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极”专有名词及释注(Ⅱ)*

2010-01-04龙村倪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2期
关键词:斯瓦尔纽特破冰船

龙村倪

“北极”专有名词及释注(Ⅱ)*

龙村倪**

16.因纽特文 (Inuktitut)

“因纽特文”即原来的“爱斯基摩文”。自1999年起,国际上为示尊重,已不再使用“爱斯基摩”(Eskimo)一词,而改称“因纽特”(Inuit)。因纽特文是北极原住民“因纽特族”所通用的专用文字,采用符号拼音,共 36个字母,由一百多年前欧洲殖民北极时期的丹麦基督教宣教士所创。目前,“因纽特文”通用于东北极及中北极地区,不仅用于签名,也是教学、传播、告示及著作时使用的文字,其国际重要性已随着北冰洋争论的扩大而快速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国际上有关北冰洋的讨论、研究、协商、谈判中使用“因纽特文”已不可避免。现称“格陵兰语”(Kalaallisut)的语言与此同源,仅在个别发音上相异。目前,在巴黎、纽约、渥太华、哥本哈根及奥斯陆,都有高水准的研究学习此种文字的课程,现在的困境不是缺学生,而是缺老师。

因纽特语字母表

17.东北航道 (Northeast Passage)

“东北航道”与“西北航道”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最重要海运线,它们穿越北冰洋,连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随着地球变暖的不断加剧,此二航道的商业开通已指日可待。

2009年 7月,两艘德国货轮由韩国蔚山港运载建筑材料前往荷兰鹿特丹港,走北冰洋“东北航道”,于 7月下旬抵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扬堡港,补给后随即续航前往目的地鹿特丹港。此为西方航运首次运行,比走亚非间的苏伊士运河缩短了5500公里、约十日的航程。

18.世界末日种子库(Doomsday Seed Vault)

“世界末日种子库”也就是地球的“种子银行”,其建立目的是当地球发生重大突变时,还能保存物种的多样性,可以说是人类粮食的“诺亚方舟”(Noah's ark)。这是一项国际合作的大计划,该计划由挪威政府主持,得到了“全球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的资助,以及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配合,各国将向“种子库”提供各地粮食作物的种子。“种子库”建在北极高纬地区 (74°N~81°N),属挪威“冰岸群岛”北端。其深入多年冻土砂岩内,且高于海平面 13.4米以上,无冰山融化将其淹没之虞,并可承受里氏 6.2级地震与核武攻击。地下隧道内警卫森严,“种子库”长 45米,宽与高各 4米,设计储存量 450万份种子样品,温控系统常年设定为18℃,外加 1米厚的强化隔热水泥墙用以保温,万一断电,还可维持冷冻状态达 200年。“种子库”已于 2008年 1月 26日正式启用,各国依约定逐一将粮食种子送交封存。

19.多年生冻胀丘 (pingo)

“多年生冻胀丘”是北极地区的地标之一,呈穹窿形,高数米到数十米,仅出现在多年冻土地区,以凝结之冰层为核心,外覆薄层的泥沙及植被。“多年生冻胀丘”源自因纽特文,其最大的集中地在加拿大西北极区北冰洋边上的“马更些三角洲”(Mackenzie Delta),约有 1450个。从空中俯瞰,如散落一地的馒头,大小高矮不同,但形式如一。在其他冻土地区如东西伯利亚、北阿拉斯加等处都有。但以马更些三角洲最多样、最壮观。

20.长齿鲸(nar whal,nar wal;M onodon monoceros)

长齿鲸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是北冰洋一种独有的鲸类。非鱼类,无背鳍,单支象牙状长牙从雄性鲸鱼上颚长出,最长可达 5米,前端尖锐,螺旋而中空。其生长在高纬地区的冰隙或冰潭中,成群栖息,春日和风来时会沿冰隙向北迁移,找寻食物及交配区,进行繁殖。长齿鲸最特别的地方是成年雄鲸的左齿会越长越长,成为突出口腔外的一根巨牙,牙长数米,象牙色,中花,十分独特。欧洲皇室、教堂取作权杖之用,而中国则用以为“药”,夸称有壮阳之效,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蛇角”一味药,未知即此否?

雄性长齿鲸

2009年 2月,有上千头长齿鲸由格陵兰岛向加拿大“努纳武特自治区”(Nunavut)兰开斯特浅滩(Lancaster Sounds)的海湾及峡湾迁徙,进行觅食及交配。鲸群数量惊人,每二三十头为一群,队形整齐,时而浮上冰面,呼吸空气,时而静静穿越冰缝,姿态优雅,是北极动物冰海迁徙奇观之一。长齿鲸有多种异译,如一齿鲸、独角鲸等,但此非独角兽(unicorn,传说中的神话动物),不可混为一谈,以用“长齿鲸”为宜。

21.北极熊 (polar bear;Thalarctosmanitimus)

北极熊是大型哺乳类动物,仅见于东西半球的北极区内,北极“Arctic”一词,源自拉丁文,乃“大熊”的意思;南极“Antarctic”为其反义词,即“没有大熊”的意思。成年北极熊身躯粗壮,身长可达 3米,体重近 1吨,全身乳白,颈长毛厚,不仅可在冰原上猎食,也可在冰海中浮泳。北极熊一胎多仔,母熊在冰穴内哺乳,公熊则在外守望、猎食。由于夏季无冰,北极熊觅食困难,因此,在每年的 9—10月间,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多将其“拘”入“保护笼”内进行人工喂食,冬季来临再将其放出繁殖。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适于北极熊生存的环境范围已日渐缩小。

22.麝牛(musk ox;Ovibos m oschatus)

麝牛,是北极大型哺乳类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北极和北极圈高寒地区,喜群栖,毛厚鬃长,体型矮而粗壮,大者身长可达 2米,高 1.5米,重可至半吨。雌雄牛均有角,成年雄牛的睾丸可分泌麝香(musk)。

麝牛

23.白鲸 (beluga,white whale;Delphinaptarus leucas)

白鲸之名源自俄文“白”——“б е л ы й”,只在北极或亚北极地区才有,系海豚科鲸类动物,全身雪白,聪慧敏巧,智商很高,吱吱呀呀叫不停,是海洋公园中最受宠爱的明星之一。白鲸体型不大,成年鲸鱼身长约 3米,重 1吨,肉质鲜嫩,可生吃,是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它的油脂可用来点灯、涂皮、防水等,是北极原住民生存最不可或缺的依赖。

24.卡雅 (kayak)

卡雅是因纽特人传统手工制作的皮舟,全舟蒙皮密封,仅坐一人,用双头叶桨划行,灵巧轻便,安全快速,是北极居民之宝。小舟只载一人于中孔,头手外露。如带男童,则与父亲背对而坐;如猎获猎物,则系于舟尾曳回,大猎物则赖四五人合作始得见功。卡雅为北极原住民在海中狩猎及航行使用的唯一工具,是夫妻的共有财产,通常是妻子剥皮、揉皮、缝皮,丈夫拾木枝做骨架、蒙皮、上油。卡雅现已改进,以塑料为原材料,而形制依旧,它已经成为水上及海上运动项目之一。

卡雅

25.雪屋 (igloo)

因纽特人冬季为在冰雪中求生,就地取材,切雪块砌成穹窿状居所,全家内宿,可避寒冰雪暴,度过酷冬。选好一块背风平地后,父亲即迅速锯取长方形雪块,由妻小负责搬运堆砌,由底向上逐渐收缩,圆屋迅即完成。上封顶,中留气孔,前留门,但以冰块堵住。雪屋内铺兽皮,点海豹油灯,是冰冻天地中唯一的温暖家园。雪屋密不透风,保暖而安全,在人类求生“史诗”中独树一帜。

雪屋

26.北极犬(husky,Siberian husky,Eskimo dog)

又称爱斯基摩犬,由北极原住民因纽特人,经千年驯养野狐而成的工作犬,温驯耐寒,可以在冰原上长程奔驰拖拉雪橇,是北极原住民最忠诚的伙伴。北极犬有多个品种,其中以北美及俄罗斯极地者最有名。犬白毛黑睛肉食,体型小而坚实,生性灵活,终生露宿,不畏寒,以冰雪为家。因纽特人食生肉,人犬吃同样的食物,犬先吃,人后吃;人宿屋内,犬露宿。人犬是生死相伴,死生不离的战友。

27.狗橇(dogsled,dogled sledge)

狗橇是北极原住民在冰上曳行狩猎唯一的交通工具。北极犬身躯小,不善负重,但善奔跑拖橇。耐苦寒,不畏冰雪,性温和,与主人终生为存。橇皮木制,轻而稳,常由一队七只或九只拖行,领头犬能认路,知避险,有领队及认路的经验。

狗橇

28.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Island)

斯瓦尔巴群岛在格陵兰岛的东北方,地处北极高纬度地区北冰洋中心。植物极为稀少,只有在仲夏短短的几个星期之内,才能见到小花小草,是地球上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点之一。斯瓦尔巴群岛属挪威管辖,首府为朗伊尔城(Longyearbyen),位处74°N~81°N之间,是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用旧煤矿场改建成北极科学城,国际北极研究机构均可在此进行研究或合作研究。中国“黄河站”也设于此处。群岛除游客及科学家外居民很少,冬日气温可低达 -40℃。极夜时期,大部分地区都为坚冰覆盖,故又名“冰岸群岛”。岛南端部分为“斯匹次卑尔根”(Spitsbergen),是国际北极研究活动及北极旅游中心之一。

29.斯匹次卑尔根公约(The Spitsbergen Treaty)

“斯匹次卑尔根岛”为“斯瓦尔巴群岛”的一部分,有“沿岸流”汇入格陵兰海。位处高纬 78°N, 5°E,终年酷寒冰冻。20世纪初叶,欧洲挪、丹、俄等国争逐开发此极北荒岛及其“所有权”,包括鲸、煤矿及其他渔业、矿产资源等。后俄罗斯因“十月革命”撤出,挪威倡议签订“斯匹次卑尔根公约”,要求承认挪威的行政管理辖权,而缔约国公民可以比照挪威公民免签证登岛并居留。1920年 2月 9日在巴黎正式缔约,英、美、丹、挪、瑞、法、意、荷、日等 18国首先加入。1925年 7月 1日“公约国”范围扩大,第二批有二十余国加入。中国在北洋政府段祺瑞总理主政时期亦正式签署加入,使中国成为正式“缔约国”,此为 2004年中国建成启用“黄河站”之张本,自此中国北极科学家及科考人员都可登岛,自由进行科研活动。

岛上有各国北极科考基地,利用旧煤矿场建成北极科学城,为国际合作研究提供园地。岛上现有约 3000人,设有“斯瓦尔巴大学”,已有中国青少年入学,直接身处北极核心进行学习,这是培养未来中国北极科研人才的一处摇篮。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军事区,是和平使用北极的国际理想区域,也是北极最开放的一个科研基地。斯瓦尔巴群岛首府在朗伊尔城,是一个有暖流流过的不冻港埠,也是各国科研基地后勤支援中心。“黄河站”在新奥尔松,主要进行北极光研究,两处都有机场,小飞机可以起降。

30.核动力破冰船 (nuclear-powered icebreaker)

破冰船是在极寒冷地区用于破裂冰障的一种特殊工作船,使用特殊钢材,可在 -40℃的温度下作业。以船体左右抱拢及船头下压的方式,压碎或压裂冰层,阻力与冰层厚度的平方成正比。北极冬季冰厚常在 3米以上,所以破冰船不仅航速低 (3节),而且耗用动力极大,设计、建造及钢材规格要求极为严格。

俄罗斯早先在西伯利亚及内河冬季航运中使用破冰船,维持内陆航运畅通,但均使用柴电系统。自 20世纪 60年代末开始首用核动力破冰船,50年间建造了十几艘,是世界上最大,也是唯一一支核子破冰船队。这种核子破冰船分为列宁级 (Lenin class)、阿提卡级 (Arktika class)及黛玛级 (Taimyr class)三个等级。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正在设计当中,可能采用“双体船”设计理念,预计花费 170亿卢布,在圣彼得堡设计及建造,如按照进度将可在2015年建造完竣。这种核动力破冰船结构坚固,能适应多变冰相,涂装、钢材安全要求严格,可以长年在冰封海域中工作。核动力航程远,不需补充燃料,续航力及持久性均属一流,但造价十分昂贵。世界首艘,也是俄罗斯第一艘“列宁级”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NS Lenin,1959—1989)经全面维修后,已于 2009年 5月 5日停靠在北冰洋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Murmansk)改用为博物馆。“列宁号”排水量 15 000吨,长 134.1米,宽 22.6米,备有三组核反应器,能以每小时 2海里的时速度冲开 2.5米厚的冰层,可在北极冬季 (6—10月间)连续执行任务。“列宁号”在北海航线上共服役30年,航行了 65 550海里,前后为 3741艘科考船作“开冰先锋”,未出现过一次失误。1970年 4月,“列宁号”全面换装,更换了两座更先进的核反应器,并实现了动力系统全自动化。“列宁号”是冰海航行中首屈一指的英雄,现在正静静等待着第三代核动力破冰船的诞生,并延伸其北极研究的科学使命。

2009-08-04

*《“北极”专有名词及释注》第一部分刊登于本刊 2009年第 5期。

**作者系台湾综合研究院 (台北)高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斯瓦尔纽特破冰船
美味就可以多吃?
世界最大破冰船
破冰船推进功率与破冰能力的匹配性分析
因纽特人为什么也要用冰箱
挪威“末日种子库”所在地气温创新高
原子破冰船
因纽特人的大冰箱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nuit
探访“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关于斯瓦尔岛全球种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