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了,小灵通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11期

  谁受益?谁受损?谁节俭?谁浪费……空剩唏嘘。
  像当年风靡一时的call机一样,小灵通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日前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已正式下文,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为通信新宠3G让路。
  12年来,仅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小灵通上累计投入就将近一千亿元。其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诞生,也在通信垄断巨头们错综的利益博弈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也许就像某通信媒体老总说的,“不放弃,不抛弃,在这个领域不成立”。
  
  诞生:日本插柳中国成荫
  
  徐福新被誉为“小灵通之父”,正是他研制出小灵通。而吴鹰则是UT斯达康的创始人之一,这家公司曾经几乎是小灵通的代名词。
  12年前,小灵通在中国落地开花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国人发明的新鲜玩意儿,其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当年为了拯救景况不佳的固定电话业务,日本试验了_一种被称作PHS的无线本地环路技术,不过并没有在日本市场上取得太大的成功。
  1996年某日,该技术无意中被徐福新在杂志上看到。当时徐福新的身份是浙江数字移动公司总经理,兼任余杭电信局局长。PHS让徐福新萌生了新想法:把PHS嫁接到固定电话网上,用中国电信已有的网络,前端再接上PHS的无线技术,就成了一个建立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这个“小手机”就是后来的“小灵通”。
  在UT斯达康公司和吴鹰的支持下,徐福新1996年10月底开始在余杭市区进行小范围试验。
  1998年1月,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标志着小灵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巅峰:13:1
  
  单向收费,月租费20元,资费每分钟2毛。凭借这些平价优势,小灵通迅速在市场上攻城略地。余杭实验成功后,肇庆开通小灵通,仅一个月就放号5万多个;昆明市开通当日,装机量1000部;而西安市在小灵通正式开通前,已有6万多迫不及待的入网用户,开通当天放号4000多个。
  但是,关于小灵通的名分问题,一直争议未断。当时中国电信申请移动牌照一直未获批准。由于不忍割舍移动通信市场蛋糕,中国电信就打起了政策“擦边球”,转而采用“固网延伸技术”小灵通。由于给其它移动运营商带来压力,小灵通备受攻击,“技术落后”、“信号不好”……各种攻击的理由不断。
  争议中,国家渐渐为小灵通放行。2000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开始松动;2002年12月,小灵通业务在除京、沪之外的地区全面开禁;2004年2月,小灵通攻克最后一座大城市,正式进入上海市区。
  据了解,中国电信在小灵通业务上投放的资金历史累积超过600亿,伺机而入的中国联通也在这一业务上投入了300多亿。小灵通的全球用户量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值。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小灵通用户达到9300万。海外小灵通用户超700万。全球小灵通用户已经突破一亿。
  那个时候,大概平均每14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使用小灵通。
  
  黯淡:为TD让道难逃淘汰命运
  
  2004年底,小灵通到达巅峰时刻的前期,UT斯达康的大胡子吴鹰曾放下豪言:“小灵通用户达到1.5个亿完全没问题。”吴鹰说:“即使3G牌照发下来,也不会影响小灵通的发展,它最后扮演的角色是取代最后一公里铜线。”
  自2006年突破一亿用户后,小灵通就渐渐开始走下坡路。移动、联通在多重压力下屡屡调价,逐渐把小灵通逼向绝路。价格优势渐渐消失后,小灵通客户不断流失。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小灵通用户数为6893.1万户,跌破七千户大关。
  后来UT斯达康转战WCDMA,吴鹰也辞去公司总裁职务,离开了小灵通。2009年1月,中国联通在公布2008年业绩预告时,更是“将小灵通列入贬值资产”。
  工信部最新文件下发后,小灵通三年内将清频退网,为通信新宠3G让道。
  “小灵通之父”徐福新对小灵通的黯然离场并不甘心。徐说,3G来临对小灵通不是终止,而是一种解放。在日本,小灵通用户达500多万,其高速传输业务占了50%以上,国内小灵通技术并不落后,成本还可再降,话费还可再便宜。“为什么一定要淘汰它呢?”
  “对于运营商来说,小灵通漫游问题没法解决,是一个没有前景的产品。现在中国电信拿到了移动牌照,没有谁想重蹈过去联通CDMA和GSM两网左右互博的覆辙。”有运营商分析。
  业内人士余亚仕评论道,当初因为行政力量导致通信市场竞争不充分,让并不富裕的中国人长期缴纳着世界上最昂贵的手机话费,“非主流”的小灵通这才面世。“如今虽是一纸公文令灵通退市,但其实质仍是市场良性竞争的结果与必然。”
  “一个产品发展了十余年,退出市场,也是正常的,我很高兴。”吴鹰想让人忘掉那段辉煌的历史。
  
  后小灵通时代
  
  小灵通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当年电信运营政策的封闭性造就这个学名为“无线市话”的另类产物,但不可置疑的是,小灵通的出现的确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低端用户的通信基本需求,甚至是一些特殊的中高端用户也被吸引了进来。调查显示,小灵通的主要用户集中在较少漫游需求、月话费支出在50元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另外一部分政府公务员、医务人员也被其低辐射的特点所吸引。
  如今小灵通要退市了,这部分用户群体的需求要怎么满足,这无疑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将要研究的问题。就目前三大运营商已有的资费体系来看,能够在资费优惠上直接和小灵通相比的仍然相当稀少,要想将退市的小灵通用户揽到旗下,运营商们无疑需要制定出更有竞争力的资费方案。
  对此,战国策咨询机构的电信行业分析师杨群表示:“电信重组后三大运营商竞争的格局确立,已经注定了资费竞争升级的发展方向,对于退网小灵通用户的争夺,则将直接引爆这场新的大战。”
  同样精彩值得期待的还有手机终端市场,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超过5亿,巨大的存量市场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用户换机需求。小灵通的用户近年来不断流失,除了移动运营商的资费不断下降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手机终端的技术较为落后,多媒体功能基本没有。
  但如今小灵通注定将会退出市场,剩余的近7000万用户拥有了重新选择的权利,这对于终端厂商来说可谓是利好。首先换机人群的基数得到了扩大,其次,中高端产品的推广也有了更多的受众。此外,由于中国3G时代将出现GSM、CDMA2000、WCDMA、TD-SCDMA等多种制式并存的局面,中高端的双模甚至是多模手机在市场上将会呈现出丰富化的势头。
  据宇龙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指出,手机将来的多模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在3G技术上,运营商的高端用户争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多模手机的支持。即使是对于小灵通的退市用户,由于中国移动网络的多样性,资费竞争的白热化,多模手机也能满足其中部分中高端用户的需求。
  
  反思
  
  小灵通终于还是退了,虽然这是为中国3G进程让路,但平心而论,小灵通还是相当好用。在移动通信技术最为普及的日本,小灵通目前仍然有着数百万用户,并且时髦的上网、手机支付、无线增值服务也一应俱全,技术是具有可升级性的,日本小灵通的上网速度近几年来也不断提升,几乎要赶上3G了,故无落后可言。
  如今小灵通退市的大局是已定了,再去讨论已无太多意义。但是小灵通上千亿投资就这样被一纸公文“烟消云散”掉,数千万用户等待未知命运的“教训”则值得我们吸取和反思。当年上小灵通时,虽有技术落后之音,但还是上了,且花费上千亿,如果这是个错误,希望我们的电信行业管理机构千万可别再犯了,因为这代价实在有些贵。
  
  小灵通功过录
  
  ★资费低廉
  话费经济,小灵通与固定电话采用相同的费率标准,并实行单向收费。以固话的价格,享受本地移动电话的方便。
  
  ★绿色环保
  小灵通功耗小,电磁波辐射极小,对人体没有任何辐射危害,至今仍为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医务人员所喜爱。
  
  ★待机长
  方便、省时、省电:充电一次,待机时间可达10天,省去了频繁充电的麻烦。
  
  ★带宽独享
  小灵通通话质量,在网络覆盖范围内能媲美固话;可独享64/128Kbps带宽。
  
  ★抢占用户
  小灵通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当年没有移动牌照的无奈之举,在3G前夜为运营商抢占了大批用户。
  
  ☆功能少
  小灵通辅助功能较少,上网浏览、手机游戏等许多时尚的新功能也在后期才完善。
  
  ☆覆盖差
  网络覆盖不佳,一般仅限于市区、信号较差;基站少,一遇停电更是无法通话。
  
  ☆性能差
  车速超过40公里,通话就时断时续。尽管日本在不断改进技术,但国内基本不再发展。
  
  ☆不能漫游
  小灵通不能像手机一样全国漫游,就只能做“固话的补充和延伸”。
  
  ☆重复建设
  “出生权”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小灵通是低效率重复建设,确实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编辑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