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皮带”成就的财富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11期
从部队退役后,1999年底,张波只身来到深圳,进了宝安区公明镇一家开关电源厂做业务员。有一次,他出差到常德,手机没电了,但他忘带充电器了,跑了几家商场店铺,也没找到合适的充电器。结果,不仅没把当地业务市场打开,回到深圳后还被老板骂了一顿。
2002年五一放假,张波回家与家人团聚。他的一位老战友要从南昌开车到赣州来“看望”他。可是,老战友的手机也碰巧在路上没电了,弄得大家费了好大劲才联系上。晚上,他陪老战友去商场买了一个合适的充电器。这时,老战友说自己的皮带快断了,便顺便买了一根皮带。张波一手拿着充电器,一手拿着皮带,感觉这两样东西的外形有点相似,都是一根线连着一个“头”。
张波灵光一闪:能不能把“充电器”做成“皮带”,天天系在腰间呢?张波觉得,像自己这样经常走南闯北的男人,什么都可以忘记,皮带却是无论如何都是忘不了的!一旦把“充电器”这种容易忘记的附属品,变成“皮带”这种人们无法忘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后,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而这也将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商机!
神奇“充电皮带”诞生
可是,要把“充电器”做成“皮带”,对于张波这个不懂物理学的门外汉来说,何其之难!不过,张波还是信心十足,他觉得这个创意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把充电器头“瘦身”,变成皮带头那种形状的,所以自己必须首先搞清楚充电器的设计原理。为此,他买来了几本诸如《充电器电路设计与应用》之类的书籍,一有空就将充电器拆拆装装,希望能搞懂其中的奥妙。
2003年初,张波又报名参加了深圳市宝安区宝文技术培训中心的开关电源专修培训班。基本搞懂充电器的设计原理后,他就在纸上画出了线路和结构图,买来相关的零配件自行组装,他用透明胶将它们粘接起来,然后用火柴盒做“外壳”,再将火柴盒跟一根皮带胶在一起。就这样,他想象中的“皮带式充电器”原始模型便出来了。紧接着,他拿着这个原始模型开始寻找厂家生产正式的样品。
为了知识产权的安全起见,他把模型的皮带去掉,只拿着“皮带头”,而且只寻找那些不生产充电器的开关电源小厂家。但张波一连找了20多家小厂,都被拒之门外。2003年10月,他终于在浙江平阳县水头镇,找到了一个愿意帮助他的小厂家。
没多久,张波“梦寐以求”的“皮带头充电器”样品终于做出来了。他发明的这种“皮带头”不仅可以充电,而且具有蓄电功能,一次充电3~5小时后,能使手机连续通话3小时以上!“皮带头”上有个按扣,可以随意接上或取下皮带,它的外型和普通皮带是一模一样的,款式、材质等也都可以无限变换!
为了能让这种“皮带式充电器”适合更多的手机用户,张波又想到了配备摩托罗拉、三星、索爱、西门子等10多种品牌型号的手机插头,当手机没电、又没有“原始”充电器的情况下,用户只需将已经充电、相应品牌型号的皮带终端插头插入手机,这样皮带头内已经充好电的聚合物锂电池,就可直接对手机充电。
2004年8月,他正式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可对手机充电的多功能皮带”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获得专利后,他很快辞掉了工作,希望能找到合适的生产厂家一起合作,自己当一回老板!
“充电皮带”让他改变命运
2005年2月,张波再次找到了帮他做样品的那个浙江平阳县的小厂家。小老板先垫钱帮他生产了5000个“皮带头”。张波带着这批货立即回到江西,在当地找了一家皮带厂。2005年10月,他在赣州地区开了第一家店铺,产品就是他自己发明的“充电皮带”。开始,生意不是很好,因为产品价格相对于当地消费水平“比较贵”,他的“充电皮带”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高、中、低3种档次,价格分别为380元、280元、180元。
后来,张波购进了许多传统皮带,甚至还有女性用的流行腰带。这样一来,“皮带专卖店”的主题没变,但随着产品种类的丰富,客户群却一下子翻了十几倍!而且通过比较,“充电皮带”反而畅销起来。张波也成了当地的“名人”。2006年4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陆续在浙江、上海、广东等地找到了合作厂家和销售商,市场越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