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0-01-05许涤龙欧阳胜银

统计与决策 2010年22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指标体系能源

许涤龙,欧阳胜银

(湖南大学 a.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b.金融与统计学院,长沙 410079)

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许涤龙a,b,欧阳胜银b

(湖南大学 a.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b.金融与统计学院,长沙 410079)

低碳经济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国内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分三个层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得最好,中部城市次之,西部靠后。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指标临界值;省际比较

0 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来的,现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等问题,核心内容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投入了空前的热情,但目前研究的重点均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途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等方面,大多缺乏实证分析,也很少涉及到统计测度问题。本文尝试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初步的评价。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统计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还要反映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具体地说,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2)代表性原则。从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因子出发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必然包含多个方面,因此指标的选取不能太多,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反映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各个方面的特征。

(3)可操作性原则。由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涉及多个指标,结合统计数据的获得性,应该重点选择那些容易获取,便于操作分析的指标。

(4)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应该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和计算方法,要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在同类城市之间也要具有可比性,以方便对各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

(5)创新性原则。低碳经济是最近新起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对此都有很多解说和评论,因此其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当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相关政策文件,重点要体现3R原则,即 REDUCE(减少)、REUSE(再使用)、RECYCLE(循环)。

1.2 指标体系的选择和说明

根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际能源署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从二氧化碳产生的来源、产生过程和排放之后的搜集与封存角度进行分析,并参考国际能源署2009年的二氧化碳报告和中国社科院以及国际上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可能指标,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能源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低碳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作为评价低碳经济的主要指标。指标的具体说明和计算公式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吨/万元):也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单位GDP产出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反应了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能耗产业。计算公式为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与人口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二氧化碳能源排放强度(吨/吨标准煤):也称单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指能源消费总量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计算公式为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指单位GDP产出消费的能源量,计算公式为

单位GDP水耗(吨/万元):指一年期内居民和工业消费的总水量与总人口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低碳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重(%):主要是指风电、水电、核电等高碳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计算公式为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报告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比率。在统计上,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运量代替。计算公式为

1.3 指标临界范围的确定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临界范围主要是根据《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等的规定,以及“十一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指标的要求来确定。具体地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能源排放强度的临界范围均是根据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来确定,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5~5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能源排放强度则可以根据这一要求推出;单位GDP能耗临界范围根据《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来确定,方案规定,到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单位GDP水耗临界范围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来确定的,规划决定,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低碳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重的临界范围是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来确定的,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临界范围根据《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来确定,方案规定,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临界范围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来确定,纲要指出,到201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临界范围根据《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来确定,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2 指标的综合评价

本文所选取的各种评价指标,由于选取的方法、量纲不同,同时这些指标当中既包含了正指标,又包含了逆指标,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评价,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消除指标类型与量纲的影响。通常首先需要将选取的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然后将指标无量纲化,才能进行综合评价。

2.1 指标的正向化

本文选取的逆指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能源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等。逆指标通常要转换为正指标,才能进行测度和比较。

指标的正向化处理主要有减法和倒数法两种方法,其中倒数法是学术界采用最多的方法。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指标都不可能是零,因此亦选用倒数方法。

式(1)中,x为逆指标,x'为正向化处理后的正指标。

2.2 指标的无量纲化

通过上面的正向化处理后,各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各个指标之间量纲的不同,也就是各个指标之间的数值大小缺乏可比性,指标无法直接测算。为了使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所有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也很多,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极差法的优点在于处理后的指标取值在(0~1)之间。

极差法公式为:

式(2)中,y为指标无量纲化以后的指数,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xmin和xmax为该指标中各评价个体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3 指标的加权

这里的加权方法采用标准离差法。如果某个指标的标准差越大,就表明其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则其权重也应越大;反之,其权重就越小。

标准离差法公式为:

式(3)中,σi为各指标的标准差,wi为各指标的权重。

2.4 指标的综合

指标经过正向化处理、无量钢化处理和加权处理后就可以用于综合评价。本文综合评价法采用线性函数形式,综合后的指标体系为:

式(4)中,yi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wi为指标权重。

3 实证分析

3.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评价

自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我国一直高度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国内提出很多节能减排目标,并形成了相关文件,包括由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由国务院印发的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及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十一五”规划》等。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开发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所需技术方面也发挥了领导作用。例如,我国是全球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与消费国,占全球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我国提供了全球光伏发电系统需求的30%;我国研发了首个大规模生产的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我国有能力供应其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所需技术并降低其成本,并且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表1 2004~2008年中国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测度

但笔者认为不能因此太乐观。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2009年9月公布的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指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远比其他国家高,排在第一位,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以煤炭、石油为主的高碳资源消耗较大,同时资源利率效率低,碳回收技术整体有待提高。快报还指出,二氧化碳强度这一指标数据仅次于澳大利亚而高于世界各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则远比其他国家高,这些都说明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量尤其是高碳能源的消费量很大,资源的浪费也较严重,利用效率较低,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关联的经济指标也较高。有专家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煤炭、石油等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快也要到2020年才能达到峰值,此后才有可能逐步下降。而根据国内专家计算,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13年,天然气40年,煤炭60年,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通过搜集2004年到2008年的数据,分析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现状。具体指标数值见下表1。

由表1可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都在上升,且显著高于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现阶段在人口增速不是很快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持续走高,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化改革、经济增长对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资源的需求和日益扩张的国际贸易等。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逐年下降,说明我国虽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GDP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到2008年仍高于临界范围,也说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还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二氧化碳能源排放强度也一直有上升趋势,且超出临界范围,也说明虽然我国对世界做出承诺,并采取了实际措施,但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在逐年上升,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CO2排放在2004年占总碳排放将近95.3%(不包括森林采伐及生物量减少所造成的CO2增加),而我国的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重一直偏高,低碳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则一直较低,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在鼓励使用低碳能源消费方面下了力度,但与临界范围仍有差距。

过去几年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18.21%的水平,低于临界值,但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做出郑重承诺: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此后我国政府重视发展保护森林,努力改善我国森林资源状况,据最近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36%,提前实现我国对世界的承诺。

从表1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总体还不理想,很多指标都超过了临界范围,尤其是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制订了相关目标文件,但总体形势还比较严峻,还有待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

3.2 省际低碳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根据实际可得数据,对全国30个省(西藏除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后的关系式为:

其中为综合值,x1、x2…x9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能源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低碳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利用式(5),可计算得2008年全国30个省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的综合评价值和排名如下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北京走在全国最前面,其次是广东、浙江等省份,而宁夏、甘肃、新疆则排名靠后。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分地域差别。排在前10位的大都是东部沿海省份,而排名在中间的几乎都是中部省份,排名靠后的绝大部分是西部省份。可见东部沿海城市凭借其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重复、高效率的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环境的保护,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也发展得最好。而内陆省份则由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在资源的重复、高效率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也显得相对疲软,尤其是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缓慢,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资源消费过度,低碳技术又相对落后,由此造成了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对资源的较大浪费,对环境也缺乏较好的保护。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依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临界范围;同时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克服了国内现行研究中限于理论探讨的不足。实证结果表明本文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总体不容乐观,大部分指标数据都达不到临界范围。省际比较也发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同于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呈现东、中、西阶梯状分布。这都说明在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如何促进低碳经济更有效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低碳经济是近年来新起的话题,目前很多人对之缺乏了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农村既是碳源大户,也是碳汇大户,农村碳源碳汇对整个地球环境影响都很大。因此关注农村碳排放控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2)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低碳能源。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严重失调,低碳能源消费比重长期低处于低温状态,从表1也可以看出其比重一直低于临界范围,这成为制约我国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低碳能源,鼓励研发低碳技术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表2 2008年各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比较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很高,但利用效率却非常低。世界自然基金发布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WWF2050展望》中文版报告称,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从能源效率、单位能耗、能源开采过程来看,我国的能源有效利用率也非常低,而目前能源储量又急剧下降,因此,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4)加强法制建设,鼓励低碳发展。为实现自己利益采取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企业界举不胜举。加强法制建设,为发展低碳经济制订法制政策,并积极出台低碳文件,从法律角度对我国高污染、高消费、低效率的企业实行整顿;同时对积极利用低碳技术的企业给予鼓励和奖励,能长期有效地改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5)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统计方法制度。

[1]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我国国情国力,2009,(12).

[2]耿涌,刘竹,薛冰等.低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方向[J].科技成果纵横,2009,(5).

[3]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J].我国科技奖励,2009,(3).

[4]仇保兴.低碳城市建设给浙商带来大机遇[J].浙商,2009,(22).

[5]龚建文.低碳经济:我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6]李友华,王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徐国泉,刘则源,姜照华.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F222.3

A

1002-6487(2010)22-0021-04

许涤龙(1962-),男,湖南衡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学。

欧阳胜银(1986-),男,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

(责任编辑/亦 民)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指标体系能源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