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研路上且行且思
2009-12-30曾玲莉
曾玲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使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课程要求教研员不能以“权威”的角色自居,而要由居高临下的理论宣讲者转变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研员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以“任务驱动”的简单方式开展教研工作,而要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多与教师沟通,多深入一线。而深入一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行走课堂。
首先,行走前要有厚积。教研员行走课堂的目的不应只是一种深入一线的姿态,而是要沉下心来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教材。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教研员失去了以往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应该有新的定位、新的理念、新的思考。在行走前要多学习,厚积而后才能有“发”。如行走前研读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从教材的结构、特点、编排意图、教法的选择等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理解新教材,然后认真研读每一册《教师用书》配送的光盘(典型课例观摩),对照新课程理念分析课例中的一招一式,才能胸有成竹地行走在课堂中,帮助一线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其次,行走中要有发现。下校听课、评课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开展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师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研员行走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有所发现。一是发现典型。教研员行走课堂的形式有很多,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尊重教师、支持教师、成就教师。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支持教师学会主动地发现和解决自身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感,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进。笔者经常行走于名师的课堂,进行“高端访问”,每次行走之后都与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然后把他们的理念、做法加以提炼,再传递给其他教师。这就是教研员行走课堂的作用:发现典型,推广经验。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一座桥梁,在专家与教师间开辟一条通道。二是发现问题。教研员行走课堂具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困惑、疑点和难点问题,教研员通过行走课堂,能有针对性地为其答疑解难。如,有的教师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教研员通过行走课堂,教师共同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等方面一一透视,最后为其出思想、出思路、想办法,提出具体改进意见,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是教研员行走课堂的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行走后要有反思。在一线教师眼里,教研员是领导、是专家;在领导和专家眼里,教研员是向教师传达信息的“联络员”。教研员在行走课堂的过程中,能倾听教师的呼声,感受教师的快乐与痛苦,把合理的建议反映给上级。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每次行走课堂后,要结合典型课例中的典型问题,反思记录重点,坚持写听课反思。这就是教研员的中心工作:研究教学,即研究课堂,研究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而这些研究都必须在行走课堂中完成。只有到课堂上去,到师生中间去,才能感受课堂、体验课堂、发现课堂,进而更深层次地开展教学研究。(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