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术语学的《尔雅》研究
2010-01-01孙启勤
孙启勤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浙江杭州 311231)
基于汉语术语学的《尔雅》研究
孙启勤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浙江杭州 311231)
《尔雅》是中国古代解释汉语词义的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辞书。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尔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析,提出《尔雅》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辞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百科汉语术语辞书,其在汉语术语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汉语术语史的主要研究资料之一。
《尔雅》,术语,规范
一 概 述
《尔雅》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尔雅》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辞书。《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辞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和重要影响。关于《尔雅》与汉语术语学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的专题学术研究与讨论在中国学术界非常少见。笔者将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对《尔雅》的创作年代、作者、书名以及内容特点等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寻找其与汉语术语学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汉语术语史中的地位等相关问题。
二 《尔雅》小考
(一)创作年代及作者
关于《尔雅》的创作年代及作者,国内外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有一说法是《尔雅》应该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后经孔子的学生增益而成。还有的说法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初年被整理加工而成。此外,《尔雅》还被认为是秦汉时期的学者缀辑春秋战国秦汉《楚辞》《庄子》《吕氏春秋》诸典籍,递相增益而成的。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在其《尔雅·序》中就曾写道:“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1]目前,中国学术界一般把《尔雅》列入汉代作品,其作者为无名氏。
(二)书名解析
关于《尔雅》的书名,从古到今,中国学术界也有许多解析。
北宋经学家邢昺在《尔雅义疏》中对《尔雅》书名作了解析,他说:“尔,〔迩〕,近也;雅,正也。〔尔雅〕,言可近而取正也。”[2]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里对《尔雅》书名解释说:“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3]
唐经学家和训诂学家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解释道:“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4]
据《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古代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5]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社会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语言文字使用不统一的混乱状况,这种混乱状况严重影响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交流,给人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和政府工作等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规范语言文字的迫切需要,尤其是需要对汉语术语制定一个规范和标准,《尔雅》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尔雅》书名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可以说,规范语言,制定统一的语言标准是《尔雅》作者的创作宗旨之一。
三 《尔雅》是中国第一部术语辞书
《尔雅》记录和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汉语术语,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动植物知识和相关汉语术语的重要文献之一。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尔雅》3卷 20篇,现存《尔雅》共 19篇。《尔雅》全书共收词语 4300多个,分为 2091个条目,其篇名分别是:
《释诂》——对古代汉语词汇的解释,比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释言》——对一些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比如:克,能也。
《释训》——对汉语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解释,比如:明明、斤斤,察也。
《释亲》——对亲属称呼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宫》——对宫室建筑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门侧之堂谓之塾。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等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乐》——对乐器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
《释天》——对天文历法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地》——对于行政区划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坟莫大于河坟。
《释丘》——对丘陵、高地等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释山》——对山脉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水》——对河流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释草》——对植物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释木》——对植物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
《释虫》——对虫类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释鱼》——对鱼类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鲲,鱼子。
《释鸟》——对鸟类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舒雁,鹅;舒凫,鹜。
《释兽》——对兽类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罴,如熊,黄白文。
《释畜》——对家畜类汉语术语的解释,比如:狗四尺为獒。
其中《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亲》《释器》等 19篇共 1400多个条目,除了对相关汉语术语进行解释,还下了定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7篇共收录了 590多种动植物及其生物学汉语术语,还根据动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因此,《尔雅》作为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辞书和百科汉语术语辞书是当之无愧的。
四 《尔雅》的实用性和学术性讨论
《尔雅》是一部成功的传世之作,显示出了独特的实用性和学术性特点。
(1)实用性。《尔雅》不是一部经书,却被视为儒家经典,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其奥妙就在于它是一部独立的、实用性强的术语辞书。唐经学家和训诂学家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对此进行了经典点评,他说:“《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4]在当时,人们必须借助《尔雅》才能读懂儒家经典。
(2)学术性。对《尔雅》的研究传承受到了统治阶级和众多学者的重视。汉文帝时,专门设置了《尔雅》博士。唐文宗开成年间,唐文宗命令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南宋时,《尔雅》与《孟子》《论语》《孝经》,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了“十三经”。清嘉庆年间,公元 1816年,由江西巡抚阮元主持,将南宋十行本残存的十一经,配补以宋刻《仪礼》《尔雅》二书的单疏本,重刻于南昌学堂,并将阮元旧日罗致学者所作《十三经校勘记》分别摘录,附在各卷之后,世称“阮刻本”。1935年,世界书局还将阮刻本圈点缩印出版。
东晋著名文学家和训诂学家郭璞花了 18年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郭璞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汉语术语,并为之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清朝同样有众多学者研究《尔雅》,著作丰盛,比如清代著名史学家、经学家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经学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后世还出现了许多仿照《尔雅》的著作,称为“群雅”,雅学因此产生。雅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研究汉语术语学和汉语术语史都是宝贵的文献资料。
五 小 结
通过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对《尔雅》这一传世之作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尔雅》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这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尔雅》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词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百科汉语术语词典。《尔雅》对于研究中国汉语术语词典史具有重要价值,在汉语术语辞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
(3)《尔雅》对于汉语术语学和汉语术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在汉语术语学和汉语术语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祝敏彻,孙玉文点校.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M].南京:江楚书局,1875.
[5]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Er'ya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Ter minology
SUN Qiqin
Er'ya is an anc ient book focused on exp lana tions and comm enta ries for Chinese te rm s.Based on te rm inology resea rch,the author p rop osed tha t Er'ya not only be the firs t Chinese te rm inology d ic tiona ry, but a lso the firs t Chinese encyc lop ed ia d ic tiona ry.Furthe rm ore,the author p ut forw a rd the op inion tha t Er'ya m ight be one of the va luab le resea rch m a te ria ls in Chinese te rm inology his tory resea rch.
Er'ya,te rm inology,s tanda rd
N04;H083;G40
A
1673-8578(2010)02-0020-03
2009-11-30
2010-03-03
孙启勤(1955—),男,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术语研究及翻译。通信方式:qiqinsun@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