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李白的布衣情结

2009-12-30赵文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布衣情结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唐朝杰出的诗人李白的布衣情结,气骨高举,为民鸣不平、说真话、深切反映百姓的愿望,表达平民政治的理想。李白具有出身于布衣阶级意识中最鲜明的活力,一种要求平等自由的平民情结与解放情操,就成为李白的骄傲和信念。李白既生在唐代,继承了前代思想中民主的成分,结合着当代的精神风貌,就形成为一个布衣的平等自由的斗争信念,也就代表了那个时代中解放的情操与高涨的民主意识形态。

[关键词] 布衣;情结;阶级对抗性

无可争议:李白终身是一名布衣,这应算作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一个集中表现。因为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斗争总是无处不在的:人们歌唱幸福的愿望、追求自由的生活、向往人性的解放、渴望祖国的富强,这些代表光明的力量,都将与统治阶级黑暗的本质相互敌对,进而成为一种压力,从而保证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一种矛盾比较缓和的情形下的斗争方式,反映为人民在胜利的心情中要求更为解放的情操,和与时相伴俱来的难以满足的高亢气质。它与矛盾到了尖锐化时暴露黑暗,乃是同一斗争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方式。而社会上由经济基础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矛盾,当其集中地表现在政治斗争上,就统一为封建时代的布衣感。从初唐到盛唐一百多年来的“开明政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而这些“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时也同样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们所称誉的骨气和品质,也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有诗: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甫也有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此稷为先。李白每提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以李白的赫赫大名,他的交游之广,以及唐玄宗对他的礼遇,若肯对统治阶级稍事迁就,何愁没有高官厚禄,然而李白却终身是一介布衣,这就使得李白在这样一种斗争中成为突出典型的人物。

少年时代的李白学习涉猎范围很广,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了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义,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国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大唐盛世,才华横溢,“原为辅弼”,不肯做“蓬蒿人”。被唐明皇诏进宫里,作行乐歌词,李白觉得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请求离开朝廷,于是唐明皇“赐金还山”,李白又成了一介平民,为民鸣不平、说真话、深切反映百姓的愿望。李白曾自夸:“不屈己、不千人”。这是布衣的追求。李白又说他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格,学习可以究天人,一命不霑,四海称屈”。一方面李白不愿屈己,不向统治阶级卑躬屈节;另一方面又要用“四海称屈”的舆论,来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让他参与政治。屡以“巢”、“由”自比,当然不会奢望唐玄宗把天下拱手给他,然而却毫不掩饰地要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真正参与有关人民的国家决策。唐玄宗到底也把他当作上宾邀请到了长安,但不久李白就不满足于那种“邀请”,“松柏本孤值,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为事实违背了“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良好初衷,这就是布衣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李白的“名扬宇宙”,唐玄宗的“降辇步迎”,又说:“卿为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从,何以及此”。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的胜利,而李白终于“一命不霑”,又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这都统一为李白的布衣感。

李白的布衣感首先表现在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布衣的身份。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与宫女的怨情。它的《宿王松下苟老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夫、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他说:“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爱”,而这个布衣又正是开明政治所不可缺少的。他又说:“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最下士”也就是指“布衣”,李白在这里说明了他的布衣政治、也是平民政治的理想。

李白一生关心国家大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言多讽兴,气骨高举,始终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在建树功业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而退。李白既然意识到自己布衣的身份,也就不能不意识到自己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关系。当时唐代社会在高度的经济发展中,市民阶级也开始萌芽,并且十分活跃。李白既以布衣自序,又刚巧是出身于市民家庭,因此就具有布衣阶级意识中最鲜明的活力,他清楚地意识到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是绝非长远的。他说:“行乐争昼夜,自言度春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烦尤”,“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可是布衣既还不能代替统治阶级,又看出来了不能长久与之合作,这也就反映为李白诗中有时不免于万事如梦幻的消极看法,这消极成分原是封建时代的黑暗面在李白诗中的投影,而对于李白来说,在表面上消极的“万事东流水”的背后,却正是那布衣与统治阶级的对抗性,它因此也就终于表现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有力的名句。

而且我们如果纵观李白一生从政的热情,他直到晚年还说:“一生欲报主,百代事萧亲,其事竟不能,哀哉难垂陈!”,则为他的功成身退之后,也不过还是表面的语言,一方面表明了并不愿栈于名位的布衣身份,一方面提出了与统治阶级合作所应有的警惕而已。

《赠韦秘书子春》中说:“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说明“躬耕”乃正是一种积极的争取过问政治的据点,一种实现“济代心”政治资本。他认为要取得过问政治的权利,向统治阶级妥协是没有用的;所谓“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而是依靠在野的斗争方式。而且,李白在思想上认为布衣在朝是暂时的,在野乃是经常的,正如从来的传统,这在野就被夸耀为圣洁的对抗性的据点。从屈原、陶渊明一直到李白,已经统一了在朝在野的关系,明确认识到在野比在朝更为可靠、更为明智。从李白的“仙游”诗中,都用美妙的幻境给布衣的草泽增添声色,这便使李白游仙与从政的统一,他的平等思想、民主要求也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李白的思想就是布衣在斗争中走向胜利道路的思想,他反映了盛唐时代的政治面貌,也反映了市民阶级正在萌芽时期的思想状况。一种要求平等自由的解放情操,就成为李白的骄傲和信念。尽管李白难免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不真信有所谓神仙,不信人可以长生不老,至于“五岳寻仙不辞远”,只不过是偶尔追逐当时的风尚而已。当到了求仙与人民的利益矛盾时,李白坚决反对求仙。李白也难以远离魏晋六朝知识分子传统的影响,然而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并没有影响李白,“虚室生白”的恬静思想更与李白背道而驰。孔子曾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从以达其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然则李白能把“从政”与“游仙”统一,究竟为道家还是儒家的主导思想,难以定论,李白自己也似乎并不刻意要去分清这个界限。

不过,从种种迹象看:李白的道教思想是代表了盛唐时代的风尚,李白的道家思想是代表了建安以来知识分子的传统。李白的儒家思想,是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方式。李白既生在唐代,继承了前代思想中民主的成分,结合着当代的精神风貌,就形成为一个布衣的平等自由的斗争信念,也就是那个时代中解放的情操与高涨的民主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阮堂明.生命的理想图式与幻灭——李白“功成身退”思想及其意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

[2] 于春梅.论布衣及布衣精神的内涵.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 吴增辉.超越与永恒——李白的终极追求及悲剧性.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

[4] 林邦钧.李白的纵横家思想与风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5] 傅绍良.李白不入科场原因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作者简介]

赵文华(1972-)男,陕西千阳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高职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布衣情结
毛绒情结
项王故里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布衣文学社”佳作展评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余廷林(一首)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贾云程
《花乱开》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