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行走于大课堂的文化符号
2009-12-30刘武德
刘武德
我看教研员行走课堂
【编者按】新课程赋予教研工作以新的生命,同时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充分发挥中小学教研机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教研员行走课堂是必由之路。新课程促进了教研方式、教研内容的变化,教研员行走方式的改进与新课程同行。身为教研员,您行走在课堂有何感触;作为教师,您对当前的行走方式有何看法?
笔者曾在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孔子是个符号》,这里借用“符号”这个概念,给肩负文化使命行走于教学大课堂的教研员一个角色定位。教研员既教又研,从“教”的层面上,应该是一个教学实践家;从“研”的层面上,又是一个教学思想家和教学哲学家。教研员行走在大课堂,洞悉大课堂、反思大课堂、完善大课堂,面对成千上万的教师,是一个醒目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的使命就是“引领”,以理念引领理念、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人格引领人格,一句话:以生命引领生命。教研员要树立大教研观,要具备不囿于一隅的大视野,行走在大课堂,以新思想、新观点、新信息,全方位地引领广大教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其一,引领教师研究课题,教研员是一个激发思考的“问号”。课堂不是一口塘,不是死水,它是一条流动的河,是活水。课堂教学源远流长。反观中国几千年的教学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发展到今天,变化翻天覆地,成就举世瞩目,但问题显而易见。问题即课题。教研员行走课堂的责任就是引领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然后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研究,找到新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并进行总结推广。例如,前一时期兴起的“国学热”,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有的学校把它们当做校本教材,进课堂,占课时,策划在全校举办有关背诵活动。针对这一现象,教研员既不全盘否定、排斥,也不盲目拥护支持,而是深入这些“国学热”的学校,引领教师开展“国学教育实验”。经过几年行走课堂的实验,教研员和教师获得了如下共同的感悟:做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明”师,即做一个明智之师、明白之师、聪明之师,做灵动创新之师,不能做盲从之师、糊涂之师。出发起锚是勇气,到达抛锚是成功。教研员在教研人生中,像海员不断地引领教师出发,又不断地引领教师到达。在新课程改革中,教研员不断地引领教师研究课题,是一个激发思考的“问号”。
其二,引领教师走出误区,教研员是一个醒目的“感叹号”。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步入误区不可避免,面对这一状况,教研员要尽力做“交警”,维持“教学秩序”。这就需要他们不断行走课堂,及时、敏锐地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以自己的新理念、新方法加以诊治,发挥如医生手到病除般的功力,引领教师走出误区。如,新课程提倡教师编制测试卷。有一次,笔者行走课堂中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做的试卷中有一题“读下列句子写出成语”:1.最大的手术();2.最长的一天();3.最短的季节();4.最大的差别()。学生面对题目如坠云里雾里,无从下笔。这种搞笑题,用在联欢会上,脑筋急转弯,逗笑逗乐,无可厚非,可搬到庄严的试卷上,用以检测学生的语文水平,便是荒谬绝伦!为了帮助命题教师走出误区,呼唤广大教师共同杜绝怪题重现,笔者除了撰写《试卷拒绝“苏丹红”》一文阐明看法外,还连续几次在有关教研会上大声疾呼:认真命题,保证检测的科学性!引领教师走出误区,教研员是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其三,引领教师阅读,教研员是余味无穷的“省略号”。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掀起“学名师,做名师”的热潮,不少教研员行走在大课堂中,热衷于组织名师授课的教研活动,为教师领略名师风采搭建平台,这对于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为什么许多地方仍然出不了名师?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上出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师是“读”出来的,他们在成名之前首先是一个好读者。惟其好读,他们才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有那么多令人叫绝的精彩生成。因此,教研员在行走课堂时,要与广大教师共同充当一个角色,那就是“读者”。终身从教,终身阅读;终身从研,终身阅读。牢固树立一个观点:阅读是生命的部分,阅读是职业尊严。教研员读书万卷,让自己读出生命的那份优雅、那份韵味的境界,当出现在广大教师的面前,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尽的大书,就是余味无穷的省略号,能给同仁不尽的启发和思考。
在教学的大课堂里行走的教研员,以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成为吸引广大教师的文化符号,是标杆、是旗帜、是向导,那么就应该更加负责地引领教师沿着教学的自然之道,一天天、一步步从从容容地走下去,走向优雅、走向广博、走向深刻、走向独到,走向书香飘飘的人生境界。(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