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民:境外抄底警惕无数黑;同等着你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11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日前指出,金融体系的重建、救市资金的消化等因素,不是1~2年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美国家庭财政的重建、企业的恢复也绝非短期就能康复的。当然与1929年经济危机相比,有三个重要的不同情况。第一,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管理当局可以迅速地获取全面的经济金融数据,从而快速地做出反应,即危机管理的能力和速度提高了;第二,宏观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决心和技术远远高于20世纪30年代;第三,与1929年的管理金块本位制度不同,现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发行相对自由。相信美国走出这轮危机的速度会快于1929年,但是,花费3~5年时间还是必需的。其间,美国经济的反反复复,也是必然的。因此,不要轻言到美国抄底。巴菲特在2008年9月用50亿美元以12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高盛的优先股,12月末该股已经跌到16美元。美国金融体系崩溃的后续效应还未显现,至少,信用卡危机还没有出现,但是有可能出现,优质客户贷款转化为呆账的危机没有出现,但是有可能出现,美国商业银行呆账坏账的扩大是必然的,因此,无数的黑洞在等待着抄底者。
点评:抄底,尤其是境外抄底,不仅需要勇气和激情,更需要智慧和判断。有资格境外抄底是可喜的一件事情,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实力。但是,如果没有对时势事态的准确把握而贸然出手,迎面而来的必然不可能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陷入深深的无底洞中——中国平安和中信泰富不失为前车之鉴。
汤敏:民间投资面临集合悖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日前表示,现在民间投资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企业家现在都在准备过冬,现金为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对的,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在一个大危机的时候,它保证有一定的现金流,保证有一定的弹性,应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但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这么做,就会出现一个叫做所谓集合悖论的问题。集合悖论指的是对于每个微观的个体好的和最优的决定,你把它加在一块儿,它很可能是一个最坏的决定。我们现在正面临这种悖论的情况。每个企业甚至每个家庭,大家都现金为王,那么总体的需求就会急剧地减少。所以,现在如何用每年2万亿的国家的投资来拉动出每年12万到14万亿的民间的投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常修泽:未来民企应进行“五环式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日前表示,未来民营企业的改革,应该是一种五环式的改革,即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和生态环境改革。这五环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每个改革的30年都应该是不同的,应该有不同的主题,里面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概念,今天的社会阶层化了,因此今天再讲改革就必须强调人的发展问题,必须对人的内涵有一个科学的界定,除了物质外,我们必须有精神、政治、社会的参与和国家的管理。
樊纲:国企应加快上交垄断收益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近日建议,国有企业留存的大量未分配收入,尤其是涉及资源性和垄断性的收益应当上交给国家,国家再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并拉动消费。
樊纲指出,储蓄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去5年来,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一直很稳定,均在27%至30%之间,并不是储蓄的增长挤占了消费。问题的关键在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企业收入所占比重过高,制约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要从根本上扩大消费,必须扭转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由资源价格上涨所导致的企业收入增加不应当成为企业利润,而应该由国家统一支配。一些国家对此已经作出制度安排。俄罗斯曾规定,如果石油价格超过每桶27美元,则超出的部分90%应收归国有。樊纲认为,总体而言,目前国企向国家转移的资源性和垄断性收益还很少,未来要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国家在得到这些收益之后,可以通过减轻个人税负和增加社保福利等渠道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最终拉动居民消费。
点评:凭着特殊的混合身份,国有企业可以以低价获得垄断要素,继而获得高利润。这显然是不公平的。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讨论此起彼伏。对此,樊纲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他的这个提,笔者是举双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