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PK《傅雷家书》
2009-12-29陈先哲
陈先哲
家庭教育是什么?《辞海》的解释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辞海》代表了一种权威,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威。因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会执拗地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理所当然是施者,子女是受者。但我这种执拗的想法突然在某天,被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击了个粉碎。请注意,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合著,并非大作家龙应台专著,更非龙应台专制。因为书中收录了龙应台和开始成年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袒露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交融,两代人无法通过谈话来沟通的话题和相互禁闭的内心世界,竟可以通过书信袒露无遗。书信中的家庭教育,是双向度的教育,是平等的交流,父母作为施者,却又作为受者,家庭教育教育的不仅是孩子,更是父母。
踏入二十一世纪的华人世界,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化,竞争愈来愈激烈。“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跑得不够快就会被淘汰。”这样的话语被多少家长奉为至理名言。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知识竞争的世纪,竞争才是硬道理。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广州的家长为孩子上奥数班殚精竭虑、关系用尽;上海的家长为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把钢琴课、绘画课、书法课排满孩子的周末,自己甚至辞职当起了全职陪读……多少人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英才。然而,他们若是问问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许孩子的回答会让他们大吃一惊,转而捶胸顿足:“爸(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女儿)。”我不知道家长们听到此言会有什么反应,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听到这样的心声。率性犀利如龙应台,也不得不承认,听到安德烈这么说的时候,她也“惊讶”了。当安德烈问她:“你失望吗?”她也无法正面回答。但我猜想,在听到此话的那一刻,她一定是失望的,每个血液里流淌着“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之类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华人家长都会失望的。况且,作为一个华人世界的知识精英,怎么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呢?但,龙应台毕竟是一个身上有着中西文化的交融的知识精英,是一个能与时俱进的知识精英,在经历震撼与思想调整后,她以文回应安德烈,并对读者坦陈自己的想法: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龙应台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自己有一个“平庸”的儿子的事实呢?又或者以上这些言语,是她的作秀之言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宁肯相信,率性直言的龙应台没有欺骗读者、博人口彩的必要。在这个众生碌碌、随波逐流的世界,能发出这样有“洗脑”效果的声音,也正是“龙旋风”之本色。多希望更多的奥数爸爸、钢琴妈妈能读到此书,接受这种家庭教育的“当头棒喝”啊!《亲爱的安德烈》就如一面时代的镜子——二十一世纪华人世界家庭教育的镜子,照进我们浮躁的内心,唤醒我们麻木的认知,直达我们的灵魂深处。
谈起家庭教育,不由自主想到了另一面时代的镜子——《傅雷家书》,这是上世纪华人世界家庭教育的镜子。龙应台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也谈到了《傅雷家书》,称之为单向度的家庭教育典范。傅雷夫妇是上世纪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雷夫妇将规训与教化、关爱与亲情贯穿在《傅雷家书》中,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谆谆教诲”是《傅雷家书》里每封信的段落大意,“浓浓亲情”则是所有书信的中心思想。在华人世界,《傅雷家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之后,多次再版,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人父母,包括现在的奥数爸爸、钢琴妈妈,尽管他们未必看过《傅雷家书》,但脑子里一定全是“家书”的精神。
但“家书”的精神,来到今天,却开始水土不服。新时代的父母们,面对的是更加自主、自我、自信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发现,单向度的教育,此路不通。奥数爸爸、钢琴妈妈执拗地安排孩子的一切,但孩子不会照单全收了,他们心里甚至嘴里会说:“爸妈,你们out啦,你们能不能问问我想要什么?你们能不能向龙应台学着点?”
这两面镜子之间的PK,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傅雷与龙应台作为华人世界两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在面对走向成年的儿子时,展现出迥异的技法和心态。上世纪中期的大陆知识精英傅雷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为英才,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因此,他信中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作为知识精英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控制欲望。而作为国际人的新时代知识精英龙应台却放平心态、接受儿子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的事实,她与儿子双向度交流,探讨文化、社会与人生,在教育儿子的同时也接受儿子的教育。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与价值取向,因此,这两面镜子反射出来的也正是这两个时代家庭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具有普适性的同时也刻上了时代的烙印。试想一下,安德烈若在上世纪中期以这样的率性不羁与傅雷对话,必会被称为“逆子”。傅雷先生若在新世纪如此有教育控制欲地给儿子写信,不被儿子骂食古不化已算不错了,更别提培养著名钢琴大师了。
新世纪的华人世界,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是不乏英才的时代,却是快乐匮乏的时代。但愿《亲爱的安德烈》这面新时代的镜子,也如当年的《傅雷家书》,能照亮华人家庭教育的新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