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大学新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09-12-30李丹青李海芬

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李丹青 李海芬

[摘要]产生于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中国计量学院一年级学生必修课《大学生学习指导》,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课程内容建构的依据,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在“帮助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平稳过渡,为他们学会学习以及人格成长提供支持”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有效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为高校寻找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解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问题、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提供了可行的范例。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指导》课;大学新生教育;课程发展与定位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6-0013-04

0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校中始终有一批关爱学生、热心教育的一线教师,根据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的学生学习问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进行学习改革实践,为学生开设各类学习指导课程,并且根据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提出了“学习改革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1]的观点,丰富了我国的教学改革实践,使“学生学习”问题得以进入人们的教学改革视野,有力提升了教改研究的实效性。也曾是这支队伍中一员的《大学生学习指导》课(以下简称为《指导》),现为中国计量学院全校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在历经10年的发展中,《指导》的关注点从学生的学习问题逐渐拓展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得到了学生、教师和专家们的广泛认同。

1《指导》课的开设背景

自1999年国家出台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每年的高考招生数持续增长,今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2],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依旧突出。“高考”指挥棒不仅深深影响着整个教育领域,并且还牢牢吸引着媒体,牵动着社会,使得高等教育的“卖方市场”效应持续加温,更使得中小学教育不敢偏离“应试教育”一步。于是就出现了,中小学费尽心机地促使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枝独秀,大学却绞尽脑汁地帮那些被中学和父母“送”进来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扭曲现象。

《指导》是一门源自课程负责人多年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旨在帮助大学新生解决学习和发展问题的课程。自1999年至今,该课程历经班会活动的讨论主题、系列讲座、公共选修课、一年级新生必修课等形式诞生并发展起来,目前已扩散到国内若干所高校,并成为浙江省的精品课程。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在《指导》这前后1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其自始至终的高度认可和积极推动,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实属罕见。也正是由于学生的这种反应,引起了课程建设者的思考,进而使《指导》的课程定位得以明确,并且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

1.1扩招后大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些年我国的新建高校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老大学也一个赛一个地向动辄数万在校生的巨型规模发展。就拿1997~2007这10年来看,本科高校不仅数量从1020所猛增至1908所,而且平均规模也从3~5千人猛涨到1万人[3]。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快速扩张虽然让一些学校提前形成规模进入发展的快速通道,然而其带来的问题,却是所有的学校都未曾经历过但又必须应对的。尤其是那些作为扩招任务主要承担者的地方大学,为了应对蜂拥而至的、数倍于学校能力的学生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资源捉襟见肘的大学在屡屡采用超大班级授课、减少实践环节、大量开设低成本新专业等变通办法之外,还不得不降低要求大量进人,甚至刚进校的新人只接受简单培训就去独当一面以解开课之急。年复一年,一方面是大学的优质资源被过度稀释,大学当年那种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神圣感已难寻觅。另一方面是当下的大学人事务缠身、忙于应付,由于对办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规律的生疏,大学那些围绕高深学问传承和发展的逻辑严谨、程序规范的教学、科研及其管理活动被表面化、功利化,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缴费听课的群体和管理对象,不论教学过程中还是考核结果上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扩招以后的学生太烂了”一句话开脱清楚。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少有人会去关注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他们上大学的准备状态如何,他们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成长等问题,甚至于一些教师上完了课都不知道自己教的是谁。

1.2扩招后大学新生的变化

高等教育资源的紧缺和社会对考大学的过分注重,大多数中小学都将应试升学作为唯一目标,片面强化知识记忆和应试训练,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所以许多大学新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学习方法单一,缺乏想象力和探究精神。尤其因为学习经验的欠缺,无法体会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本质区别,只是机械地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记忆上,学习很被动。另外,扩招以后入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大都习惯听命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自主意识和能力明显较弱。不会自主学习、不会管理时间、缺乏自控能力、不善表达和交往、环境适应性差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指导》课的生成与发展

大学教学资源过度稀释、大学教师缺乏职业意识,加之生源整体素质相对下降,大学新生的学习发展质量出现问题在所难免。然而,大学的第一年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其影响至深、至远不容忽视。

2.1解决学生学习发展问题的成功尝试

1999年新生入校,课程负责人担任了学校为保证扩招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而办的实验班班主任。当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和发展问题时,尝试用自己在“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系列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班会讨论的主题并非从学习方法开始,而是从眼下的学习问题入手来讨论人生发展以及大学对人生的意义,先后就“学会做人”、“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机会”、“学习生涯规划”等主题展开了讨论。深受启发的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行组织了不同阶段“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交流讨论。主题班会持续了4年,班主任仅在重要环节以及主题选择的逻辑关系、活动方案的可行性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其余皆由学生自己做主。整个活动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收效明显。临近毕业,该班优良的班风和优异的成绩,更是得到学校上下的交口称赞。学生们提议,应让其他班的同学也听一听班主任在班会上讲的内容。

2.2《指导》课的开设及发展历程

2002年底,以“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导”为题的讲座在校内外同时开讲。讲座从一开始就大受欢迎,校内各二级学院的预约接踵而来,校团委、学生会的学生社团组织也纷纷前来约请,还有就是一封封以班级署名的邀请函。每次讲座结束时场内场外往往都站满了听众。许多学生听完了全部专题,不少学生甚至一个专题就听了多遍。讲座之后的提问环节学生更是争先恐后,很难控制时间。除个人学习和发展问题外,学生必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刚进校时不给我们讲?”“这些是大家都必须知道的内容,为什么不设为课程?”校外讲座情况几乎相同。截止2003年年底,听过讲座的校内学生达3000多人次,校外13所高校近10000名学生听了讲座。《指导》讲座受欢迎的程度表明,学生已经有了突破学习发展困境的意识和需要。

2004年《指导》成为全校公选课,2006年成为三本一年级必修课,2007年成为全校一年级必修课。在选修课阶段,《指导》只有2名教师,学生选修人数可以控制,课程负责人也可以采取手把手带教与分专题讲授并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年轻教师。可一旦成为必修课,没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课程负责人一方面物色合适的人选参与课程建设活动并跟随听课,另一方面着手梳理课程内容,努力通过归纳和提炼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方便新人理解和把握课程找到一些抓手。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准备作基础,同时在规范的课程建设制度和严格的教研活动制度支撑下,课程越来越成熟,团队也越来越专业,教学效果和学生反映都越来越好。《指导》课程组成为全校性必修课中唯一“生评教”得分均高于90分的团队,不但得到学生、学生管理者以及其他教师的普遍认可,也深得同行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2008年,《指导》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也高票当选为全校学生评选的“我最喜爱的老师”。

3《指导》课的定位与作用

近些年,经常有人尤其是开设过《学习指导》课的兄弟院校同行来与课程负责人共同探讨《指导》始终能博得学生欢迎的原因,这促使课程组对课程的理念、内容、方法及其效果进行认真归纳和总结,尤其是对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以及课程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1《指导》课的理念、内容、方法及其效果

由于课程生成的特殊背景和帮助大学新生解决学习发展问题的使命感,《指导》在10年的磨砺中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指导》的课程设计理念是根据大学一年级学生解决学习和发展问题的需要,以教育过程基于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为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引导学生认识并解决问题。《指导》的课程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平稳过渡,为他们学会学习以及人格成长提供支持。《指导》的课程内容是围绕“大学与人生(包括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涯设计等)”、“学会做人(包括自我、角色、心态、人格、价值等)”、“学会学习(包括简介中外学习理论、为什么要学习、学什么、怎么学等)”、“学会创造(包括创造活动的特点、制约创造的因素、创造的条件、创造性思维训练等)”[4]等四个核心问题,根据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建构。“指导”的课程实施是突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原则,关注的焦点在学生是否学以及如何学,无论课堂人数多少,均坚持在师生互动中,以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并以是否带动学生自己走起来考量实施效果。《指导》的成绩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在形式多样的平时作业中的思考,因而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的是实现客观评定学习效果的初衷[5]。

此外,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选用多媒体与网络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在课上选择播放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视频片段,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点评,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短片中那些习以为常的问题现象,进而开始反观自身、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同时,也兼顾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效果。

3.2《指导》课的定位与实际产生的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指导”的开设是缘于课程负责人从发现并试图解决自己班里学生的学习问题开始,在对原因和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扩招以后新生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为帮助新生解决从中学向大学过渡的学习问题以及了解大学、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更为“唤醒”学生心中被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催眠”的理想与激情,使其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进而产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和渴望而克服种种困难,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指导》课程的建设和推广。

这些年大学新生问题的由来,主要是因为我国自高校扩招政策出台至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之间相隔仅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急剧扩大的招生量在骤增大学生人数的同时,也致使大学生群体的内部结构和群体特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习能力欠缺、不适应大学生活等现象明显增多,并且由此导致的逃课、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障碍、大批退学等系列问题均呈高发态势,以至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然变得繁重而且备受关注起来。虽说国家和学校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但是由于管理队伍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收效甚微。

其实,大学新生问题并非我国独有,欧美、日本等一些先行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也都曾经遇到过类似情况。以美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末期,是美国高等教育急速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校园内充斥着大量背景各异、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于是,当时一些大学管理者及学者之间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引导学生留校继续学业并最终支持他们取得成功,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入学之初的教育”[6]。同期,美国一些高校就开始在其正式课程中设置专门的新生教育内容,1986年还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在此前后,众多的美国大学都相继采用了强化“大学第一年教育”(First Year Experience,简称FYE)的课程,其内容包括“学习技能的获取”、“适应大学生活的支持”、“提高社会生活技能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等学习、发展必备的基本技能。FYE课程形式多以小班的正规课程为主,并辅之以各种课外活动。目前,FYE被广泛地看作是一种帮助学生从中学向大学的平稳过渡,为他们的学习及人格成长提供支持,使他们成功获取必要的学习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性教育项目。基于各国对大学第一年重要性的共识,包括美、加、澳、新(西兰)、英、日等在内的30多个国家都先后采取了FYE的策略[6]。

虽然《指导》最初定位于帮助大学新生解决学习问题,但由于并未就事论事地直接教学习方法,而是从做人、做事的态度与作风切入,将其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与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以“自我”与“角色”的关系为核心,多层面、多角度地列举和剖析各种事例,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结果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发展问题,尤其是从中学向大学过渡中的问题与困惑,使学生能在大学过得更清醒、更充实,起到了与国外采取的FYE策略异曲同工的效果。由此说明,《指导》定位于“帮助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平稳过渡,为他们学会学习以及人格成长提供支持”更为恰当。的确,自《指导》成为中国计量学院一年级必修课以来,学校学工系统和教师们都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风气逐步改善,不少学生目标明确,规划完整,学有成效。

2006年起,“指导”课陆续推广到省内外一些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将《指导》作为必修课,一年以后效果就十分明显,现在已被全校上下高度认可。

4结束语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日益增加的大学生问题,除了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位点、提高辅导员待遇、增加心理咨询人员等这些“做加法”的举措外,不妨也尝试一下“关口前移”的方式,找一找问题的根源,把改革第一学年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FYE,帮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

在所有《指导》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迄今已有数万学生受益。相信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从源头上给大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将会成为共识。

参考文献

[1]林毓锜.我国高校学习改革、学习素质教育与教学思想创新30 年纪要[J].教学研究,2008,31(6):471-479.

[2]李玉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N].光明日报,2009-07-18(1).

[3]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高等教育[EB/OL].(2009-08-05)[2009-10-3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

[4]李丹青.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李丹青,李海芬.大学生:高质量课程的生成主体-“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建设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09-114.

[6]丁妍.重视“大学第一年教育”已成全球共识[N].中国教育报,2009-09-11(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paying attention to first year experience

--Development and orientation of Guidance of Undergraduate Study

LI Dan-qing,LI Hai-fen

(Th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AbstractGuidance of undergraduate study,the required course for freshman i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which grew out of the researching result about teaching reforming.During its ten years developing,we had been holding on to the ideas that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had been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undergraduate study.This course has been playing a key role in which the freshmen have a smooth transi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university and the freshmen have been learning to learn and the freshman have had sound personality.All freshmen i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enjoy it.This course provides the reformer with one of the feasible examples.

Key wordscourse of guidance of undergraduate study;first year experience ;development and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