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需要善意的惩戒

2009-12-30

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何 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教育究竟还要不要惩?提到惩,人们立刻就和惩罚或是体罚相提并论,从而在教育时瞻前顾后,有时就会丧失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实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惩戒本身并没有错,人们反对的也只是惩罚过度,即体罚。本文试图区分惩戒与惩罚,并提出惩戒的艺术性以及实施惩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惩戒教育;惩戒与惩罚的区别;惩戒的原则;惩戒的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6-0028-04

提到惩戒,很容易将它与惩罚甚至于体罚联系起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推崇得最多的就是“赏识”,批评得最多的则是“惩罚”。诚然,对受教育者进行赞美和鼓励,激发他们积极性,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唤起对真善美的渴望,这的确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但是有一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当面对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犯错的学生,当那些空洞乏味的“赏识教育”实在收效甚微或是难以奏效时,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反面吗?一个严峻而又沉重的话题摆在面前:教育要不要惩?该如何惩?

1惩戒不等于惩罚

惩戒与惩罚有其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字面上来说“惩戒”是由“惩”与“戒”组成的,“惩”是惩罚,“戒”是警戒,由此可见,“惩”仅仅是一种手段,“戒”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就正如涂尔干所揭示的:“这种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通过这种惩罚,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规范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这才是惩戒的全部意义之所在。而“惩罚”是由“惩”与“罚”组成的,二者是并列关系,它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端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之程度。它通过向违纪学生施加相应的痛苦体验,企图达到使其赎罪的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它坚信,学生“犯了罪错承受痛苦,在道德上是合理的;相反,犯了罪错得不到报应,正义的天平将失去平衡,这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它的全部意义在于向违纪学生展示这样一个道理, 即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给别人制造痛苦就是给自己制造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惩罚就是一种反攻,它的作用在于抵消过失,弥补违纪学生引起的那种恶,把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这种惩罚就成了一种简单的复仇形式(“以牙还牙,以眼还眼”)[1]。所以从广义上说“惩戒”与“惩罚”的手段有相似之处,但它们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通俗地说,惩戒是为了“戒”,而惩罚则是为了“罚”[2]。

关于教育中的惩戒问题,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 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以后不再犯错。”所以“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教育必须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免不了要受到惩罚并引以为戒,也即惩戒。

当然,时下在教育界“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提倡“赏识教育”的呼声很高。“不得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似乎就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凡事各有利弊,因为惩戒与惩罚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缺乏度和量的限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又成了教师工作的一根“高压线”。这些年教师因为批评、惩罚(包括体罚)学生被告上法庭甚至丢掉饭碗的大有人在。如此沉重的代价,让绝大多数教师学会了睁只眼闭只眼,在学生犯错误时退避三舍,所以“杨不管”这类老师的出现,除了其主观因素之外,还是有其重要的客观因素的,对此,应当引起教育界对教育惩戒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什么是惩戒?什么才是惩罚?其实惩戒是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正确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教育者采取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这种“惩罚”是出自对受教育者的关爱,不是简单的依靠暴力就能完成的。而惩罚则是教育者按个人的意愿,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和肉体施加压力,强迫对方听从自己的要求,事先没有告诫,行动简单而粗暴,使受教育者害怕而暂时屈服,因此过度的惩罚往往演变为体罚,甚至于酿成严重的后果。

2实施惩戒的原则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惩戒不是体罚,必须要有原则,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是:惩之前一定要慎重,哪些该惩?用什么方式惩?惩到什么地步?在惩戒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掌握以下“三字经”原则。

2.1稳:稳就是稳重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正处于思想、身体的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惩戒的目的是为了他们今后的健康和幸福,如果背弃了这一点,惩戒就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所以,惩的方式务必要小心,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但切不要采取对孩子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暴力行为,可以换一种形式,如剥夺他一些玩耍的时间,暂时限制他的自由,取消对学生的奖励、取消关注(不去理会)、给与厌恶刺激物、闭门思过、严厉认真的批评等等,都是可供使用的惩戒手段,要起到威慑作用,要让他知道,犯了错误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有错误的学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耐心地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知其所以然”,让他认识到你是真心为他好,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不是跟他过不去,故意使他难堪。教育者更要用一颗炽热的心去关怀他们,激动他们,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用真善美去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因为“入情才能入理,通情才能达理”。切忌用冰冷的态度、过重过激的言辞或举动来指责学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增加教育的难度。

2.2准:准就是准确,对事不对人。

在学生犯错误时,是批评他这种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批评学生这个人,批评人只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批评他的错误行为却会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需要改进什么,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才是批评的目的。其次,在批评时要做到就一事论一事、就一个问题谈一个问题,不要把以前和这次没有关系的错事拿到一起来讲,不能“新帐老账一起算”,否则会让学生误认为你揭老底,不是为了让人改正,而是为了让人难堪。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自身,总有一些应该忘掉和埋藏的往事,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并且唠唠叨叨地讲了没完,这决不会帮助学生做得更好,只会让学生觉得你喜欢用老眼光看人,喜欢盯着别人的错误,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更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2.3快:就是指教育的时效性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会认为老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同时也会存在侥幸心理,或是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甚至因事过境迁而忘记,淡化了错误行为,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惩戒也就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作用(当然采取“冷处理”方法时除外)。因而惩戒要及时,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时,就要趁热打铁,在第一时间进行惩戒,使孩子建立不良行为与惩戒之间的条件联系。及时的惩戒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这样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更强,效果会更好。而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教育者也应该适时地终止惩戒的行为[3],再从正面帮助教育,使其消去悲观情绪,认识到为什么要惩,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惩戒的良苦用心。

3惩戒艺术面面观

3.1选择适当的场合,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你的教育

快下课时,有位老师看见一个学生看三国演义,但他并未停止上课去训斥学生,而是未作任何评价,把课上完。下课后,老师得知他是三国迷,便问:“你知道三国的故事吗?”见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问起了他感兴趣的事情,于是他一下子放松下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三国。这时,老师故意板起脸生气道:“可是,你为什么在上课的时候看呢?如果不给你一点惩罚,我不好向其他同学交代了,你说怎么办?”学生说:“老师,还是罚我打扫一个星期的教室卫生吧?”老师沉吟了一会:“要不这样吧,下个星期的班会课就给大家讲讲三国故事吧。”在后来的班会课上,这个同学果然表现很好,而且以后上课时,再也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了。

其实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关注学生的感受,而有其他人在场时进行批评,哪怕是最温和的方式,也很容易引起被批评学生的反感,有时维护学生的自尊,保住他的面子,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很多教师经常认为严厉的惩罚某一位学生可以起到杀鸡骇猴的威慑作用,孰不知被批评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惩罚有一种盲目的自我防护反应,只有待之以诚,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互相接近,消除疑惧心理,创造一种彼此容纳、沟通情感的良好氛围,这样的教育才能使人口服心服。

3.2灵活变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将学生的错误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因势利导,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幅引人注目的图画,一幅是稚气的狗的解剖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在上小学时,有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鼓足勇气杀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谁知这条狗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身为教育家的韦尔登决定给小麦克劳德以惩罚。韦尔登的惩罚方法别出心裁,罚麦克劳德画两幅图画。这就是亚皮丹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图画。事后,小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愤学习,后来成了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试想,如果韦尔登校长狠狠地批评了小麦克劳德,甚至于采取更厉害的惩罚措施,小麦克劳德还会有后来的成就吗?我们不禁要打个很大的问号。显然韦尔登校长极大的保护了小麦克劳德的兴趣,对小麦克劳德的科学探索给予了莫大的心理支持。这样的惩罚事半功倍,正是校长的这个具有激励性质的惩罚举措,激励了小麦克劳德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终于不负所望。

《帕夫雷什中学》中说教师要“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他那含有道德价值的需要、要求和兴趣,揭开他身上的一切优点,弄清他最强的才干。”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更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点,这样的“惩罚”,才是最有效的。

3.3惩戒切忌简单粗暴,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用 爱心教育浇灌孩子的心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乡村中学时,曾记下这样的一则真实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他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大的一朵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两大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博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看到了小女孩的错误,更看到了这个错误背后的爱心。事实上,孩子常常是把对与错搅拌在一起的。教育者的责任当然包括发现学生行为中的“错”,但绝不是揪住错误不放,盲目的进行惩罚,首要的责任是把“对”寻找出来,并用“对”来消化或纠正“错”,换句话说,如果你总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你会发现,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盯住孩子的优点不放,你同样会发现,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

3.4以奖代惩,产生自律内驱力,从而使受教育 者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陶行知当年做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放学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陶校长从外回办公室,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送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果给王友。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又掏出了第四块糖果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4]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惩反奖”反而不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由此激起对自己错误的反思,达到自醒、自悟的目的,这种“惩”是既没有量的表述也没有性的概论的自我教育能动,是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惩戒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使它很好地为我们服务而又不伤人呢?以上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惩戒的艺术:惩戒是源自爱的,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事实的真相。惩戒的实质是将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可以让学生引起反思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戒”的目的,所以,善用惩戒,也可以让惩戒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5]的确,惩戒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善意的惩戒,惩戒应该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反思,惩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让学生口服心服,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只有这样,教育才是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感化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2004,(2):28-32.

[2]陈志祥.教育惩罚,爱你没商量[J].江苏教育,2005,(8):4-5.

[3]姚宏.惩戒教育及其时代意义[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11):45-47.

[4]叶琴,缪子春.论教育惩罚的有效实施[J].教书育人,2007,(3):34-35.

[5]房兆霞.惩戒教育应体现尊重与爱[J].教育与管理,2007,(33):40-41.

Well-meaning reprimand is necessary to education

HE Wei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appreci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When it comes to reprimand,people always equate it with punishment or corpal punishment and show hesitation,sometimes which actually causes loss to students.In fact,appropriate reprimand is not only the educators' right but also their obligations.What's wrong is only excessive punishment,namely corpal punishment.This thesistries to distinguish reprimand from punishment and brings up the artistic quality and principle of reprimand.

Key wordsreprimand education;diffrence between reprimand and punishment;principle of reprimand;artistic quality of repri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