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戏曲舞台灯光的意境

2010-01-01陈江榕

演艺科技 2010年9期
关键词:窦娥舞台灯光灯光

陈江榕

(福州市歌舞剧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戏曲舞台对灯光的要求很低,基本没有艺术化的创作,一是因为戏曲本身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只要有照明亮度,戏曲念白和表演本身就能营造时间和意境;二是因为灯光技术的发展有限,灯光还不能在戏曲舞台上有所作为。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灯光艺术逐渐得到重视,变化万千的光线与色彩,为戏曲提供了更广阔的表演空间,灯光艺术在营造意境、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戏曲舞台灯光意境的核心——人物内心的外化

简洁概括是戏曲舞美的重要特征。戏曲的舞美从不强调物质环境的客观真实,因为,舞台环境由人物的表演而生。戏曲最大的特点即一切以人物为中心,果断地删次就主,该略时一笔带过,该强调则大肆渲染。而“以人物为中心”,其实最核心的就是要以人物的内心为中心。即剧目本身强调的不是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本身,而是人物对这个世界的主观感受,这就是戏曲特有的意境所在。日落月升、四时更替、天地风月皆可因人物的心理而移换自然规律。《西厢记》里张生收到莺莺约他花园相会的简帖儿后,怪道天才晌午,数句埋怨之后,红日却已西沉了,继而发雷了,撞钟了。台上转身眨眼之间,便已消磨了半日光景,这都是张生心急难耐之情绪所定。歌德曾说:“你们也许认为它违背了自然规律,而我却要在你们大谈它违背自然规律的时候插上一句,这就是:它还大大地高于自然。”这句话用于说明戏曲的特征恰到好处。

戏曲的这一特色给予我们两点启示:其一,灯光对于强化戏曲美学的意境感是非常有益的。焦菊隐说过:“戏曲倒是可以充分利用灯光的。既然戏曲是强调表现人物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态度,那么灯光比写实布景更能帮助戏曲表演完成这个任务。与其布出江水,不如造成江水的气氛;与其布出森林,不如造成阴森潮湿的森林感觉。这是灯光所能胜任的。”其二,灯光的运用需以遵循戏曲特有的表演规律为前提。戏曲的表演非常概括,在写实性模仿中又极具抽象性,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程式化风格特征。而灯光的运用是在程式化表演中的外化形象,是表演的延伸和强调。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灯光的意境,首先是人物的内心情绪的表达。人物,按照布莱希特的双重性格理论,就表演对象来讲是指角色,就表演工具来讲是指演员。所以,人物内心情感和演员的表演节奏,二者各行其道而又水乳交融。灯光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表演的工具,还应该是制造剧情和烘托人物的意境语言。它应该随着剧情的起伏而变化,随着音乐的荡漾而律动,营造着戏剧的意境。

1.1 光色意境

所有灯光技巧的运用,皆应从人物的心理出发,在光的色彩、强弱、明暗对比,以及在不同的光位、光影、光束的选择上,力图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心灵动态为宗旨。

例如《窦娥冤》,戏演到窦娥临刑三愿后,窦娥含冤被斩。按照通常的处理方法,此时的舞台灯光效果应是一片红光,表现鲜血飞溅的情景,烘托窦娥死得悲惨、死得无辜。这样设计固然没有问题,但如果重新演绎的话,笔者会设计出另一番意境:在舞台上使用白光,用其他舞美手段制造出漫天的飞雪,雪遮掩了窦娥的尸体,也洗刷了窦娥的鲜血。白光是死去的窦娥真实的灵魂世界,是窦娥灵魂的圣洁所在,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白色的震撼力恐怕要远远超过红色的直叙、白描。

又如《西厢记》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悠悠的琴声述说着恋爱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甜蜜和痛苦,舞台上应该是一曲蓝色的奏鸣曲。蓝色的天空,神秘的情调,幽静的思绪,压抑的心灵,剧中人的节奏在蓝色中跳动,在蓝色中徘徊,在蓝色中绽放。而到了“长亭惜别”一幕时,男女主人公为了将来的幸福而不得不忍受痛苦的离别,封建的等级制度压抑了人性的自由精神,这场离别就成为一种高峰体验,成为一场千古绝唱,成为一道旷古风景。离别不一定是悲悲切切的,而应该是醉人的、金黄的、飘洒的节奏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时的舞台灯光总体氛围应该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金黄色,既是愁痛的离别,又是幸福的离别。

再看《长生殿》,在剧末,年老的唐明皇独自面对冷雨孤灯做了一场梦,想起了杨贵妃,想起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不禁愁绪万端。但笔者觉得这时的节奏不应该是“愁”,而应该赋予梦幻般的色彩,充满了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是人生迟暮的回光返照。绿色,也许便可以进入迷离的境界,飘飘荡荡,亦虚亦幻。

1.2 表演意境

在人们常说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中,斯氏求真,布氏求善,而中国戏曲则是求美。在戏曲诸多美的因素中,以演员的表演最为突出。因而,灯光的节奏要做到不损害戏曲的程式表演之美,不得妨碍演员施展舞台动作。

如传统剧目《三岔口》,明亮的灯光处理可能比设计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蓝黑舞台效果好,也比应用幽深的蓝色光更富表现力。除了此剧的重心不在剧情之跌宕起伏,而在演员的程式动作表演,还因为中国戏曲特有的美学追求意境,使白光更能最大限度地、准确地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再如京剧《骆驼祥子》,“祥子”拉着人力车的一套程式动作,灯光既合理地表现了演员程式、虚拟化的表演,又合乎逻辑地体现了景物及时空的氛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演员精彩的表演,更进一步地吸引了观众。

其实灯光就是跳动的音符,也许每个设计者可以铺排出心目中各种各样的灯光色彩,但有一点谁也无法忽视,那就是窦娥、张生以及唐明皇们内心世界的灵魂律动,生旦净丑们凝练有度的程式表演,那才是灯光要时时刻刻观照的主体。

2 戏曲舞台灯光意境的特点——概括与虚拟

叶长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戏剧史》里列举了中国戏曲的三大特点:总体性(即综合性)、写意性和现场性。而舞台灯光艺术的创作原则第一条便是“统一性”,其次才是“独立性”。即灯光创作首先要与剧作的总体风格立意等一致,而后才能发挥其独到的艺术特长,呈现其艺术魅力。因此,戏曲的灯光节奏自然也应符合戏曲的特点。综合性与现场性与本文论题联系较疏,以下着重论述灯光的写意性。

事实上,相较于舞台布景、音响、服装化妆等艺术门类,灯光是最适合表现戏曲的虚拟写意特色的。

(1)利用灯光展现时空转换,扩展舞台空间。

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场,可以在每转换一景的时候,用简要的灯光造型与光色变化表现不同的地点以及时间的推移。在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又不损害戏曲的写意性。淮剧《金龙与蜉蝣》中,蜉蝣受宫刑后,思绪闪回到当初寻父上路时的情景。这时,舞台上出现了两个光区:红色光区中是身在宫廷的蜉蝣,蓝色光区中是海边的妻子和母亲。这两个时空交叠出现在舞台上,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迅捷地完成了舞台时空的转换,使画面简练干净。另外,还可借切光与光束的使用完成场面转换,使活动区域外尽显黑色,方便人物上下场和道具摆放。这一手法在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以避免频繁拉二幕,使戏剧节奏更流畅,场景衔接更自然、完整统一。

(2)利用灯光简要勾勒地点与环境。

如《大道行吟》中,遇渔翁前众弟子在树下歇息的场面,舞台依然空空,无大树无日光,只用摇曳的绿光呈现斑驳迷离的效果,以表明此乃荒郊野外,这可能比用实景更有表现力,同时也更简洁,与戏曲的本质更契合,也更有意境感。

(3)借灯光表明气氛、基调、时代背景等。

豫剧《程婴救孤》开场时便用弥漫整个舞台的深蓝色营造出神秘感与距离感,带给观众一种“历史”的庄重感,同时,又渲染了大悲剧的氛围。

(4)用灯光揭示主题。

在黄梅戏《徽州女人》“井台”一场戏中,整个舞台以浅绿色光为铺垫,强烈的白色的特写光投射到井台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坚硬的石井与徽州女人脆弱的生命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时代的冷酷、古旧思想的坚不可摧与女人的无奈、弱小。

焦菊隐先生说:“作者的意图、导演的构思,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之处主要靠灯光来表现。”灯光不占空间,简练抽象,但又能准确传达具体的立意与情绪,确是舞台造型的绝妙帮手。

随着灯光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舞台演出包括戏曲都在大量的使用电脑灯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曲的现代化,提高了观赏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演出不顾剧情需要滥用灯光,也许灯光比以前更炫了,变化更多了,但戏曲独特的表演形式反而弱化或者消失了,这对戏曲的现代化发展可能是不利的。因此,探索戏曲灯光创作的形式还应以戏曲本身的规律为基础,如何利用现代灯光技术营造戏曲艺术独特的形式之美,是每一个灯光设计师都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赵国栋.戏曲舞台灯光的运用[EB/OL].http://jingju.net/xqwz/showArticle.asp?aid=5913&as=31

[2]陈敦.戏曲灯光设计随笔[EB/OL].http://www.chinaasa.com/wmnewsdetail.asp?id=560

猜你喜欢

窦娥舞台灯光灯光
水中灯光秀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窦娥冤
来一场灯光派对
怎样将舞台灯光的情感色彩融入剧情之中
舞台表演中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作用
浅析舞台灯光艺术中的情绪色彩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论舞台灯光的PLC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