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09-12-31李旭
李 旭
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也是一项科学活动,是人类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识、有理想、有情感的人,有其自身生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工展班任主工作,将获得可喜的效果。
1 净化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师高尚的情操通过教育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灵魂得到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个人主义私欲,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
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应具有哪些心理品质呢?
日本心理学家进行过不少抽样调查,结论是我国心理学家对若干名优秀教师、辅导员的调查情况大同小异。中小学生喜欢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处事公平合理的教师。
所以有的家长说:“孩子交到哪位教师名下,等于再投一次娘胎。”许多学生也怀着这种心情,每当一位新教师快要走进教室,走进他们的生活时,他们都满怀热情的翘首以待,有人说:“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颇有道理,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感染,而达到“润物细无声”,“大浪淘沙见真醇”的特殊效果。2 皮格马利翁应——朽木可雕,顽童可教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和D·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对学生智力的希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这个现象与传说中的古希腊国王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塑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倾注全部心血使之获得生命,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将罗林塔尔实验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功能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更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进取的信念。
在现实教育情况中也是如此,教师一旦认为某个孩子是好学生,那么,他对那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看着顺眼,就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以良好的肯定、赞扬和鼓励,如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等。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尊敬、信赖和上进的信心和决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就会产生上述期望的效果。
期望心理是师生间爱的一种双向体验,因为它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特殊的言传身教,因此,当这种“传”与“教”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你期望的效果。在班主任工作中,难免要遇到后进生、顽童,对他们应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对他们鄙视、冷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对任何学生抱有信心,把希望的阳光洒在每个学生心灵上。
3 碰撞效应——真出自辩,去伪存真
物体碰撞,由于力的作用,留下了痕迹,碰撞越强烈,留下的痕迹也就越深。同样的道理,两个或几个人对某一事物或观点的讨论分析,乃至争论,那么对一个事物或观点的了解与印象就会更深刻,更全面。这种现象,我们可称之为碰撞效应。近几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所兴起的讨论法或问题讨论法,就是碰撞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一种表现。
学生对问题进行辨析、讨论、争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便是观点与观点在思想上碰撞,碰撞愈激烈,便会腾起灿烂的火焰,这就是真理的火花。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利用班会课或课余时间经常开展讨论活动,如对“改革前后的对比”讨论,可使学生懂得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改革决策的英明;对“正宗文学与黄色书籍”的讨论,可激发学生读好书的欲望;对“异性相吸吗”的讨论,可使学生顺利渡过青春危险期等等,“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这样,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让学生“宣之于口”再“成而行之”,学生将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4 浸润效应——由点及面,统筹提高
图画大师最喜欢浸润这一笔法,在宣纸上,用饱含墨汁的笔着一点,将其浸润开去,然后稍加勾勒,便可成为一幅浓淡相宜,层次清晰的画面。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也往往通过教育某一个或少部分学生而带动全体学生,或者通过处理偶发事件而预防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浸润效应是教育中的举一反三,潜移默化的一种反映。因此,它要求班主任应具有深入洞察问题的能力,学生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异常反映,如果班主任稍加忽视,往往会殃及全班,不可收拾。掌握好浸润契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生遇到了困难和不平,教师尽心帮助,使他露出了欢欣的笑靥。那么这位老师便可获得全体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便是浸润效应。及时地表扬好人好事并身体力行,这是浸润效应。含而不露地批评一种坏现象,渲染出富于联想,自觉地矫枉过正,一种柳暗花明的教育效果便会应运而生,这也是浸润效应。
浸润效应的一点关键,它要求班主任要用诚心去“点”,点得真,点得稳,点得实在,乱“点”,便是“葫芦僧错判葫芦案”了。情灌一点,把握一点,由点到线,由点及面,便会使你的班级工作得以统筹安排,全面开展。
教育实践中,“乱班”和“顽劣儿童”的转变表明,如果教师想到自己肩负着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任务,从热爱下一代的真诚愿望出发,“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定能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