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自一导”的政治课教学模式
2009-12-31付英珍
付英珍
所谓“四自”是让学生学会“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自联想”,“一导”,即教师的指导。其基本特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自一导”,“自”是主体,“导”是关键,它要贯穿于“四自”的全过程,能不能“自”出成效,要看“导”得如何,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导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
创设导入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习的主体将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此,设计导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发现自己潜能”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农民看到自己的儿了压在了卡车下,毫不犹豫地跳到卡车边,伸出双手把卡车抬了起来,儿子得救了!过后,农民再去搬车时却搬不动了。同学们相信人真的有这么大的潜能吗?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快速通读教材,感知教材,自我品味,自我理解,把握教材的整体联系、教材脉络及知识要点。
在“自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教师要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泛读、细读和精读教材。
2.一节课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创设“激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所谓激疑,一方面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读出问题,比如,要求每个学生在通读完教材后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另一方面,在处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故意留下些问题供学生自己发现,例如,在学习“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一节时,作为艰苦奋斗的典型,我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有同学马上提出:在新时代应赋予“艰苦奋斗”新的内涵。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不绕路?为什么要世世代代搬山?在这种情况下,我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答案未必唯一,但学生获益匪浅。这样,便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见和反叛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超前、反叛、出错,甚至有时是不“应疑而疑”的问题,但只要学生敢于提出且能提出问题,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向同学挑战、向教师发问。
三、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汇总,学生没有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补充,然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其交往方式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个体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和情感体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获取知识,问题的解决者由教师变成学生,实现了师生的良性换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在“求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要把握好设问的难度,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出发,要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设问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设问过难,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则难以逾越,往往久攻不下,知难而退。
2.要把握好设问的梯度,设问的提出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使思维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要把握好设问的亮点,依据教材内容,着眼分歧点,找准切入点,选择多角度,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四、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提升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升华情感。比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平时是怎样对待父母教育的?当与父母发生矛盾时你会怎样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思想上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等。这些问题提出后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近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提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只要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知识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觉悟。
2.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就会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利于达到教育目的。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