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
2009-12-29周凌艳
中国市场 2009年48期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破高校“围墙”的屏障,走向社会,实行社会化建设。基于此,本文讨论了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的意义,并对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以期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48-0090-03
一个基本的观念是,校园文化是基于校园所发生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的内容。而我们知道,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是以学校这样一个社会社区中的特区为载体的,它所展现的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功能等,均体现着学校这样一个区域性概念或者范围。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这样,就给以了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一个可行性的解释,即将校园文化突破学校而置身于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来接受社会对其的影响甚至改造,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学校的发展。
1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的意义
1.1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社会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的过程能够吸收当前社会发展中最新鲜、最先进的元素,能够创新校园文化的发展形势,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能够促进高校提高开放水平,在办学定位、发展战略、制度设计、培养方案、校园规划、教学科研、管理方式等各个环节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创新发展。
1.2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内容,同时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使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满足了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校园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紧跟社会发展要求,强化校园文化的时代感染力和社会凝聚力,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
1.3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是顺应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发源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虽然具有其相对独立性、稳定性,但它不是封闭的,它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作为主导文化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规定。因此,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输入源,对校园文化具有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如诚信意识、竞争观念、人才资源观念、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念;同样各种灰色的、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文化也层出不穷,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恐怖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能够摒弃那些负面文化,吸收优秀的社会文化成果,接受积极的社会思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观,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4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化建设过程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社会文化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对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有所帮助。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推动大学生工作和生活技能社会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这些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校园文化社会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共同发展。
2 社会化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位
2.1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校园文化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分支而存在,是社会文化中重要的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激励、影响师生活动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历史积淀、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的形象体现,形成具有自身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个高等学校应该承担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既受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经过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积淀和传播,逐步为社会大众所认同,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2.2 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创造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探究学问的场所,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学校通过建设先进的文化设施,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高校校园内频繁的文化交流、自由激烈的竞争氛围、大量的社会实践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也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争鸣碰撞、兼收并蓄、蓬勃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创造成果。
2.3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导大学生成长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他们应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完成的,组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才是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
3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的途径
根据校园文化的构成特点以及校园文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定位,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有四种重要的承载因素,即文化理念、文化活动、文化景观和文化媒体,四种因素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触动、交织、影响,共同构建了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由此形成了校园文化社会化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
3.1 校园文化理念的社会化建设
文化理念是由学校的历史文化沉淀凝练而成的,体现在校训、校风、校徽等方面,包含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诸多要素;受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性;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校园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理念的社会化要求,我们更集中地体现其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首先在社会化过程中校园文化理念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时代精神。在当前,我们的校园文化理念,特别是文化精神的建设要适应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方针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要求,体现出时代性。其次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校园文化理念不仅要承受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还要接受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社会融为一体,并主动接受社会的检验。最后就是校园文化理念在与社会其他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要承认其他社会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3.2 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按其内容可以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化建设也应该注重从这四个方面来开展。
课堂是大学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活动直接关系一所大学的质量水平和文化追求,也是构建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主要涉及课程设计和课程阐释。在社会化的要求下,课程设计与课程阐释不仅要体现其专业性,还要注重综合性,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其他相应的社会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这也是当前社会人才理念的核心要求。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层次比较高的一种形式。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要立足学校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还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参与,比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通过参与科技活动,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激励学生的生活激情,也有助于形成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社团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它通过文化知识应用的模拟和实践,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从本质上讲,社团文化活动是社会需要在校园内的折射。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社会化过程中,不仅要营造浓郁的社团文化氛围,还要吸取充分的社会元素对社团文化进行社会化的建设,以有效满足大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可以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
3.3 校园文化景观的社会化建设
校园文化景观是师生员工从事科研、教学、学习、生活等活动的空间产物,是文化气质、道德风貌、科学氛围、人文环境的凝练和表现,包括建筑设计、环境布局和学校统一定位的形象物品。大学生在对校园文化景观的解读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特定的环境知觉,从中领悟特定的设计理念、态度、情感和价值内涵,还可以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世界,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社会化,首先就是要尊重学校的历史现状,充分展现其历史的积淀和宽厚的文化底蕴,其次还要以新思想、新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构思、精心设计,把历史与现状和谐地统一起来,从传统的机械功能分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区域互动,重视教学空间和非教学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校园、校舍自身与社会的联系,赋予校园文化景观现代美感和人文的、科学的气息,从而在隐性的角度发挥其德育载体的作用。
3.4 校园文化媒体的社会化建设
现今高校校园主流文化媒体有广播电视、校(院)报刊以及网络三个部分。特别是作为社会“第四传播媒体”的网络,使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这里交流、融会,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更丰富的信息存储,极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媒体的社会化建设,必须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武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突出文化的高品位。在这样一个文化定位的基础上,以广播电视、学校报刊,特别是网络作为主流媒体,立足本学校的文化宣传与诠释,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师生员工奋发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要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想的态度,不断吸收、整合、创造和筛选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精神,使大学生始终处于社会文化进步的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