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2009-12-30杨占苍梁永良

江西教育B 2009年12期
关键词:升学率学区优质

杨占苍 梁永良

【编者按】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河北从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创新入手,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和素质教育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破解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好做法值得借鉴。

上 篇

■管理体制创新瞄准优质均衡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日前,当记者把温家宝总理这句话说给河北省承德县深山黄旗湾村村民李凤云听时,这位朴实的山村妇女一定让记者把她两个女儿的故事讲给温总理听:“我有两个女儿,姐姐杨晓娟,今年20岁,妹妹杨珊,今年17岁,3岁之差使我两个女儿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杨晓娟2005年初中毕业,那一年,她所在的老爷庙乡中学共有50多个考生,中考成绩揭晓后竟没有一个考上县一中的。初中毕业后,杨晓娟随着打工的人流到了北京,在一家饭店打工。杨晓娟的命运轨迹是老爷庙乡几乎所有青年人走过的轨迹。

2007年,县里搞学区建设,老爷庙乡中学合并到上板城中学,教师资源也重新整合,正在上初二的妹妹杨珊便到上板城中学就读。2008年妹妹参加中考,以505分的高分被承德市二中录取,当年老爷庙乡竟有6个孩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李凤云说:“如果早3年建学区,大女儿今天肯定正坐在哪个大学教室里读书呢!”

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减少,病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均衡使农村孩子考上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的,远不如城市孩子多。因此,义务教育的不均衡,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城市市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内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也都存在差异。所以,我们要追求教育公平,就是要下大力气缩小和消除这些差异。”

■学区建设: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承德县2007年全面开展学区建设,一年以后农村考生升入县一中的比例达到20%。比2006年提高了近一倍。

围场县2004年开展学区建设,2005年中考,农村考生升入县中学的人数比2004年多331人;2008年参加高考,农村孩子本科上线1 463人,比2007年增加了350多人。

学区建设为何能一下子大大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黄旗湾村村长李奎这样说:“原来老爷庙乡中学一个数学教师上3个年级的课,怎么能教好?!现在只带两个班一个年级,学区还有专门的教研员带着他们搞研究,怎么能教不好?!”

学区建设使教师研训常态化:每个学区都成立了承担教研和教师培训双重任务的研训室,设研训员3至4名,形成了县教研室—学区研训室—校本教研的三级研训网络,专职教研人员一下子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学区研训室的设立,扭转了过去教研人员远离教学的局面,使教研真正根植于教学。

在承德市学区建设取得成功经验之后,河北开始在全省大力推广承德的学区建设经验。2006年7月,河北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打破乡镇界限,3万至5万人口设置一个学区,学区设研训室,研训员4至5人。2006年9月,河北省政府在承德召开河北省第一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2007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农村学区建设编制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全省全面推广承德经验。目前,全省173个县(市、区)均已制定了学区建设规划,40多个县(市、区)已完成学区建设。

■学校联盟:实现城市市区与郊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前不久,石家庄市桥西区西岗头小学获得了该区“教育教学优胜单位”称号,全校上下欢欣鼓舞——这一荣誉过去可是市区优质学校的“专利”!一所郊区薄弱学校获此殊荣,在该区学校的发展史上还是头一次。不仅如此,近来年西岗头小学喜事不断:教师在各级评优课、素质竞赛中连连获奖;学生也在作文竞赛、数学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承办了省市两次均衡教育现场会、省远程教育现场会。

这一变化缘于石家庄市桥西区近年来实行的一项改革措施——“一拖二联盟校”。所谓“一拖二联盟校”,即将市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一所城郊学校、一所城区薄弱学校捆绑成紧密联合的“办学共同体”,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对口帮扶城郊薄弱学校,以3年为一个周期,3年后龙头学校再次更换,形成不同优质学校对城郊薄弱学校的第二次辐射。3所学校不仅要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还要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并且每年要交流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共享联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

2007年12月,河北省在石家庄桥西区召开全省第二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决定在全省推广学校联盟经验。2008年1月,河北省政府下发《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城市通过建立联合校的形式,转化改造城市及郊区薄弱学校,探索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联合的体制,进行一体化管理和“捆绑式评价”。目前,全省大部分城郊薄弱学校都与市区优质学校建立了盟校关系。

■跨区统筹:实现城市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2007年7月,邯郸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承诺:“3年内实现城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无择校城市!”此言一出,许多人都为身为教育局长的赵浩军捏了一把汗。

“其实,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邯郸市教育局局长赵浩军说,“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比城乡之间、市区与郊区之间小,而且这种差异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更大!”

赵浩军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在2006年之前,一年一度的市“两会”期间,是赵浩军最难受的日子,代表们对教育表示强烈不满,问题大都集中在市区。他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去回答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后来,赵浩军进行了梳理:代表们提出的问题虽然说法各异,但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择校问题严重;二是一些学校乱收费;三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如今回答起这些问题,赵浩军就“轻车熟路”了。

“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前两个是现象,第三个是本质!”赵浩军发现,许多困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追根溯源都指向教育发展不均衡。

2007年7月,邯郸市开始了一系列大动作。

撤弱扶优:取消市二职中、六职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部;撤销市13中等教育质量低、办学规模小的薄弱初中;撤销市11中等优质初中的高中部,扩大其初中招生规模。

跨区划片:扩大市11中、汉光中学等优质初中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一些优质初中实现跨区招生。

跨区域合并:对优质初中与薄弱初中实行实质性合并,如原市24中并入市11中,成为11中西校区,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师调配、统一教学管理。

跨区域建分校:如地处丛台区的汉光中学在邯山区建汉光中学南校区。

振兴弱校:集中全市之力,在干部和师资调配、资金投入上向复兴中学等薄弱学校倾斜,迅速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就这样,邯郸把不太现实的事变成了现实,市区择校热迅速降温:2007年市24中与市11中实质性合并,当年使该校片内生报到率由合并前的34%提升到86%,2008年提高到100%;2007年建汉光中学南校区,当年实现片内生报到率96%,2008年达到100%。

2008年10月,河北省在邯郸市召开全省第三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厅长刘教民将邯郸经验总结为4种模式:联合校模式(优质校和薄弱校联合)、兼并校模式(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建分校模式(优质学校异地建分校)、新建校模式(集中优质资源高起点建新校)。

下 篇

■管理机制创新 推进素质教育

指标到校:引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应试教育”高烧不退,其根本原因在于追求“升学率”。衡水市枣强县教育局李连申局长说:“不抓升学率,学生考不上优质高中,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只抓升学率,自己的良心不满意,明明知道一些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对学生有害的,可是大家都在做。局长也知道校长的办学思想、方法是错的,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局长、校长都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如果有办法让学校越搞“应试教育”,其“升学率”越低,而谁“素质教育”搞得好,其“升学率”越高,那么素质教育肯定会成为校长的自觉行动。然而,让“升学率”与“素质教育”水平直接挂钩,拿起“升学率”这个指挥棒指挥校长搞素质教育——硬把水和火糅合在一起——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这“天方夜谭”般的事真的就在衡水市发生了!桃城区北门口中学因为分了“快慢班”,当年升入衡水中学的人数从5人降到4人,减少了20%;而彭杜中学却因为组织学生编写了一本大型校本教材《我的家乡明珠衡水湖》,其升入衡水中学的人数从4人变成5人,提高了20%。这是因为衡水市推行了一项叫做“中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的创新改革。

衡水市“指标到校”的创新改革,发端于衡水中学。衡水中学的招生范围为桃城区。上世纪90年代末,桃城区的人口大约40万,城区和农村各占一半。然而,进入衡水中学的学生中,城区生源占了97%以上,农村生源少之又少。但是,这些为数甚少的农村学生,进入衡水中学后学习进步幅度却远大于城区的一些高分学生。这一现象引起了办学者的思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如果全区用同一个分数线统一录取,可能会埋没不少农村学校的孩子。于是,时任衡水中学校长的李金池提出,单独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给农村初中学校,降分录取成绩比较优秀的农村学生。在得到市教育局的同意后,1998年,衡水中学拉开了“指标到校”实验的序幕,将招生指标的20%分配到桃城区农村初中。不难看出,“指标分配到校”的发端源自教育公平的初衷。此时,它还不具备引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2004年,李金池调任衡水市教育局局长。翌年,衡水市开始将全市一区二市八县的1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公助生指标,一次性100%分配到所有的初中学校。招生指标如何分配?衡水市教育局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要根据各初中学校参加中考的人数;二是要根据各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人数评价:引导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办学质量

“给学校排队”是教育的大忌,但河北省霸州市却每年对全市初中进行大排队。排队的方法却另有讲究。

过去,对学校的考核和评价以升学率,特别是升人重点学校的人数来决定,这是多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评价标准,但绝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个评价标准让孩子从小就变成了“小大人”,只知埋头啃书本、追求分数,不知道如何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学校也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升学率,不然就会在年终考评中处于劣势,家长和学生不认同学校,导致招生困难。这种状况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学校只抓尖子生,忽视甚至放弃了后进生和平常生。

早在2002年,霸州市教育局就取消百分制,挖掉“分数”这个“应试教育的根”,以“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来代替分数评价。2003年以来,霸州市教育局实行了小学抓“合格率、创优率、活动率”,中学抓“巩固率、升学率、合格率、域内入学率”的“三率”和 “四率”考核机制,实现了由分数评价向人数评价的转变。2007年,一套以“巩固率” “升学率” “合格率”和“域内入学率”为主要指标的初中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在霸州正式出台。“四率”的出台,标志着霸州市中小学评价机制改革从探索、成熟阶段,进入完善、实施阶段。霸州市就是依据“四率”的考核结果,每年对学校进行大排队。

“域内入学率”是人数评价的第一步,把住学生的“入口”。所谓“域内入学率”,即一个乡镇所属初中学校当年新招学生人数,占本区域内小学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这个指标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要提高“域内入学率”,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办学质量。

“升学率”也与传统意义不同,该市规定: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无论是职业学校、中专学校,还是技校,都算升学,进入这些学校和考入霸州一中的计划内学生,得同样的分。这既从观念上给校长们“松绑”,又从政策上给校长们“解压”。

“合格率” “巩固率”把住的是培养过程。“优秀率”与“不合格率”捆绑,从比“俊”到揭“丑”,把住学生的“出口”评价:过去主要看学校有多少个优秀学生,看学校有多“俊”;而现在,则是看学校还有多少不合格学生,看学校有多“丑”。过去是优秀生越多,加分越多,得分越多,算的是加法;现在是不合格的学生越多,减分越多,得分越少,算的是减法。比方说,如果一所学校有10个尖子生在中考中考进了全市前2 000名,但有20名后进生的成绩在全市后2 000名,那么这所学校的综合得分还是不合格。(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5日)■

□本栏责任编辑: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喜欢

升学率学区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