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培养语感
2009-12-31苏常杰
苏常杰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往往是语感能力较强的人。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素质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联系。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能使人感受语言的精妙、精髓之处,进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领略到大家名著的风采。长此以往,定会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训练。”然而长时间以来,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那么,究竟怎样教学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正确讲解,学生进行语言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主要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这一点需要师生间的配合,因为学生的语言强化训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的。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不能把教师的“训”简单地理解为讲解,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了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那么,究竟怎样讲才是正确的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不仅要接触专家经过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还要接触各种语言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强化语言训练与教师正确讲解之间存在着一致性。教师在正确讲解的同时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
二、走进生活,寻找语感的源泉
叶圣陶曾经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激发学生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在这里略谈几个方面。首先,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进行语感训练,因为对生活的体验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如教师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济南的山,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一圈的山”的想象,也就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其次,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自己身边的景色进行描述。这样,学生对春天的描述就不是凭空虚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然后,教师在这里再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课文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强化对名篇佳作的诵读体会
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对于前人留下的经典名著,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体味。因为,名篇佳作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过程。叙事、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是间接的经验。这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正确的导向性。诵读就是反复感受典范语言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诵读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并伴有多种思维形式。学生对名篇佳作的理解性诵读,既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风格风味,又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只有反复感受典范语言,才能发现情境里蕴含着语感产生的契机。青少年正处于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如能对其加强诵读的指导,授之以节奏、重音、停顿、押韵等诵读知识,必然会提高其诵读的兴趣,促成其诵读习惯的养成。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广大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