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尝试探究教学,引导创新
2009-12-29曾泽光
曾泽光
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新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尝试探究教学” 以“尝试——讨论探究——再次尝试” 为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为参与过程,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创建最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下面是笔者运用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几点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入情入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乐于尝试、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尝试探究教学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和探究.
如教学如何测得“石块”的体积这一问题时,创设“实验情境”,把“石块”放进容器以及从容器中把“石块”取出,观察容器水面的升高或降低情况,引导学生在“兴趣昂然”的尝试实验中,创造性地发现“石块”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创设“问题情境”,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引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尝试探究分数之“大”或“小”或“相等”的奥秘;教学有关“表面积”的认识时,创设“空间情境”,通过电脑课件将几何物体的“表面”进行空间展示,帮助学生形成“表面”的空间概念,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圆的认识”时,创设“应用情境”,用电脑课件模拟轮子是长方形、椭圆形、圆形、三角形等在生活中的动画运用效果,启发学生对圆的特点的初步认识.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
二、引导课堂自学,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是学生获得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尝试探究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获得,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自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学”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时,可进行如下指导:在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们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们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那么,圆柱体的积体是否也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请看书,自学课本,并合作尝试做有关实验.当学生探究发现圆柱体积与圆柱的底面大小和高的基本关系(圆柱体积=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高)后,再作进一步引导:圆柱体积除了与圆柱的底面大小和高有关系外,你还可以再借助刚才的操作实验,根据不同的摆放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还能发现圆柱体积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尝试探究,最终可以发现,圆柱体积还可以用“圆柱的半径×圆柱侧面积÷2”获得.这样的导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产生过程”进行主动了解和“发现”,让学生学有重点,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创造性”地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创新意识,渗透了“内在联系”这一数学思想的教育.
三、精心组织“讨论”,提高创新学习的效果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尝试探究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的交流学习.
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效应,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讨论”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和精心组织.一是在内容设计上,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要根据教学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言之有物;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主动提出讨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在参与形式上,力求实效.要科学调控“讨论”时间和空间,切忌“讨论”过程随意性与形式化,让学生切实进入讨论角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使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