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服务新农村建设
2009-12-30苏泽民董晓东陈肖彬
苏泽民 董晓东 陈肖彬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作为地方经济运行中起着“杠杆”作用的财政部门,如何找准支点,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必须解答的课题。
关键词:财政新农村建设服务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作为地方经济运行中起着“杠杆”作用的财政部门,如何找准支点,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必须解答的课题。
一、明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其表现在: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以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理、村囤绿化等为整治内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做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明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新事业。
作为财政部门要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军”,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制度,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迈好步,打下坚实地基础。要从大局着眼,正确处理与其它部门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协调各方利益与矛盾,营造出新农村建设财政扶持、多方投入、全面建设、和谐共进的良好环境。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财政服务的思路探析
目前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共品短缺。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医疗卫生设施缺乏,看病难、看病贵,导致“因病致贫”的人口增加。
2,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严峻,经济增长乏力。当地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权益受到侵害,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
3,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乡村道路很多地方仍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有的村还是原来的羊肠小道。形成了交通不便,农产品进入市场运输不畅。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出现了渠道阻塞,影响了农田用水和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减产减收。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4,农村新型农民人才缺乏。“科技兴农”的意识不深,一些青年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增收方式,在本土有所作为的机遇不大。以此凸显农村人才培训机制的欠缺。
5,地方财政困难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财政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针对农村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财政部门需要转变服务方向,由侧重城市向城市农村并重转变,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合支农资金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财政管理机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资金高效率使用。按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理财思路,坚持财政“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多予”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加强财政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培植财源,全面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双增双赢。
三、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投人政策与措施
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有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显著特点。是新农村建设这艘巨轮的“助推器”。如何有力有节“助推”?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要求,把握好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关于发现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政府财力较弱,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以到位,要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和乡村债务化解力度,提高基层财政经费的自给能力,整合现有的支农资金,增强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财力支撑。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科学合理确定投入政策和实施办法。
1,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在资金安排上要控制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潜力,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要立足全局,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办法。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
2,积极创新财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通过资金投入和政府机制创新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明确财政支农的投入方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是公益事业发展。一是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二是科技、信息、市场检验检测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其三是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发挥财政导向作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都用在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上。
4,支持农村综合改革。财政部门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村民小组、行政村等基层组织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以自然村、中心村为单元,以建乡村公路、开展农村饮水户户通工程为根本措施,按照净化、绿化、美化的要求对农村居民的房屋、厨房、厕所、养殖及饮用水、道路、晒场、绿化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