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2009-12-30陈萍丽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服务

陈萍丽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提高困难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求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加大帮困力度,为困难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面对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弱势群体,国家、学校经过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一整套解决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资助体系,特别是2007年国家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已普遍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据教育部统计,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地域不同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0—25%,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人,按经济困难学生2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120多万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全国整体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资源匮乏,使得经济困难学生择业孤军奋战

经济困难学生掌握的社会资源较少,经济困难学生没有广泛的“人脉”,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对较少,缺乏社会关系网络,缺乏就业信息,相对于其他学生实现就业的难度会更大。

2、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生择业受到束缚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求职成本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尤其是异地人才招聘会所需的各种入门费、路费、住宿费、服装费、材料费等等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负担,进一步束缚了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手脚,使得经济困难学生择业时往往比较急于求成,唯恐错失良机,缺乏沉稳的心态和多方、多地选择比较的机会,也就使得就业本已困难的局面更显得举步维艰。

3、综合素质的欠缺削弱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大多来自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在入学时的知识面、计算机及英语应用水平、文体特长等综合素质就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此外,为提高就业技能,各种昂贵的考证支出更让他们望而却步,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去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或特长,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技能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更降低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造成了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在择业上的不平等。

4、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或是城镇单亲家庭,长期的特殊生活环境使其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在择业过程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害怕竞争,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形成逆反或仇视社会的人格特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经济困难学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5、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一般者居多,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就会将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打工,投入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生会少一些,这对学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经济困难学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直接就业。

二、高校如何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和经济困难家庭的民心工程。改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涉及到政府政策制定、高校资助体系、市场就业形势等宏观层面,也涉及到改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环境、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扶持和投人、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等微观方面。因此,社会应该给予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帮助,国家也应制定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的法规和优惠政策。作为直接出口毕业生的高校,更应该下大力气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1、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

经济困难学生同样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所以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带着深厚的感情,采取特殊的措施,努力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能力,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的对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帮助。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以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练好内功,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经济困难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此,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对贫困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各高校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真调查,在了解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有的放矢地提供就业帮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贫困生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

2、全面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拓展就业思路,高校应将就业观教育摆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的首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起四种正确的就业观:一是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二是脚踏实地的敬岗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三是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四个关系;四是应有的道德诚信观,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既不能因贫失志,也不能因贫失信。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降低其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帮助其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这样将有利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经济困难是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基础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高校开展了“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了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结合各高校的经济状况,给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一些就业补贴,一方面可以帮助困难学生解决一些求职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高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和合作,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优先为经济困难学生发布个人信息,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免费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网包括远程面试的机会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普遍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高潮.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54.

[2] 徐浩岚.唐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

[3] 姚俊.贫困大学生:城市就业中的新弱势群体[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4] 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5] 吕卫华尉.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理性认识与应对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