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把一半外储分给百姓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11期
争议:可否分给民众?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日前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建议,将近2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拿出一半来分给老百姓。张维迎认为,中国有一个问题是太多的财富集中在国家、政府手中,而不是集中在老百姓手中,正好可以利用目前这个危机推进改革。国有上市公司拿出40%股份,外汇储备拿出1万亿美元,加起来是13亿元人民币,发到每个人手里是1万元人民币。张维迎建议说,可以按户口来发放,农村人给两份,城里人给一份。
编者按:
截止2008年12月底,我国持有外汇储备19460.30亿美元,稳坐美国最大债权人的交椅。巨额的外汇储备如何使用,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难题。2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正在研究“外储内用”的可行性。由此,关于外汇储备的争论再次掀起了高潮。
印象:外储怎么了?
谢国忠:总拿外储说事是为了炒作股票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外储的形成是因为有经常项目的顺差,经常项目的顺差说明国家内需不足。外储的问题不是动用外储的问题,而是国内经济的安排问题,外储的形成是受国内政策的影响。现在外储还在增加,是因为外贸顺差,怎么可能还会把原来的外汇拿进来用呢?只有把经济调整了之后,外贸顺差才会减少。它是内需政策一个剩余额,是政策的一个后果,不是政策的一个选择和政策工具。很多人都把外储当作概念进行炒作,夸大外储的作用,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炒股票。
谢太峰:外储不是过多而是没用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先,不能说外汇储备2万亿美元就是多了,平均每个人的外汇储备还是很少。比如,日元是三大国际货币之一,本来不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但2008年年末,日本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没听见日本的学者和政府人员出来说,外汇储备多得受不了。而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外汇储备只是日本的2倍。其次,中国作为大国,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多。作为战略储备,外汇储备是防止突发事件,防范突发风险的物资力量。1997年中国能够抵御外汇冲击,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今年干旱严重,农业面临歉收的局面。这种旱情再持续,必然需要动用外汇储备进口粮食。有人责难外汇储备过多,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它用好。
陆前进:“外储内用”难以用于刺激国内消费与投资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陆前进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外汇储备是用来对外支付的,而是不可以用于国内。我们假定,政府采取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获得外汇资产,财政部发行美元债券,央行再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美元债券,财政部获得外汇资产。如果财政部用来扩大支出,投资基础设施或民生工程拉动内需,无论是财政部,还是获得外汇资产的企业和居民,外汇资产使用仍然要兑换成人民币,最终外汇资产仍然要回到央行的手中,央行买进外汇资产将又一次扩张货币,相当于央行直接对财政部融资,提供人民币贷款。
由此可以看出,“外储内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用来进口或对外投资,只是在国内使用,外汇储备就不会下降,通过和人民币资金的循环,又回到了央行手里,只不过有外汇储备的中介作用,促使人民币投放资金的增加。“外储内用”对目前我国经济拉动内需没有实际意义,央行完全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来扩大资金投放,而不需要通过外储这种绕圈子的方式投放人民币。而且,“外储内用”不是在用外币,实际上还是在用本币投资和消费,只不过是利用外汇储备把人民币资金吸引出来。
高西庆:分外储刺激不了经济
中投总经理高西庆近日表示,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将不便于政府对其进行集中控制管理。而且,由于中国在美国债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如果分给老百姓将不利于中国和国外打交道,“目前中国在与国外打交道的过程中,只要力量稍一分散,就立即会变成人家的鱼肉,任人宰割,因为中国的力量太弱。”另一个理由是,高西庆认为如果一定要推行张维迎的建议,工人和农民工就一定会把钱存起来,而不会去消费,更谈不上刺激经济。
赵庆明:分外储等于是“抢劫”央行
资深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日前表示,如果均分了外汇储备,等于是“抢劫”了央行资产。赵庆明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并非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资产”,也并非国家财政收入,而是我国央行发行人民币的资产准备,也就是说它是我国央行发行在外的人民币的支撑资产。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外汇储备尽管构成了央行持有的资产,但它同时也是央行增加相应负债换来的(即发行相当量的人民币)。如果现在由国家将这部分央行的资产拿走去分给中国居民,就相当于“抢劫”了央行的资产;而“抢劫”后,一旦发行在外的货币被其持有者到央行兑换外汇或黄金,央行的外汇或黄金储备不足,就会导致要么人民币贬值,要么央行破产,甚至发生动乱。
叶檀:分外储不如让民众创富
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日前撰文表示,分发外储与国有股票不是建立公平市场经济的良方,从技术上看同样不可行。我国确实有近两万亿外储,全球第一,但刨除购买的美债等资产以及必备的支付预备,可以动用的不过几千亿,分发到民众头上的一人一万不过是数字游戏。更要命的是,在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在国内消费,外储分发到居民手上或者被窖藏,或者低价转售给所需者,或者让民众到海外消费,拉动日本或者欧洲、美国的内需市场。
叶檀指出,把眼睛盯着已有的财富,不会让财富蛋糕变得更大,造富机制变得更加市场化。自由的市场可以高效地创造财富,我国民众遭遇的真正困难是创富机会太少,垄断壁垒过多,市场空间越来越局促。我们应该呼唤的是重回改革的初衷,重回市场的本义,让民营企业、民间资金有更充分的投资渠道。(摘自:《南方都市报》2009年2月11日)
支招:购买美债、扩大进口
易宪容:中国外储最应投资美债H股
中国社科研究院研究员易宪容日前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巨大的外汇资产,一个很好的去处是香港的H股。可以说,外汇储备投资H股,可能起到几个重要的作用。一是香港的H股经过这一轮的金融危机的重创,所受到伤害不小。如果中央政府能够通过外汇储备购买这些H股公司的股票,对提振这些上市公司的信心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进入H股,不仅能够重拾这些上市公司的信心,也能够有利国内股市提振信心。三是中国外汇储备进入H股也对香港股市的信心有很好提振作用。因此,中国外汇储备进入H股,可以说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大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规避风险最好的地方。
张明:大量开发“熊猫债券”市场一箭三雕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近日表示,现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多融资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国其实现在资金比较充裕,中国可以为他们融资,但是中国怕承担汇率风险,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能不能让外国的商业银行到中国发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我们叫“熊猫债券”,他发了债券获得人民币本金,向中国央行购买美元拿去国会使用,外本付息他再拿美元向我们还本付息,这个既解决外汇需求,又使中方规避了风险,在这个状况下,大量开发“熊猫债券”市场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
张斌:利用外储构建石油储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近日指出,用外汇购买国外的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是间接用外汇储备来刺激国内消费,但应谨防对国内市场产生替代作用。他认为目前是构建石油储备的好时机,可以用外汇储备购买国际石油。使用外汇来购买国外商品和服务实际上是要扩大进口。
点评:相比购买美国国债和“大小非”,笔者更赞同张斌先生的提议。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石油具有很高的价值,大量购入既可缓解外储难题,同时也可满足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的需求,可谓是一举两得。
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