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组织范式及其对知识创造的效应研究
2010-01-01毛文静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毛文静 (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1 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性本质
中小企业集群目前已经成为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和热点。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被世界普遍关注。很多学者就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但是可能忽略了最基础的问题,即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范式的本质及其对集群知识创造的效应。实践证明,成功的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着密集的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是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它们是企业资源获取、知识转移、地区学习的 “通道”和关键因素。如美国硅谷、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我国江浙等中小企业集群都是经典例子。美国杨百翰大学麦里特学院 (Marriott)教授杰弗里·戴尔和哈伯·辛格 (Jeffrey H.Dyer and Harbir Singh,1998) 指出,企业的核心资源可以横越企业的边界并且可以与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和日常事务相融合,理解企业竞争优势一个日益重要的核心在于企业之间的关系[1]。
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网络的本质在于使企业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 发展到组织间市场 (domesticated market)。企业内部市场关系是一种公平竞争市场关系,不存在交易各方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只存在低层次的买卖关系,不会发生合作研发的关系。组织间市场以组织间合作网络中的各个企业作为组织间市场的经营主体,建立起一种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组织间管理协调机制。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关系网络就有300多家紧密或松散型关系协作企业构成的组织间市场,而通用的这些协作企业大多数是小企业。通用的实体边界正变得日益模糊化、虚拟化。组织间市场是一种公平竞争市场关系基础上的关系交易。组织间市场的各个交易企业间投资于关系专用性资产;组织间市场的各个交易企业间进行着充分的知识交换,包括合作学习产生的知识交换;组织间市场是一种各个交易企业间知识、资源互补的集合,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功能界面创造新产品、新稀缺、新服务或新技术的资源和能力; “信任”、 “承诺”和 “身份认同”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组织间市场可以使交易成本更低。
中小企业集群由于组织间市场形成的网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2],因为它们缺乏自己的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竞争。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中小企业必须依赖大企业的资源转移或者和其他中小企业相联系以联合获得、利用和发展生产性资源。Stinchcombe用 “新企业的不利因素(liability of newness)”这个术语来解释新创企业高失败率,他把这归因于新创企业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的高难度。新企业不利因素增加至少部分地因为新兴企业缺少合法性,而这需要其他企业的信任和支持[3]。密集网络结构可以增强企业间信任,信任行为影响着企业间关系网络的持久性并提高对技术创新非常关键的信息的质量。和市场领袖企业或被普遍关注的企业建立联系,可以给予新兴企业声望和合法性[4]。
2 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性隐喻
2.1 联系性。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网络组织的一种形式,具有网络组织的企业间相互联系的特性。企业聚焦于核心专长而外包非核心业务于其他企业,企业间的互动与联系成为必然。中小企业集群围绕某一产业或价值链,制造商、供应商、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我们知道,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如果只有专业分工,而缺乏相互间密切的沟通和联系,企业将难以生存和更大发展。对于中小企业集群来说,联系和沟通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之间的层面上。集群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各自承担产业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并进行相互联系,不仅要与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联系,还要与相同生产环节上的企业进行联系。上下游的集群企业间联系属性更多是交易关系,但也包含诸如技术创新、知识创造、信息传递的深层次的联系。相同生产环节上企业的联系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但这种竞争关系不等同于恶性竞争,而是一种竞合性的有益竞争,这种有益竞争能促进同质企业间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水平。
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组织的那种有秩序的和可预测的特征完全不同,呈现出随意性和无秩序性,汤姆·J.彼德斯所推崇的新组织结构范例都是以没有明显结构而著称的。 “明天,卓有成效的组织在每一天都会有所不同”[5]。因此,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高度灵活,能随时调整。具有自由流动、不受限制、无规则的、简单又复杂的组织特征,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集群看似自相矛盾的组织结构。
2.2 合作性。中小企业集群作为虚拟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和相互协作对于整个集群和集群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合作性,集群企业自行解决生产经营所需的全部资源,这种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在当今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已被证明是僵化的和低效的。正是由于有了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性,集群企业各自培育和完善核心能力,通过相互交易而获得共赢。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拥有全部所需要的资源会使组织失去灵活性。为解决组织内部资源 “全能型”与组织经营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组织从孤立地依靠自有资源转向建立关系。现代组织内部结构要具有横向协调性,更重要的是现代组织必须具备与外部资源建立关系的能力,以获取外部资源。这意味着企业内部和与其他企业间的关系特征从竞争性和对抗性转变为合作性和依赖性。未来组织发展的隐喻是变单赢为多赢、变竞争为合作、变对抗为联手。如日本丰田汽车制造业集群中,制造商与零件供应商彼此合作,制造商帮助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而供应商也为制造商投资专用设备以提供高质量产品。进一步的,丰田汽车制造商的供应商之间也建立了知识共享网络,针对技术创新和知识生成相互支援和帮助。
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资源交换和联合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意愿、动机和能力,是通过集群企业自己和自发、自动、自行和自我组织起来的,而不是靠外部指令的驱使,因此有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都是内生性的和市场驱动的组织,单纯靠政府运营的集群被证明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本质是一种 “自组织 (Self-organization)” 而非 “他组织(To be organized)”,因此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也是自组织的过程。
地理集聚性也为集群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外在环境。Robert(1992)指出地理聚集有助于拓展与上游供应商或下游消费者的关系,与相近的厂商也可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Pouder and John(1996)指出地理的邻近性有效提供了成员间互动的基础。日本丰田汽车业集群的供应商距离汽车装配厂平均只有30英里,美国汽车供应商与装配厂的平均距离是350~400英里。日本厂商因为地理位置更邻近而比美国汽车制造厂商更促进了企业间的互动和技术合作。美国硅谷比波士顿128公路更集中在一个相互接近的地区,也更便利了硅谷企业间各种相互关系的网络的构建。
2.3 分权性。托马斯·马龙 (Thomas W.Malon)在 《未来的工作》一书指出,刻板的、高度集权化的垂直组织将让位于聚焦于横向流程、灵活的分权组织形式。我们知道,集权与分权企业组织结构分析的一个维度。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高度分权的组织形式。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个集群企业内部将更加分权;二是集群企业之间的权力结构也表现为分权。
首先,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个合作网络组织,任一成员企业必须要为集群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为伙伴企业所认同,否则将被淘汰出局。因此每一个集群企业都要强化和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离不开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变革发展。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是需要分权的,企业成员要被授权,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就如同企业要授权内部员工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企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应该成为扁平化的企业,应该按照任务和项目或者流程来构建团队或横向型结构。
其次,集群企业之间也存在着权力分配结构,这种权力结构更倾向于分权。集群企业对伙伴企业存在着管理行为,但这种管理行为更多地体现为分权管理,即伙伴企业对自身的管理、运营拥有自主权。集群企业一旦选择了合作伙伴,就让其自主管理。当然,这种分权不是绝对的分权,而是一种相对的分权。集群企业会对伙伴在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提出要求,也会对合作伙伴进行考核和检查,尤其对于那些有核心的中小企业集群而言更是如此。
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特征不是 “命令与服从”,而是“授权与培育”。不仅集群企业内部要授权,授权于员工并培育、帮助其成长和发展,而且集群企业也充分授权于伙伴企业,更培育其不断改进和获得成功。
3 中小企业集群关系网络结构对知识创造的功能效应
在今天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比成本效率更决定着组织能否强盛。知识创造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创新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提出、想出组织生产或者营销新的更好产品的新的或更好的方法 (Porter,1990;Lundvall,1992;Nelson,1993;Nonaka,1994;Grant,1996)。这并不是说成本效率变得不重要了,而只是强调基于成本的优势已经不能保证企业的更大发展了。
知识创造主要是不同主体之间互动、学习的结果,而非独立个体的高智力的结果 (H·kansson,1987;Hippel,1988;Lundvall,1992)。正如熊彼特 (Schumpeterian)所说的,创新是既有知识、想法和技能的新的整合 (Schumpeter,1934)[6]。因此,集群企业间互动关系的结构对于集群企业的知识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关系网络指集群中的企业结点和企业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结构。Nohria和Eccles(1992)指出,社会结点或企业结点是由特定形式的社会关系所联系成的一群 “结点” (nodes), 经由这些 “结” 的不断延伸可构成一个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结点之间的联系,既有关系有无的问题和关系质量方面问题,也包括了联系的频率 (frequency)、 关系的强度 (intensity)、 联系的多重关系 (multiplexity)和联系的网络结构形态 (configuration)等问题,另外是直接联系 (direct ties)或间接联系 (indirect ties)等问题。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结构决定着集群的知识创造功能。根据格兰诺维特 (Granovetter)的强联系和弱联系观点,我们将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网络结构主要分为两种范式,即密集型和松散型。这两种关系结构各有优劣,产生不同的集群知识创造功能。
3.1 密集型结构。密集型结构是指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相互紧密联系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在密集型结构中,所有企业之间都进行着频繁、密切的联系和交往,企业间的信任度、合作度、承诺水平较高,形成 “隔绝的身份识别和一连串的区分成员与非成员的社会界线” (Etzioni,1996;Bourdieu,1986)。独特编码和语言也通过密集型网络的隔离机制创造了出来 (Boland&Tenkasi,1995)。这样,集群企业间能够因此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类似经验、技能、诀窍、理念等隐性知识。集群企业间的关系数量越多,关系质量越好,集群企业获得隐性知识的机会就越多,因为社会联系和关系网络是通往知识和信息的通道。重要的是,密集型结构中的企业间的认知距离较短或知识基础较为相似,集群企业间能够较容易地进行相互学习,而这种学习的属性是一种利用式学习,促进现有知识深化的学习。Uzzi(1996)[7]指出,嵌入联系具有信任、优质信息交换和联合解决问题三个特点,有助于无形知识的转移与学习。如浙江诸暨市大唐袜业集群中,大约四分之三的业主与其他非业务同行保持较亲密的私人关系,像互访、不定期聚会等,并利用这种关系获取市场信息、经验类技能,在交往中构想出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
3.2 松散型结构。松散型结构指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间只进行偶尔的、间接的社会联系,这就是格兰诺维特所说的弱联系 (weak ties)。松散型网络结构中,集群企业间的信任度和合作性等都弱于密集型结构,但是松散型结构中的集群企业间的社会联系要比密集型结构广泛,这就为集群企业带来获得异质性知识和资源的机会,这些知识的属性是可以编码的知识和信息。这些显性知识增加了集群企业进行探索式学习的机会,因为企业间的认知距离较远、知识基础不相似程度较大,有利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松散型结构会存在伯特 (Burt)所称谓的 “结构洞” (structure hole)企业。结构洞企业是指焦点厂商或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它们在集群的整体网络结构中居枢纽或核心位置,许多重要的信息都会流向焦点厂商 (Powell,Koput and Smith-Doerr,1996; Ahuja,2000)。 焦点厂商(focus firm)由于能在集群网络关系结构中营造有利的位置,则将能取得更多元化与更丰富的信息,进而加速厂商之组织间学习 (或称网络学习)与内部知识创造 (Powell,Koput&Smith-Doerr,1996; Nahapiet&Ghoshal,1998)[8]。
3.3 密集型结构与松散型结构的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密集型结构能够使集群企业间获得经验、技能和专有知识,而松散型结构能够使集群企业获得更广泛的可以编码的知识。但是,这两种集群结构各有其缺陷。密集型结构中,集群企业间由于彼此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孤立的封闭圈,因而集群企业间知识和信息的转移和获得具有冗余性,对圈子外的异质性资源难以接触到,从而阻碍集群发展。松散型结构虽然可以获得异质性资源,但是因为彼此的信任、合作关系质量程度低,因而难以获得伙伴的包含技能和经验等的隐性知识,也不利于集群及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只有将密集型结构与松散型结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合作伙伴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升、领导者形成新的战略意图、伙伴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时候,集群企业应该拓展自己新的合作伙伴,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资源。但这种新建的合作关系质量还不足以使伙伴将其隐性知识进行转移,因此集群企业应该加大对其的关系投资,构建密集型网络结构。当这种社会关系不再能够提供集群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时,就需要重新与新的合作伙伴构建社会关系。所在,密集型结构—松散型结构—密集型结构……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只有这样,中小企业集群及其内部企业才能够不断获得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资源。
4 结束语
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本质在于组织间关系,组织间关系决定了集群企业间具有联系性、合作性和分权化的特点。由于集群企业间的社会联系和关系质量及合作程度不同,形成了密集型结构和松散型结构两种组织类型。这两种结构形态各有优缺点,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促进组织知识创造的最大功效。在合作关系发展的初期,可能更需要一种强联系和密集型结构,以增强双方资源、技能和诀窍等隐性知识的联合与交换的意愿和动机。在合作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可能更需要弱联结和松散型结构,以寻找新的异质资源和知识,从而避免密集型结构所导致的对新知识、技术和思想的隔绝,进而增强企业知识创造能力和功效。
[1] Jeffrey H.Dyer,Harbir Sing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3(4):660-679.
[2]G.Loveman,W.Sengenberger.There-emergence of smallscale produ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1(3):1-37.
[3] J.Singh,D.Tucker,R.House.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d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71-193.
[4] C.Lechner,C.Leyronas.A new model for cluster dynamics:from strategic to regional networks-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French high-tech clus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2007(4):341-360.
[5] Tom J.Peters.Re-imagine:Business Excellence in a Dis-ruptive Age[M].London:Dorling Kindersley,2003.
[6] 贝蒂纳·比歇尔,斯特芬·劳布.媒体选择与组织学习[C]//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 Brian Uzzi.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35-67.
[8] Janine Nahapiet,Sumantra Ghoshal.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