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 声 论
2010-01-01李永荣
李永荣
(香港演艺学院,中国香港 999077)
1 总述
声美学价值的判断是个人区别听觉感官水平的能力,也是个人听觉感官的感受度。这个判断不只关乎一个人有没有敏锐的听觉,也关乎感觉、情感及想象力。人的思考能力各有不同,对于声音的判断并形成的意见也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审美标准,“各花入各眼”,就本文涉及内容也可以说是“各声入各耳”。
除了个人的审美价值观,在不同的地方,富有不同文化背景及艺术经验的听众都会对声音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章在欧洲人那里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及共鸣比亚洲人要强烈很多。这些差别和乐章的出处、应用、内容(包括乐器种类),以及音乐架构、传达的艺术讯息等都有关系。
声音好比语言。听不懂的方言,听不明白的内容,对听觉感官来说就是“不知所以然”,也是“提不起感觉”的声音。对笔者而言,妈妈的声音是最动听的,因为这个声音中带着亲情。对大多数人来说,“我爱你”的声音总比“我恨你”或一些粗言秽语好听,因为这个声音的内容亲切可爱。坐在音乐厅听音乐总比在家里听音乐多一份现场亲切感,在酒吧听爵士乐总比在家里听多了一分气氛,在黑人爵士音乐演奏里,一台20世纪60、70年代的走音正立式钢琴总比现代的价值不扉的三角钢琴来得温馨浪漫。
听不明白的声音、不应该有的声音、不愿意被接受的声音就是不需要的声音,也就是噪声。在音乐厅听的钢琴音乐是美妙的声音,而半夜三更隔壁邻居的钢琴音乐是讨厌的噪声。是声音还是噪声,取决于它能否调动听者的情绪而产生正面和正确的共鸣。
2 何谓“靓声”
“靓声”是香港音响人及音乐人的常用语。“靓声”的“靓”是一种感觉。视觉上用“靓”来形容悦目、美的人与物;听觉上用“靓”来形容悦耳、好听的声音。
“靓声”是很多HiFi 发烧友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用的是发烧级设备,听的是发烧级“天碟”。追求发烧“靓声”的人们根据各自的目标,又分为很多类型:有科技型的,这类人追求的是最先进的技术;也有古董型的,他们怀旧,追求往时的喜爱;有数据先决型,这一类人所追求的是发烧级测试仪的数值;有遗传学型的,追求最完美的“天仙配”;有代沟型的,追求最新一代;有富贵一族,追求最高价值的设备;也有时尚型的,一直不满足对品牌的追求;也有斗蟋蟀型的,非要和别的发烧友斗个“你死我活”。对“靓声”的追求于他们来说永远都是上不完的一层楼。
在专业的电声音响界,音响人有从事音响艺术的,也有从事音响工程的。从事音响艺术的多秉承“顾客先决”或“老板先决”的理念,对他们而言,“客人开心、老板安心、我们放心”。“靓声”是他们渴望得到的恭维及赞赏。
而从事音响工程的多以“国标先决”为要求,把“达标”这个任务放在声学处理、电声系统设计和客观音质调校的首位。把厅堂和剧院的声学问题解决,把电声系统安装好,用硬件或软件做好音质测量及调校,有图有样,数据又能够“达标”,就保证了“靓声”。
在一场演出的音响设计中,就算是用上了一些“达标”甚至评价极高的音响系统,但工作人员没有调整好播放出来的音量或音色与现场表演之间的平衡,又缺乏方向感,声音又怎么“靓”得起来?再比如说音响艺术工作者制作了很好的声音内容,但电声系统操作缺乏灵活性,扬声器位置不合理,一个好的声音达不到视听一致的应有效果,又怎会是“靓”?
对音响工程来说,“达标”的客观音质评价只不过是保证一个“原始”、“常规”或“保持应有最佳状态”的电声系统。但就听的艺术而言,声音的内容与现场和表演能否配合才是“靓”的关键。
3 “靓声”的公式
海边的风浪声和海鸟鸣叫声,山谷里的风雨声和雷声,这些大自然的乐章永远都是低频丰满、中音浓厚、高音明亮,是有着百分百真实感的立体动感环绕声。 大自然的声音永远都是最“靓”的声音。
坐在音乐厅里欣赏交响乐,每一件乐器都有着它应有的自然声音,每一位乐师都努力要把最好的乐器声音调配出来,这些声音激荡着厅堂的空间而产生环绕效果,每一个音符都是这么真实,这么活灵活现,生动地环绕着听众,没有任何修饰,没有电子“味儿”。它有着百分百的真实现场感和高度传真感。反之,在家里听交响乐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
作为电声工作者,笔者个人认为“靓声”的公式就是“高度传真,仿若现场”。
笔者曾经在一个没有乐队伴奏的舞蹈表演中,在现场隐匿了一些扬声器,在乐池内播放舞蹈音乐。表演结束之后,很多观众都以为有现场乐队在乐池伴奏。那个时候笔者感觉这就是“靓声”。
在一个房间里,利用电声设备让乐队的声音重现,抑或是利用环绕电声设备模仿制造出一个现场音乐会,令听众感觉到自己好像置身于某个音乐厅听现场演奏一样,这才叫作“靓”。
一般在家里听音乐都是用两只扬声器和听者作等边三角型摆放,这个设定也是一般立体声重现的最基本的电声要求。如果这个电声系统的重现能力出色,它可以让你觉得将一只乐队带到了家中。但至于这个设定是不是一定要坐在“皇帝位”听,笔者有些个人的意见。
很多高雅音乐或民乐在音乐厅录音的时候,录音导播心里已经决定了一个听众位置作为录音质量的参考。如果听众位置接近乐台,那么乐队的左右扩散度广,乐器前后的景深长,周边的混响少,高音明亮。反之,如果听众位置远离乐队,那么乐队的左右扩散度窄,乐器前后的景深浅,但空间感会变得强烈,高频会因空气传输损失而减少。
在家里欣赏高雅音乐或民乐的时候,可以将两只扬声器靠近一点,而听者坐得远一点,高音适当地调低一点,混响时间调高一点,模仿坐在音乐厅的后排、乐队横切面窄、厅堂空间感强的现场效果。 或者,也可以尝试将扬声器离远一点,模仿坐在音乐厅的前排,乐队横切面广,直达声支配的现场效果。听者也可以靠左或靠右,模仿买不到中间位置的票而要坐在音乐厅的靠左或靠右位置。当然音乐厅现场的空间感在家里是感觉不到的。那就用一点想象力吧。甚至听者也可以坐到乐队的里面,有一些环绕电声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
4 音量、音色和声音位置的重要性
如果要达到电声“高度传真,仿若现场”这个标准,音量、音色和声音位置是问题的关键。很多学生在制作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电声的音量应该怎样协调。其实,如果我们已经有了“仿若现场”这个概念,问题是不难解答的。
比如说,在家里听钢琴曲的时候,音量应该要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家里的电声系统其实就是一个虚拟的钢琴。一个真正的钢琴在家里的音量可以有多大,就把电声系统的音量调到多大。
音色方面也不难调节。比如说在家里听钢琴音曲,这架钢琴是YAMAHA或STEINWAY,大 Grand还是 baby Grand?在录音时就已经有了定案。只要调校电声的音色好像是一个真的钢琴在面前就是了。一组好的扩声系统基本上不用大调特调。正确的调音概念都是补偿因环境或声音传送时造成的失真。
至于声音的位置,在家里听HiFi时也有人因不同的音乐把扬声器搬到不同的地方来模拟乐器或乐团表演的地方。多样化的配合比一成不变的更有创意。
在专业电声中,“高度传真,仿若现场”的概念同样重要。笔者经常去听讲座,这些讲座没有一次是不用电声的。而每次电声的音量都很大,音色像“大嗓门”,让听众感觉很不舒服。要知道,在这么一个简单的会议或集会场所,电声的应用也应合乎“仿若现场”的概念。试想在现场的听众人数不多,演讲场地不大,混响时间不太长,噪声不太明显,在4 m ~ 5 m的距离应该是不需要电声系统的。其实有什么能比看真人,听真声而获得“高度传真,仿若现场”的感觉呢?但是,如果现场噪声大或人多地大,距离远的听众会听不清楚,这时就要用语言扩声系统了。这时扩音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把距离远的听众拉近到不用电声的距离。也就是说,即使用了扬声器,后排听众听到的音量也应该与前排不需用扬声器覆盖的同样大。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以直达声为先导。通过一组语言重现能力好的扩声系统,从扬声器出来的声音仿如真人说话一样,再加上扬声器的正确组合、位置摆放及延迟处理,是不难达到令后排听众感觉与演讲者的距离只不过是4 m ~ 5 m的效果的,这时音色和演讲者的位置都是那么传真。
这个“高度传真,仿若现场”的概念也可以应用到音乐会中。本来音量的高与低和乐器的多与寡就是有关系的。所以,高雅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大型交响乐团、管弦乐团都在音乐厅表演,而小的乐团如室内乐、小组或独奏都在小的演奏厅表演。各有其章,各得其所,是不能乱来的。但有时候制作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会把一场独奏表演安排在大的音乐厅,用的是扩声系统,听众听的是电声。如果系统组合得好相当于在家里听HiFi;要是系统组合得不好,听到的声音就如同在听电台广播,一位优秀演奏者的功力和纯真的声音就这样断送在电声系统里了。当然,如果真的是需要扩声,也是可用“高度传真,仿若现场”的理念来操作的。
笔者曾经在民乐表演时用电声为音量小的乐器扩声。本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增加这个乐器的数目从而得到应有的音量,但制作者因为某种因素选择了电声。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一定会问乐团指挥如果一个乐器的音量不够,那么需要多少个才够?这个数目就为电声功率的要求提供参数。在音响设计中,笔者从来不会把乐器的声音投放在音乐厅里的扬声器群,而是会放置一个细小的、声频比乐器声频稍宽一点的扬声器在乐器的前方或后方,尽量靠近需要扩声的乐器,使扩声仅限于乐器的位置。有了正确的位置之后,再把声量调高到需要的水平。通常协调音量时,笔者都会做一个“一倍功率的增长”,这相当于另加一件乐器,会有3 dB的增长。如果还是不够,可再多加一件乐器。在这个时候,就是相当于现场一件乐器加上两件虚似乐器的音量了。如果扬声器重现乐器的能力强,仿真度高,音量的需要不是特别大,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电声的味道,从而既得到电声援助但又让听众觉得是自然声的效果。这个电声援助的自然声效果也可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的歌剧和音乐剧的扩声中。
5 结语
“靓声”是音响工程、音响设计和音响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目标。在任何厅堂,音响工程人员应该将扬声器位置的灵活性、机动性及因应不同需求可供调校的信号处理系统等作为厅堂音响方案的首要条件,提供不同演出的不同需求,并为音响艺术工作者提供多元化和充裕的创意空间。
在任何的演出,音响设计师或音响艺术工作者不应该只贪求方便每次都使用上厅堂或剧院的固定装置,而是应该先了解表演的本身文化背景、特点和概念,再从音响艺术和技术的角度,引导先进的音响概念及应用先进的音响技术达到“现代化”而不失去“原”有的声音色彩及味道;充分配合不同表演的风格,选择优质的扬声器,在适当位置,应演出的不同需求调校及处理信号,务求达到“靓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