选用心境得分(心情如何)来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心境量表检测得分越低,意味着心情越糟;心境量表得分越高,意味着心情越好。从表1中可以发现,北京市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心境得分比较高,基本心理状况比较好。女性心境得分高于男性,说明男性心理需求更高。

表1 北京市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分性别、城乡心境量得分

但是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很多人社会交往减少。同时,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成员人数少和家庭结构简单,亲人间交往的频率较低。因此,他们的孤独感会逐渐增强。另一方面,独生子女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家长权威难以存在,老年人在家庭的地位不断弱化,他们会产生更强的失落感。农村地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老年人独自在家的情况比较普遍,亲人间的联系会更少,他们的情感需求也更为强烈。

三、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当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晚年生活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关心。

(一)从政府层面完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保障制度

1.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

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从政策、资金、措施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相关人群的养老问题。不断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如设立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医院、老年协会等,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

2.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由于子女数少,不仅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很多反而持续“啃老”,这就意味着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试推行以来,尽管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偏差、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未来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3.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农村经济壮大了,农民也就富裕了,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经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社区相应的养老配套设施就有了资金支持。总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因此,政府要把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传统孝文化的教育

现在学校教育很少能涉及到孝文化,即使涉及到也是很浅的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与新一代青年孝文化的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政府应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加强孝文化的传播,让年轻一代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让更多的老人得到很好的赡养。

(二)从社会层面发展和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1.建立以村社为单位的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

以村社为单位,建立老人服务组织,为老人建立温暖的大家庭。满足农村老人渴望、被关怀和希望得到帮助的生活需求。通过组织,年轻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生活问题。为提高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护理和物质方面的资助:比如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和家政服务站等;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老人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入社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2.加强农村社区引导,社区为农村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

社区可以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老年人的身体,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区可以组织专门的心理医生对丧偶老人和独居老人进行心理辅导,维护心理健康。同时,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会参与感。总之,通过社区的引导,帮助老年人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促使农村地区向积极老龄化社会逐步迈进。

(三)从家庭层面加强对老人的人文关怀

作为父母,应及早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家庭责任感。从小进行孝道的教育,让子女形成尊老、爱老的传统观念。作为子女,应主动加强自身能力、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在经济上能做到不依赖父母且可以给父母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在生活中经常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为父母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和理解父母。总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能够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1]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北京市老龄协会.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想[J].人口与经济,1999,(3):11-16.

[3] 方菲.影响家庭养老精神慰藉的因素分析[J].社会,2001,(5):31-32.

[4] 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0,(3):16-19.

[5] 邓海建.“人口红利时代”离“刘易斯拐点”有多远[EB/OL].腾讯网,2007-05-14.

[6] 财经百科:人口红利[EB/OL].凤凰网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90729/1011850.sh tml,2009-07-29.

F840.67

A

1004-5295(2010)05-0023-04

2010-08-08

北京物资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08XJQN011)

米峙(197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讲师,博士,从事社会老年学研究.

[责任编辑:高平亮]

猜你喜欢

照料独生子女养老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