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09-12-31任安朝
任安朝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就是要借助语言和文本,去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辨别美丑,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并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进而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现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谈个人看法。
一、借助朗读,感知语言美
语文,是语言文学的艺术。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多选自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在这些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声绘色,形神兼备;抒情感人肺腑,亲切坦诚;议论挥洒自如,庄谐并见。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语言优美,感情充溢,反复吟诵涵泳是审美的有效手段。吟诵朗读是进行审美的基本手段,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音,入于眼,出于口,听于耳,记于心,产生了如闻其声、如见其行、如临其境的美感。朗读就要使学生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借助语言的媒介,接受文本内容的熏陶感染,与作品产生共振,与作者心灵相通,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体会语言的美,培养语感。尤其是生动凝练,含蓄传神的诗歌更须美读,读出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韵、有味,然后在此基础上赏析美。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需要讲究美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与鼓励。教师的教学用语要注意:一要规范适度,不可佶屈聱牙;二要文明高雅,不可粗鄙失度;三是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四是抑扬得体,切忌高低失态。此外,还需适度幽默,不可过于古板呆滞。于漪曾说:“语文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言传、身教,教师的言传,相对来说,用文字的比较少,大量是用口头语言,因此,在职的教师和未来的教师有计划有实效地进行口语训练就十分必要。”可见,语言表达对语文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二、通过形象,展示思想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间接形象并不作用于欣赏者的感觉器官,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形象有自然美与社会美、人物美、精神思想美等。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如作品中给我们展示的自然美:黄山秀美,泰山厚重,西湖秀丽迷人,三峡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等;如我们的人物形象美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体会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感知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独之心;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愁思等。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深刻的体验,去追问和触摸生命的底蕴,探索人生的终极追求,深刻反思拷问灵魂,诠释人生真谛。学习这类文章,就是与先哲和时贤通过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通过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交流,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感悟思想美是审美欣赏的延续,通过对作品的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学习《背影》,体会父子深情;学习《古诗十九首》,体会乱世文人的苦闷心态,理想的幻灭与失落,心灵的孤苦与无助;学习《前赤壁赋》就能体会深蕴文中的执著人生与善处人生的旷达自适的生命意识。高尔基曾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说服力。”
三、披文入情,感悟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范畴,美是意境的核心内容,它可以深入人的灵魂,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如作家所创造的意境各不相同,如王维的空灵,陶渊明的平淡质朴,苏轼的洒脱达观,李清照的委婉哀怨等,都是意境的具体表现。古人所创造的那种动静相生、虚实相应的倘侊迷离的意境美,更是荡人心魄。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就没有佳作。由于诗歌语言精练,言近旨远,必须借助想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才能体会意境。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诗大都是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把中国古诗的意境美推向了巅峰。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读此,就会在脑海里涌现一副送友图:烟花三月的江边,耸立着的是黄鹤楼,伴着滚滚的东逝水,友人的帆船渐渐消失在水天一色的天边,只剩下孤独凝视、不肯离去的诗人。滚烫炽热的友情、依依别离的情愫,穿越千年时空,仿佛我们依然能触摸到。
当然,“诗无达诂”,对同一首诗,由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同,审美经验有差别,对意境的领悟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意境感悟的千篇一律,但在鉴赏诗歌和意境的领悟的过程中给人的审美愉悦则是相通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我们要转变观念,利用语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对学生进行美育,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进而提高素质。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