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清电视制作灯光工作的要求
2010-01-01朱秋生
朱秋生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影视制作公司,上海 200030)
随着我国各地电视台逐渐引进高清摄像系统,电视台的各部门都进入高清电视技术的探索和实践中,与电视画面质量密切相关的灯光设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高清”与“标清”相比,是存在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是它并不那么神秘。在熟练掌握“标清”灯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探索,分析比对,认真总结规律来指导实践,可以很好地完成“高清”的工作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高清”电视灯光工作进行了探索与总结,通过本文与业内同仁共同探讨交流。
1 关于照度
1.1 “标清”电视灯光的照度
相较而言,标清摄像机的照度灵敏度较低,布光时需要较多的灯具和较大的光量。早期常用的灯具有平凸镜聚光灯、四环镜聚光灯等,有时甚至用回光灯作人物照明。这些灯具光线强而硬,色温较低,亮区与暗区形成的明暗交界、光比反差较大,暗部的细节表现不够细腻。在投射表面平滑、光洁的硬质材料时,会产生较强的高光点。但在使用这些灯具照明时,物体轮廓清晰,造型感强,整个画面影调较硬。
目前,演播厅使用的灯具以配置菲涅尔镜片的卤素钨丝灯、三基色荧光散光灯和碘钨灯为主,这些灯具光线较为均匀柔和,光源色温在2 950 K ~ 3 200 K之间。在理论上,当光源的设计额定电压为220V时,每提高1 V电压,光源钨丝的温度就要增加15 K。所以,照度增强,色温随之增加,显色性也随之提高。在录制一档节目时,布光要依据节目类型、人物年龄、布景材料、色调以及场地面积的不同进行调整。掌控好各区域的照度和总体的照度是保证图像质量的关键之一。
1.2 “高清”电视灯光中的“吃光”现象
在色温、机位、距离、景别相近的情况下,拍摄同一位主持人时,“高清”和“标清”在光圈指数上存在不同,这是几年前录制《头脑风暴》节目时,笔者通过相邻的两个演播厅中的录制情况渐渐意识到的。通过比对光圈指数和电平幅值,“高清”要比“标清”大一档光圈,要达到相同光圈和相关指数时,照度要提高约300 lx。这是因为,高清摄像机的成像系统有一个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同样尺寸的高清摄像器件的成像面积要比标清摄像机小”,因此,产生了“吃光”的现象,损耗了照度,导致“高清摄像机对照度的敏感度降低了10%”。所以,采用高清电视系统录制节目时,对白平衡就要适当提高照度和色温。
通过实践证明,高清电视系统有四点好处:
(1)适当收小一些光圈、控制光比,增加了景深,画面层次会更丰富;
(2)人物肤色和景物色彩还原会更好,色彩饱和度也相应提高;
(3)便于对动态人物的对焦,使画面硬朗清晰;
(4)能更好地呈现景物结构和暗部细节。
1.3 如何正确把握“高清”的照度
采用“高清”录制节目时,是不是光线越强越好呢?笔者通过多次对静态人物用强光照明的实践,观察了画面效果。在实验中,采用2 000 W的ADB 250 mm大口径螺纹聚光灯,光源与人物相距8 m,设计照度为5 000 lx,色温为3 180 K,光圈为8.5。拍摄的画面显示:图像上有细微的颗粒,人物表面有粗糙感;人物皮肤形态和细节缺陷显得十分清晰;化妆材料呈现油质感;人物边缘显得生硬、不柔和。同时,要在布景、整个舞台平面及立体空间中投入很强的照度,才能取得整个画面各区域的光比平衡,但衔接和过渡的层次仍显得不够柔和自然。实践证明,采用高照度要损耗很多的人力、物力和电力,效果并不理想,可见,照度并不是越强越好。
同时,我们也不能认为高清摄像机灵敏度高,为了获取更柔和的软调而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不能一味地采用低照度、低色温、放足光斑、加柔光纸等做法,比如,把照度降到400 lx以下,把色温降到2 400 K以下,把光圈放到2以下,实践证明,如果这样做,画面会出现很多问题:
(1)整个画面影调太软,物像会产生模糊感;
(2)人物的头发会失去质感,没有层次。服装面料失去应有的质地;
(3)黑白对比度极小,灰度面积增大,没有层次感,缺乏景深;
(4)色度和明度降低,显色性差,色调灰暗;
(5)物体材质的质感和结构细节表现力差;
(6)摄像机对焦困难,信号噪声比增强。
笔者认为,照度和色温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将黄种人肤色反光率35%作为参考值时,根据具体的拍摄需求进行调整:在低照度时,不低于600 lx,色温不低于2 600 K,光圈不低于2.5;在中等照度时,不超过3 000 lx,色温不低于2 800 K,光圈不大于6。通过对现场进行技术和艺术处理后,图像质量和各技术指标都会处于较好状态。
2 关于光线的质与量
光线的质,是指光源所含的光谱成份和光的颜色。“高清”需要具有较高品质可见光所含的连续光谱,如钨丝灯、三基色灯、碘钨灯。而气体放电灯如汞灯、钠灯等,是线状光谱,只含有波长在500 nm ~ 550 nm之间的偏黄绿色的单色光,显色性最高也只有30,决不能作为电视录制的用灯。
光线的量,是指光源的光通量,光线亮度和光线强度。“高清”录制对光线的要求不仅要质,而且要适度的量,特别是对人物的照明,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在300 m2以下的小环境中,最适合高清录像。图像效果最理想的是具有较强的、柔和均匀的、可以控制区域的散光光线,其亮度变化范围要比硬光小得多,亮部与暗部的反差相对也较小,而且,反光面和反光点的强度不十分强烈。但是,在较大面积的场地中,“高清”录制要求的灯光效果很难实现,因为,灯与被照物距离增大而显得照度不足,多余散光又不能有效控制,只能作为底子光,对重点照明还需螺纹聚光灯。
3 光比的控制
要获得好的“高清”画面质量,不一定要求整个画面都处于很高的照度状态,主要是把握好场景中的各个区域的布光层次,衔接层次的明暗对比度不能太大。如果从画面最亮部分到最暗部分可以分辨出的灰度等级层次越多,那么画面显示的细节和结构的能力就越强,清晰度就越高,质量就越好。笔者认为,“高清”在分辨率和清晰度方面优于“标清”,在无人区、无景区要给予一定的光密度,使暗部也能交待细节和结构。这和绘画中处理暗部的道理一样,要薄、要透、要有色彩。在适当照度下,视布景和服装的色调,整体画面的光比可以达到1:4。如光比再大可能会收小光圈,导致失去最暗层次的细节表现力。
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物体的反光率。比如,人物的服装和布景,道具的浅色度和高明度,尤其是出现在布景和舞台平面高反光材料的明度上,在对光时要认真细心,考虑周到,要在各摄像机位上来观察是否产生反光和折射光,尤其要防止出现在人物身前和人物身后的中、近景的部位。要严格控制光区,录制时要监视各机位图像,适当缩小光比,以获得画面整体的照度相对平衡,减弱高光点和反光面的亮度。
4 对白平衡时的照度和色温
4.1 在混合光源下调白平衡
针对高清“吃光”的特点,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对白平衡时,相对比“标清”要多提高一些照度,给出不低于800 lx的照度和不低于2 500 K的色温。在录制时,再增加照度,色温也随之提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物肤色不偏黄,色彩还原好,提高显色性。
在各种类型的节目录制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高色温光源和低色温同时使用的情况,这时,是关闭高色温对白平衡,还是开着高色温对白平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白平衡,会使画面得到两种不同的色调。笔者在实践中对两种对白平衡方法进行了对比。以访谈类节目《头脑风暴》为例:
(1)在钨丝灯和高色温光源混合的情况下对白平衡,给出照度为800 lx,色温显示为3 300 K。录制时再适当提高照度,观察到的图像色调偏暖,肤色还原正常。以人站立时的下巴区域为例,脚下地面的高色温光色散光和反光色彩基本不显现。这是因为,对白平衡时已将高色温和钨丝灯的色温进行了调和。
(2)关闭高色温光源对白平衡,给出照度为800 lx,色温显示为2 400 K。录制前打开高色温光源,再适当提高照度,录制时观察到图像色调偏冷(偏蓝)。在人物的下巴区域,高色温光色的散光和反光色彩明显。这是因为,高色温未被调和,使得色温升高,造成人物肤色失真和场景色彩的偏差。
面对这两种情况,应该如何选择呢?笔者请教了一些老导演和老视频技术人员,普遍认为,在拍摄静态人物时,如新闻类、访谈类、综艺类、戏剧等节目,光色以还原人物肤色和场景色彩的真实性为要。所以,在上述类型节目中,笔者认为用第一种方法调白平衡较好。
4.2 调白平衡的一些实用技巧
(1)巧对白平衡
在遇到在大面积场景处于蓝、绿冷色调和人物服装大多数也是冷色调时,根据物体对光色的吸收和反射原理,可以用极浅色度的绿卡板或极浅色度的无反光的绿纸对白平衡。目的是滤去一些冷色波长,这样要比用标准灰度板和白板时整个图像的色调显得暖一些。反之,整个场景大面积处于很火爆的暖色调时,可以用极浅色度的红橙卡板或极浅色度的无反光的红橙纸对白平衡。目的是滤去一些暖色波长,这样要比用标准灰度板和白板时整个图像的色调显得冷一些。
(2)巧用黑电平
当背景出现大面积黑、深蓝、深灰等色调时,可以将电平提高至0.33~0.35,来提高背景灰度,减弱过黑、过重、过闷的场景基调,并和演区人物减弱黑白对比,从而使整个画面柔和一些。而在大面积的中灰和浅灰的色调中,可以降低一些黑电平,来增加背景“黑”的成分,增强与演区人物的黑白对比度,使得整个画面显得“重”一些。
5 对服装色彩与化妆的要求
主持人的服装色彩和款式,是由导演根据节目主题内容和布景色调而定的,此时,主持人是一个角色,服装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选择好服装色彩和款式至关重要,因为,服装的色彩和款式要参与表达主题内涵和表现情绪,在色相上要与布景色调分开冷暖关系。笔者认为,无论主持人身后是哪种色相的布景色调,服装都以每种色相的中等色度为好。那些色度极浅、明度极高的色彩,如偏奶白、奶黄、柠檬黄、粉白、绿白、蓝白等,在图像中几乎全呈现白色,这是因为,R、G、B电信号在进行色还原时,对极浅色度的分辨力和灵敏度大大降低,使摄像机这只“眼睛”无能为力。但摄像机对高饱和度的暖色和冷色特别敏感,强光下服装色彩饱和度很高的红和红橙是彼此相邻的类似色,反射的光波极为接近,因此,在色相上区别不大。在和周围较暗、较深的冷色背景的面积对比中,冷暖色彩关系和明暗关系均十分明显。在饱和度高的深绿、墨绿、深蓝、藏青、深紫等的冷色服装色彩,在和周围较暗、较深的冷色背景的面积对比中,冷暖色彩关系和明暗关系均不明显,此时,服装色彩吞没了人物与背景的空间,画面显得灰暗、沉闷。在电视图像中,服装要避免黑与白的极度色,同时,凡色度极高的服装色彩在画面中的效果也不理想。
在“高清”电视图像中,除传统戏曲浓妆重彩和特殊角色需要外,人物化妆用色要浅,凡遮盖、瑕玷、斑点、填补缺陷等边缘处不留笔触,衔接过度要均匀自然,比如,腮部和脖颈的颜色与肤色的差异越小越好。在新闻类和访谈类节目中,为了使主持人显得瘦一些,常常在腮的后部用深色修容粉和咖啡色打深,这样处理后,图像中腮部会显得灰暗,与正面和脖颈的肤色脱节,失去真实感。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由灯光师通过改变光线角度和照度等技术手段来解决。
6 对布景工艺和装置的要求
高清摄像机这只“眼睛”比标清摄像机的“视力”要好,在相同的距离上,高清摄像机这只“眼睛”就像在望远镜里看事物,将物体拉近了、放大了,对物体的细节看得更清楚,这就对布景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面布景制作要平整光洁,边缘要整齐,不凹凸、不留钉眼,工艺要细致,切忌粗糙;装置的衔接处要不留缝隙、破损,褪色的要及时修补,并不留痕迹和破绽;喷绘、写真、画幕要绷挺不留皱褶;灯箱不能漏光;软质材料的立体、浮雕布景和大道具的染色要使材料浸足、涂足、喷足,吸饱色彩;悬吊的铅丝和绳材要统一涂黑;大型的和较重的布景要用穿心螺丝、黑钢丝绳及黑链条进行装置,确保使用安全、稳定。
以上是笔者在“高清”电视灯光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高清”电视灯光工作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希望同行们能将实践心得总结出来,共同交流,一起将“高清”电视灯光工作做得更细致、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