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文化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的探讨

2009-12-29方柏林

中国市场 2009年48期

  [摘要]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以计算机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课程,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本文从燕山大学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分级教学的实际意义出发,探讨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级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实施分级教学的要点。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Q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48-0095-01
  
  1 分级教学的意义
  
  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不断进步。
  
  1.1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以计算机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课程,“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软件+网络常用基本知识”的知识结构,已日益在高中阶段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和重视程度的不同,目前高中毕业生中的多数还不能达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对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对原有的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1.2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按学生已有的自然班级进行教学,如果教学起点低,必然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如果教学起点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行分级教学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分级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内容和速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和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分级教学对策
  
  2.1分级教学方案
  正如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谭浩强所述:层次教育方案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案,是一个基本的思路,但如何分级才能有效地解决基础不一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目的是应用,那么教学的重点必然以应用为主,学生基础差异主要表现在开始学习时的恐惧心理导致的不敢动手实践,以至于后期落差越来越大。因此,在初期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
  该层次分初级和中级两部分,分别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而设,入学新生将进行计算机分级测试,未达要求者需先修初级,初级目标是使学生在短期内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掌握基本的、简单的上机操作,这一阶段以精讲多练、上机实践为主,中级内容为所有学生必修,初级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基本应用等),中级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概述、办公软件应用等。
  
  2.3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这个层次的课程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每个学科专业都应该考虑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选择相应的课程,使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能有效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下列是部分备选课程:多媒体及应用、因特网应用、网络信息检索、数据库应用技术、Maltab语言、SPSS(sAs)统计软件包、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证券分析软件、电子货币等。这一阶段以专业为导向,兴趣为依托,按不同专业的需求设立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4分级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实行分级教学后,除保留原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实行必修、选修和免修相结合的政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分级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作者简介]方柏林(1961—),女,本科,燕山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