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2010-01-06郑立鲍
郑立鲍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郑立鲍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企业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对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经济管理领域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点。文章通过全面系统地论述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学派的发展历程,认为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存在分歧的,对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因素,然后在主要因素的主导下,制定出比较合理的评价体系。
企业;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而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因此,企业竞争力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乃至国家本身竞争状况的基本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力问题就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企业竞争力理论也成为当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分支。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对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整理,有助于我们明确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做好理论准备。
一、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各个专家学者见仁见智,本文就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表1部分学者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二、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关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方面就提出了竞争理论。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经济学家并没有针对竞争力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关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以及优势成因的理论探索和思想认识却比较深刻。其中,由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所构建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竞争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竞争力理论、乃至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理论渊源。
表2竞争力理论渊源
三、国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力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实际上,早期的企业理论就针对企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国外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学派:
(一)市场环境论
强调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称为“市场环境论”、“市场定位论”或“市场结构论”。企业竞争力的市场环境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该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起主要作用。[3]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Poter)。
在《竞争战略》中,波特将传统产业经济学知识转换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思考准则,提出了著名的“五因素分析体系”。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五项: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以及同行业竞争者,[4]通过对这五个因素的分析,可以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潜力。波特指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而产业的吸引力取决于该产业的竞争状况,这又主要取决于该产业中的上述五种基本因素。企业首先要通过对特定产业中五种因素的分析判定其长期盈利潜力,进行产业选择,并利用这五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推动这些力量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总体上说,市场结构论主要侧重于从市场环境(特别是产业市场环境)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竞争力问题,强调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市场结构)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价值和意义,较少考虑企业内部因素(如资源、能力等)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
(二)资源基础论
目前最为流行、主导企业竞争力理论基调的主流学派,当属以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和潘罗斯(E.Penrose)为主要代表的企业资源学派。资源基础派认为企业的特殊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基础论学者们强调资源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间存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知识的差异。[5]而这些差异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
对此,经济学家柯林斯 (Collins)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认为,资源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在企业内部,而要将企业的资源置于其所面对的产业环境,并通过与其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势和劣势。为此,他们提出资源价值评估的四项标准:[6]一是进行占有性评估,即分析资源所创造价值为谁占有;二是进行持久性评估,即判断资源价值贬值的速度;三是进行替代性评估,即预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否为另一种更好的资源代替;四是进行竞争优势性评估,即谁的资源更具有优越性。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估,通常能够表明一个企业资源的总体状况,从而为制定和选择竞争战略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因此,资源基础论将企业视为一组资源、资产与能力的集合,任何企业都拥有一组区别于其它企业的独特资源——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组织能力,竞争优势正是构建在这些有价值的、难于模仿和替代的资源组合、而非单独的某种资源的基础上的。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塞尔兹尼克(Selmick)提出的“企业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指在对管理过程领导行为的分析中,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然而他并未就这一“特殊物质”作深入的解释和分析。直到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公司核心能力》,对塞尔兹尼克的“特殊能力”给出解释,并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
与资源基础论一样,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强调从企业内部因素出发来理解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与资源基础论的区别在于:资源基础论侧重于从企业的资源集合体性质出发,强调企业资源、资源积累及其差异性之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意义;核心竞争力理论则倾向于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能力体系,侧重于从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之间的结合与整合之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意义。[7]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从企业的组织或流程整合方面来考察企业能力问题,可分别归结为基于组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基于流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两大学派。其中,前一个学派以钱德勒(Chandler)为代表,他认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组织能力。后一个学派则以哈默(Hammer)和钱辟(Champy)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
(四)企业知识理论
企业知识理论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藩罗斯(E.Penrose)的企业成长论;西蒙(Simon)、马奇(March)、塞耶特(Sayette)的行为论;哈耶克(Hayek)的知识论以及纳尔逊(Richard.R.Nelson)和温特(Sideny.G.Winter)的企业进化论等。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是知识,企业的异质性决定于企业知识的差异。
企业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企业的竞争对手在经营上无法模仿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源于企业的知识,是内生性,由于知识是流动变化的,企业竞争力是动态的,[8]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方法就必须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地吸收、保持、共享和转移知识活动的微观理论。
四、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80年代中期受国家竞争力研究的推动,受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影响,逐渐引发了我国学者对竞争力理论的探索。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的研究还是实际中的运用,中国的起步均较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就中国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寻求适合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加积极活跃,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一)金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金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测评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测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即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来实现。分析性指标一般能够更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竞争力。
指标选取过程主要沿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专家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来构架它的基本框架,另一条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把有关人群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验集中起来,即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上确定选取什么样的指标更好。
(二)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胡大立设计的指标体系旨在充分评估企业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从而对企业竞争力做出尽量全面的衡量。胡大立评价法是一种多因素评价方法,该方法设计了12大要素70个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表3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9]
(三)张金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张金昌所设计的是一种以盈利能力为基础的指标评价体系。从盈利能力角度出发来评价企业竞争力,则企业的竞争力主要由利润、资产、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数量、销售价格等因素决定,[10]由此构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成主要有利润、价格、数量、成本。
2.竞争力决定因素的指标构成主要有质量、营销、规模、技术、消耗。
3.决定因素评价指标的构成主要有增加值、价格、销售收入、市场份额、成本、生产率。
(四)范晓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范晓屏提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原则应该既能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市场锋芒,又能体现企业长期保持与发展市场锋芒的能力,认为企业竞争力的评估不能只对企业竞争行为业绩进行评估,还必须考虑测度企业竞争的潜力,并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战略的作用。主要从三个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表4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1]
范晓屏的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未给出以此指标体系为依据的实证分析,所以在实际运用时其操作的难易程度不能得到证明。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存在分歧的,这可能与学者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关,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源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又开始意识到能力、价值创造、国际竞争的重要性。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时候,抓住主要因素,然后在主要因素的主导下,分别给出其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够比较合理地评价一个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或者国际竞争地位。
[1]金 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Barney, J.B.Looking Insid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5,(9):4-5.
[6]Wernerfelt,B.A.Resorurce-baced View of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8-9.
[7]Prahalad 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9-90.
[8]张 鹤.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9.9-11.
[9]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维度[J].管理世界,2007,(10):164-165.
[10]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01,(20):44-46.
[11]范晓屏.关于企业竞争力内涵与构成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1999,(6):19-21.
F270
A
1672-0547(2010)04-0015-03
2010-05-20
郑立鲍(1985-),男,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