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叙事手法
2009-12-30桑艳霞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英国作家伍尔夫倾注心血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作者巧妙运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叙事手法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本文将对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间接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这两种叙事手法分别加以具体分析。
一、间接内心独白
1887 年法国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其小说《月桂树被砍倒》一书中,首次运用现代意义上的内心独白解释主人公丰富的感性生活和隐蔽的意识活动,并对“内心独白”这一写作技巧作了经典的论说:“‘内心独白是处于某一场景的人物的言语活动,其目的是将读者直接导入人物的内心生活,而不需来自作者的解释或评论的介入。”它反映人物的内心思考,包括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思索、分析和估量,也包括对将来的想象和预测。它既反映人物浅层的、明确清醒的意识活动,又反映人物深层的、朦胧模糊的意识活动。
“内心独白”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间接内心独白,指在叙事者的叙述过程中突然插入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这种内心独白活动有着“他想”,“他意识到”一类的提示性引导词;有时则不用任何提示词,直接从叙事者的声音转到人物内心的声音。间接内心独白是用间接引语形式表现的人物内心独白,而“内心独白”是用直接引语形式表现的。
传统小说采用“全知全能角度”的叙述,“优点是作者洞察一切,叙述明白通畅;缺点是作者夹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之间,指手画脚,使人感到失真而浮浅。”为此,伍尔夫废弃了“全知全能角度”而改用“间接内心独白”。她运用第三人称,把人物的意识活动间接呈现于读者,避免了读者的被动接受。人物的意识活动因作者的加工及解释而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便于读者理解。但读者在接受间接内心独白中有关人物的信息时,始终会意识到叙述干预的存在,从而不断催促着运用自身的判断能力寻找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及巧妙手法。伍尔夫有效地利用间接内心独白中叙述者的特权,控制着读者对人物的反应和态度。通过调节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来达到增强或削弱读者对人物同情的目的。这种呈现虽然是“间接”的,但伍尔夫对间接内心独白的娴熟运用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时时处在人物的意识活动之中。
大量使用“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之类的句子来引导读者是《到灯塔去》间接内心独白手法的重要特征,它使作者的“干预”成为可能,并且来得自然。《到灯塔去》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争吵,分歧,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之中;啊,为什么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争论不休?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他们太喜欢评头品足了,她的孩子们。他们简直胡说八道,荒唐透顶。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这段话描绘的是拉姆齐夫人的感受和思考,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除去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活动之外,这里还包括了作者对读者的引导——“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以及作者的客观描述:“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这里的引导和客观描述作为作者进行“干预”的手段,对读者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进行“干预”的另一重要手段是括号内插入语的使用。插入语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下面是画家莉丽关于班克斯先生的一段内心独白:我尊敬您(她在内心默默地对他说),在各方面完全尊敬您;您没有妻室儿女(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您为科学而生存(不由自主地,在她眼前浮现出一片片马铃薯标本);赞扬对您来说是一种污辱;您真是个宽宏大量,心地纯洁,英勇无畏的人啊! 这里的插入语标志着视角突然的暂时转换。尽管这是莉丽默默无声的内心思考,但作者的“干预”使我们感受到括号内外语调的变化,感受到叙述的双重性。叙述的主线是莉丽对班克斯——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内心思考,插入语作为评注,是对主线的一种响应。
《到灯塔去》中的内心独白之所以清楚明了,脉络明确,就在于它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独白。我们或许感到不可理解,作为反传统的现代派作家,伍尔夫会在她进行“全新”试验的作品中使用全知描写法。但我们必须记住,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伍尔夫无疑是做到了。
二、自由联想
在意识流作品中,自由联想亦是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但它同时也给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带来许多困惑。因为意识活动在内容、时间和地点上存在着混杂性和跳跃性,这就决定了自由联想必须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不受任何时空条件的限制。罗伯特•汉弗莱曾经指出:“三个因素影响人物的自由联想:第一,回忆,这是自由联想的基础;第二,感觉,它引导自由联想;第三,想象,它决定了自由联想的灵活性”。人物的意识活动的主要特征正是由这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素构成的。
《到灯塔去》中人物的自由联想同样也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在创作时,伍尔夫往往会以那些看上去简单甚至琐碎的事件为转机,联系人物内心活动,使人物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小说中多数的自由联想来自拉姆齐夫人。
在《到灯塔去》第一部第五章中,伍尔夫描述的外部事件非常简单:拉姆齐夫人给儿子詹姆斯量袜子。这个只需一两分钟便可完成的动作花费了伍尔夫四页半的笔墨。在量袜子的过程中,拉姆齐夫人望见威廉•班克斯和莉丽经过窗前,抬头看见了房间和椅子,又对詹姆斯发出了警告。这些客观存在都激发了拉姆齐夫人的内心活动,使得她浮想联翩。这些自由联想看似杂乱无章,但仔细阅读便可找出它们的引发条件。比如拉姆齐夫人对莉丽眼睛的联想,对莉丽应当和威廉结婚的联想,都是看到他们二人经过窗前而引发的;对于房间状况、房租、书籍、女仆的联想是抬头看见了房间而引发的;从她发现袜子太短的沮丧表情,过渡到她回忆威廉•班克斯如何称赞自己的美丽,这一切都显得真实自然,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章不仅有当前人物——拉姆齐夫人和儿子詹姆斯的联想,而且还有场外人物——“人们”、威廉•班克斯以及瑞士姑娘玛丽的自由联想,这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小说的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
除了拉姆齐夫人的各种自由联想,值得注意的还有小说第三部中第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节莉丽的自由联想。十年后,与拉姆齐一家重聚,莉丽感触万端:她瞅着她面前的空咖啡杯想道:人生是多么漫无目标,多么混乱,多么空虚。拉姆齐夫人溘然仙逝;安德鲁死于非命;普鲁香消玉殒──她也可能会重复同样的命运……。
面对空咖啡杯的瞬间随想反映了莉丽在那一刻对生活意义的迷茫与疑惑,因为她此刻头脑里想到的是拉姆齐夫人及其一双儿女的去世和拉姆齐先生的孤独。而后,莉丽边画画边想起拉姆齐夫人看大海的情景,她根据保罗的一句话“他在咖啡馆里下棋”构想出整套情景,她想起班克斯的友谊及对他的爱慕之情,独自沉思冥想,浮想联翩,最后违心地浮出了忆想的水面。这些自由联想,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示了人们的性格;通过人物对往昔的回顾反映了人物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理解。莉丽渴望把握人生的真谛,这一愿望最终在小说末尾她完成画作之后得以实现。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倾注心血的一部意识流小说,是意识流小说中的代表之作。作者巧妙运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马爱农译.到灯塔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4.
[2] 伍厚恺.弗吉尼亚•伍尔夫—— 存在的瞬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09.
[3] 李森.评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2000.1.
[4] 董晓航.意识流、诗意化与音乐性——论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艺术[D].吉林:吉林大学.2004.04.
[作者简介]
桑艳霞(1977-)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英美文学、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