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避免对下属“赏无可赏”等
2009-12-29聂辉华等
中国市场 2009年11期
纵观历史,功高不震主的情况其实并非没有。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奉行以下五个原则。
原则一:奖赏要循序渐进
可以奖赏的职位或金钱总是有上限的,因此奖赏的起点越高,以后进一步奖赏的空间就越狭小。曾国藩发现犯人鲍超武功高强,先是提拔他担任低级的哨官,后来在多次胜战之后擢升至正三品的参将,最后官至副一品的代理浙江提督。从一个阶下囚到副一品军官,身份越是悬殊,奖赏便越显份量,这样的下属怎会不为他曾国藩拼死卖命呢?其他僚属也都渐次获得提升。
原则二:虚职有时更管用
能封的官总是有上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给予下属一些虚职可能比实职更管用。
曾国藩雇佣的湘军多是农民,在每一次破城之后,曾国藩都默许洗城三天,让这些卖命的下属中饱私囊。他又不断向朝廷保荐有军功的将领。然而,政府的编制总是有限的,于是曾国藩按照军功大小为他们保荐虚职,从记名游击、记名参将、记名总兵甚至到记名提督(副一品)等等。这些记名的虚职绝大多数等不到空缺,也拿不到实际的俸禄。
原则三:必要时创设职位
曾国藩率部攻克南京之后,湘军人数达到十几万,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历史性悲剧,曾国藩决定自剪羽翼,主动提出裁撤90%的湘军。为此,曾国藩联合当时的七位总督,上书要求将湘军的三万长江水师改编为正规海军。既然新设立了一支军队,自然需要新设立很多高阶军官。曾国藩还接受了下属的建议,以大衔借补小缺,将湘军中大量记名参将、记名游击等下派担任实职的千总、把总。这一方案既解了清廷财政上的燃眉之急,又稳定了军心,还为湘军保留了实力,可谓一石三鸟。
原则四:奖赏不宜泛滥
曾国藩草创湘军之初,为了鼓励士气,在第一次胜战之后就考虑如何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奖励有功的下属。他的特别方式就是赠送特制的腰刀。最初的设想是打造100把特制腰刀,后来他临时改为第一批先奖励50把。当时能够得到第一批腰刀的下属,都是英勇善战或者足智多谋的人。后来,湘军数量日益庞大,于是他授权几个湘军将领自行打造腰刀。搞到最后,腰刀数量竟然发放了10万把!几乎人人腰刀在手,包括那些违法乱纪的兵士。曾国藩的一番心血算是白费了,他自己也徒叹奈何。
原则五:该放手时就放手
如果不管上司怎么奖赏,都无法满足下属的熊熊野心,该放手时就放手。曾国藩发现李鸿章志向高远,才干不几,认定此人日后会超过自己。于是,他潜心培养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很快升任江苏巡抚并封一等伯爵。更难得的是,面对暮气已重的湘军,曾国藩毅然支持李鸿章创建和扩大淮军。李鸿章进一步推动了曾国藩发起的洋务运动和强军战略。李鸿章死后,朝廷为他在京师建立祠庙,获此殊荣的清代汉族官员仅此一人。没有曾国藩的“放手”,就不会有李鸿章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嘉诚不忘来时路
彭龙富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发家于塑胶产品的长江工业总公司,而后转向房地产等产业,成就了财富的神话。然而在塑胶花已经日落西山的时候,李嘉诚还在寸土寸金的长江大厦留有一个小小的车间生产塑胶花,而生产者都是些老人,效率很低下,这令人颇为费解。
对此,李嘉诚给出了答案:“那些员工在我的企业里干了那么多年,是他们创造了塑胶花的黄金时代,也成就了我的事业。现在他们老了,除了熟悉塑胶花的生产工艺别无所长,我若停止生产,将他们推出门去,他们的境遇将会如何?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承担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嘉诚牢记着自己的成就是塑胶花工人所给,以感恩之心来面对,即使违反生意规律也要给“功臣”安度晚年,这种深深的人文关怀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让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来营业,让李嘉诚长期雄踞华人首富!
编辑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