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中储粮
2009-12-29李平
中国市场 2009年11期
事实上,中储粮从“大粮仓”到“大粮商”的转型至少在2008年初就已有迹象。
虽然有效熨平了2008年中国粮价的波动,但红顶商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2009年进一步从“大粮仓”向“大粮商”角色转型的计划,让中国的粮食业界充满了焦虑。
中储粮成绩单
1月15日的中央储备粮工作会议上,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认为自己交出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2008年全球粮食市场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行情,而中国则是危机中少数几个幸存的孤岛之一。
2008年的世界粮油市场波诡云谲。这一年,主要粮油品种的价格从年初开始一路飙升。40多个国家出现了粮食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但在7月份粮价创下历史高点之后,却又一路迅速回落,下跌幅度达50%以上。
国际市场的波动、宏观经济的起伏和中国国内接二连三的灾变,也让中国的粮食安全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粮油价格飙升时,官方大量的粮食储备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成为全球粮食海啸中的一个“孤岛”。
对此,业内公认是中储粮大规模的跨地区调运和抛售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悉,2008年中储粮系统向市场销售粮油6880万吨,保证了市场粮食充足供应。此外,针对区域性的供需紧张局面组织了7批、713万吨跨省移库计划,涉及除西藏、新疆外的所有省区市。销售量和调运量,均创下了新的纪录。
去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至中国后,国际粮油价格一路大幅下滑。中储粮的核心任务也随之转向,通过政策性收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数据显示,2008年该公司共完成各类政策性粮食收购9325万吨。
包克辛透露,“政策性粮食收购使农民直接增收接近150亿元。”国家粮食局负责人此前曾表示,政策性粮食收购使农民直接或间接增收500亿元。这也是官方首次用数字回应“农民无法从托市收购中获益”的批评。
中储粮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颇引人瞩目。这个公司2008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038亿元,同比增长了111%;实现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42%;总资产2684亿元,同比增长了54%。
不过,中储粮显然不愿止步于此。
争议“大粮商”
在中央储备粮工作会议上,包克辛要求各级中储粮系统在2009年加快延伸产业链,扩大购销,逐步建立起中储粮内部有效衔接、高效执行的收储、物流、加工、营销网络体系。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此举成行,则意味着中储粮将突破其“国家粮仓”的角色,开始作为“红顶粮商”全面进入粮食购销市场。
事实上,中储粮从“大粮仓”到“大粮商”的转型至少在2008年初就已有迹象,且进展颇快。不过由于中储粮总公司一贯的低调,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其作为大粮商的构架和业务也至今未公之于众。
这样一个隐形的红顶粮商引发了多方面的担心。批评者认为,中储粮凭借国家优厚的财政补贴、几乎不受限制的政策性贷款和无与伦比的仓储物流设施,掌握着巨量的粮源。这样一个公司足以在市场上翻云覆雨。
“如果它是一个政策性公司还好一些,但如果它转型成为一个逐利的市场主体,那对于其他市场玩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梦魇。”另一家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研究人士对记者说。
即使在官方,中储粮的转型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家粮食局的一些人士私下对记者表示,中储粮此举明显“越位”。
09新角色
尽管存在争议,但中储粮的行动却果断且迅速。
按照包克辛的提法,中储粮目前面临在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管理平台不够的主要问题。而一条迅速扩容的途径,就是收编基层粮库。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中国数千座基层粮库的改制是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道难关。按照决策层的设想,这些粮库资产将向包括外资、民资在内的社会资本开放。
但是当去年粮食危机警报传来、对外资粮商的批评骤然升温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们改变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外资被排除在改革进程之外,民资分得的,也仅是国有粮食巨头瓜分之后的残羹冷炙。
“粮改突然转向,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突然发现,粮库从破包袱变成了金疙瘩。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没有粮食危机,去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未必能完成。”国家粮食局系统的一位专家说。
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