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实证研究

2010-01-06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陆 蓉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ESP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实证研究

陆 蓉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自70年代晚期,我国的大学相继开设ESP课程。教育部于2000年出台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要求。文章从专门用途英语的核心特点需求分析的角度做了一项实证研究,以了解高职高专非语言类英语教学现状,找出现存的问题,并试图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语言教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1.理论基础

1.1 什么是ESP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通常是指建立在严格的需求分析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特殊学习目的的英语教学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作为ELT(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历经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阶段[1]。这五个阶段可以归纳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主要探讨语言的运用,其中第一时期(前三个阶段)探讨语言的表层结构特点,第二时期(第四个阶段)探讨使用语言的过程。第三时期即第五个阶段是把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又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1.2 国内外ESP概况

ESP教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从20世纪70年代起,ESP教学理论和实践在许多国家得以普及。如今,ESP己经成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我国英语教育界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对ESP给予关注。杨惠中最早介绍了ESP的概念,并推荐了当时在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2]。从此,国内英语界才开始注意ESP的发展动向。进入80年代后,介绍ESP和EST教学的文章开始多了起来,还出现了一些国内外学者论文的译文。我国高校的ESP教学曾出现很好的势头。90年代中期,随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呼声的高涨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ESP教学又成为英语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然而,时至今日,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我国高校的ESP教学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没有解决好ESP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二是人们对ESP的性质和教学原则理解不一;三是对ESP领域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

Hutchinson&Waters是ESP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ESP是一种理念而非产品,与特定的语言,教学材料(内容)和方法无关,ESP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产生基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学习者为什么学习英语?ESP教学既受应用语言学的影响,也受其他学科的影响,这种对其他学科的“开放性”或“多学科性”是ESP的显著特征,而与GE教学的最显著区别是强调实用效果。需要指出的是,ESP是基于语言共核的概念和技能,它涵盖的教学活动贯穿全部的职业活动。而平时形成的错误印象是,ESP总是必须直接地与主题内容有关。ESP教学不一定在内容上与专业有关,但它总是反映那个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业务。

Hutchinson&Waters等的理论和他们的ESP内涵给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使我们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和本科英语不同的培养方向,对于不同的层次,教学内容就需要有所侧重、有针对性,要强调“以实用、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3]。

1.3 国内高职ESP教学概况

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需求。显然,ESP的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按ESP的理论去分析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课程、制订大纲、选编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教育部于2000年出台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着力培养应用能力。在注意语言共核教学的同时,侧重一般语言交际和涉外业务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改变了以往重基础轻应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模式,创立了以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用英语课程教学模式。《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要求。目前,中国的ESP教学薄弱,其中高职教育中的状况更加不尽如人意。

2.高职教育中ESP的调查

2.1 研究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高职教育中专业英语课程做了调查,旨在了解非语言类专业的ESP教学现状。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高职高专的ESP课程应该何时以及怎样开设?(2)就课程目标而言,《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与学生的目标需求是否存在分歧?(3)老师的授课语言与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教材与师资情况如何?(4)什么是有效的ESP课程的评估与测试系统?

2.2 调查对象及测试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ESP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即专业英语教师和学生),以学生调查为主,随机选取了电气自动化、会计、数学和电子商务四个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作为主要测试工具,包含32道题,其内容涉及学生基本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材评价、评估与测试等方面。调查对象为来自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现阶段ESP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已开设ESP课程的教学效果。

Table 1调查问卷的内容分类

2.3 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共发放370份调查问卷,回收359份问卷,回收率为97.03%。在回收的359份问卷中,有11份存在答题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共348份为有效问卷。收集所得的数据均输入计算机Excel文档进行分析。

2.3.1 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要求,但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具体安排如开设时间、课时等均未提及。相比之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则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安排: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在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外语系(部、教研室)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协助。这似乎也反映出高职专业英语在我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问卷中第9和第10个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开设以及顺序问题的认识,结果84.48%的学生认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都有必要开设,同时73.28%的学生觉得先开设基础英语再专业英语是合理的安排。在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中,ESP课程和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课都列在公共基础课一类。但在各系的具体安排中,ESP却分属3类: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而且ESP的开设时间和学时长短在各系间也差异极大。对于专业英语课时量的多少,只有6.03%的学生认为课时偏多,目前专业英语课时偏少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感受也是客观事实。

2.3.2 课程目标

《基本要求》中提出要让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很少专业英语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标,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的局限于培养学生阅读并理解和翻译有关专业资料的能力。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期望:

问卷中第5、6个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期望。结果分别有近五成和两成的学生认为读、译是专业英语的重心,这和教师对教学的定位不无关系。但是在被问及最想提高的语言技能,更多学生流露出希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愿望。与此相对,部分学生则倾向于把ESP课程看成了解专业信息的手段,而不是继续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机会。

2.3.3 教师与教材

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着突出的师资问题,师资对伍不稳定,原因在于目前很少有专职的专业英语教师,皆为专业课教师兼职。这些教师的教学重心还是在专业课上。他们普遍认为上专业课更有成就感,而上专业英语课时则信心不足,备课费时费力,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黄建滨和邵永真所建议的“选派英语功底好的优秀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英语课的教学任务,并在待遇上给以特殊政策,如提高课酬、提职称免考外语等”[5]诸如此类对ESP教师所采取的鼓励措施值得提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基本要求》未涉及教材的要求和标准,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原版引进的,也有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而教师作为教材的选择和决定者,他们有的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有的沿用前任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在教材的选取上,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发言权往往被忽视。对现有的教材,25.86%的学生感到满意,29.31%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44.83%的学生则表示不满。对教材不满的原因有哪些?最首要的原因是教材内容跟不上专业和行业的要求,比如现有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未能明确的体现行业对学生英语方面的要求,或者最新的行业技术和信息量不够,

专业英语教材要包含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选材和练习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相互链接。教师可以利用活页讲义的形式,作为固定教材的补充。庞大网络中丰富的电子资源更是可以让教师选择,作为教材的更新,从而有效的解决纸质教材内容老化落后,更好的与最新的行业技术衔接。

2.3.4 评估与测试

专业英语课程大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对该课程的教学测试中可见一斑。目前,ESP课程还缺乏规范的评估和测试系统。测试有闭卷的,更多是开卷的。试卷的题型与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法相对应,以翻译为主,多为专业术语和文章的英译汉。调查问卷中第28题为学生在专业英语课上的学习效果和收获,结果表明,40.52%的学生能看懂专业方面的英文资料,仅有15.52%的学生能用英语交流相关信息。由此看来,专业英语教学确实仍然停留在专业阅读阶段。

3.结论

所得的研究结果表明:(1)先开设基础英语再开设专业英语,这是师生的共识。然而,专业英语课程具体的开设时间与模式仍有待商榷。(2)学校和教师的课程目标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不相符,同时,学生的目标需求被忽视。(3)ESP在教学安排、教师培训、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4)目前,ESP课程还缺乏规范的评估和测试系统。此外,本次调查还试图挖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期望在今后能将研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便提高ESP的教学质量。

[1]Hutchinson T.&War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杨惠中.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58-6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黄建滨,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1,(6).

G712

A

1672-0547(2010)04-0108-02

2010-06-27

陆 蓉(1979-),女,安徽宣城人,铜陵学院外语系讲师。

铜陵学院人文社科项目《ESP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成果(编号:2008tlxysk009)。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