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探析

2009-12-29李晓曼

中国市场 2009年48期

  [摘要]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稳定对于民族地区的极端重要性。本文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基本内涵入手,对影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若干主要因素,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心理因素、意识形态因素、民族与宗教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地区实现政治稳定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6432(2009)48-0061-03
  
  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研究,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之一。民族地区在地理区位的邻边性和边缘性、经济上的滞后性和边际性、生态上的多样性和脆弱性、资源上的丰富性和潜在性、文化上的多元化和地域性、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诸多特点及其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等方面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决定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政治稳定对于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没有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就没有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就没有全国性的和谐社会。本文对影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若干主要因素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影响变量的分析,尝试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之路。
  
  1 政治稳定基本内涵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理论中的一个范畴。对于政治稳定概念的界定,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包含秩序性和继承性两个因素。派伊提出政治稳定具有如下标准:政治文化的一体化;政府权威和职责的合法性;政府的有效性;政治的包含性较强,政治参与意识可以得到满足;公民参政与政府决策的一致性;社会分配均衡。政治稳定“这一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两个因素:秩序和持续性。第一个因素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来说不存在暴力、武力、高压政治和分裂;第二个因素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成分相对来说不发生变化、政治发展不发生中断、社会中不存在希望政治体系来个根本改变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西方学者对政治稳定概念的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由于这些理论均以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为参照系,认为实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政治稳定,对此,我们以扬弃的观点进行判断,处理好借鉴与批判、吸取与抛弃的辩证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国情、区情的具体实际,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稳定分析框架。
  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借鉴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稳定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邓伟志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中认为,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国家政权的连续性和政治系统的可控性,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不同层次。李元书在《政治发展导论》中,从政治系统对社会变化发展的调适程度的角度认为:政治稳定是政治系统为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所建立或维持的一种有序政治态势。陈纪、高永久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研究方案》中,从城市化的角度对其界定为:政治稳定是指通过政治体系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来保证政治体系连续性和政治过程有序性的一种动态过程。它表达了政治稳定三个层面的含义,即政治稳定的标志问题、实现机制问题和存在状态问题。还有的学者认为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得到社会广泛盼认同,能够合法有效地运行,能够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虽然对政治稳定的含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但学术界普遍认为政治稳定内涵丰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较大。
  上述成果可以看成是对于政治稳定概念的一般性研究。就民族地区而言,结合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政治稳定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权和制度的稳定性,即民族自治政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政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稳定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的根本;二是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各民族政治生活按严格程序进行,不存在超越法制以外的政治行为。各民族间团结和睦、安定有序,民族纠纷能通过法制化渠道得以平等协商地解决,不存在暴力性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三是国家共同体的统一性。
  
  2 影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前,随着民族地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其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度重组、社会流动的规模空前、利益诉求的意识增强,加之在国际背景下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相互交织在一起,都使得民族地区正处在深层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情况日趋多变的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稳定问题也就更为严峻和复杂。传统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已经消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实现了各民族本质上的平等的条件下,只要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就可以解决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从而保持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定。但从近些年民族地区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趋向来看。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民族宗教和国际因素等都在共同发生作用。综合起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有碍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2.1经济差距因素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布局战略”、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九五”提出的“协调发展战略”和“十五”期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从纵向比较看,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民族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差距呈现加速扩大趋势。这对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削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增加了政治和谐局面的严重隐患。由于差距产生的利益过度分化会增加政治的不稳定性,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2政治机制因素
  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理论,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人们政治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然而政治参与扩大的同时,如果政治制度化的发展速度总是赶不上政治参与水平发展的速度,结果造成政治体系不具有组织和疏导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的机制和能力,于是社会政治混乱必然发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各民族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各种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在经济利益直接动力和民主意识间接动力共同作用下,利益群体由于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来实现各自利益会主动进行利益表达。如果利益表达受到各种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只采取简单化处理,或压制或不理睬,就很容易导致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通过非法制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对政治稳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2.3文化心理冲突因素
  戴维·阿普特认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伴随着这样的现象:“过去的价值统一体开始瓦解;社会管理面临更复杂的任务;社会成员的行为趋于激进,甚至超越常轨。”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成于前资本主义时代,这种背景条件意味着思想文化形态多以非市场经济价值观为核心。保守的思想观念积淀在民族心理意识中,并支配着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开放、竞争等思想价值观,强烈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可能与某些民族传统的方式形成冲突和矛盾。而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又不能迅速构建起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自觉意识,导致普遍的社会心理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从而诱发政治不稳定。
  
  2.4意识形态因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政府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领导作用削弱,放松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淡化了占领意识形态文化阵地观念,致使宗教狂热和民族分裂思想沉渣泛起。他们利用宗教与民族的特定联系,极力把宗教极端意识灌输到民族意识中,有意强化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以对宗教的曲解为手段制造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关系,推行其真实的政治意图。他们以民族利益和宗教意识代言人自居,利用穆斯林群众的宗教认同,以更具欺骗性的手法和策略吸引迷惑群众,致使宗教狂热、非法宗教活动猖獗,扰乱社会安宁事件频发,其程度达到建国以来之高峰,使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问题强烈地凸显出来。
  
  2.5民族与宗教因素
  民族地区大都是多宗教信仰地区,宗教信仰与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文化心理、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宗教意识、宗教观念已深刻地影响到民族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甚至决定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及思维方式。目前,民族与宗教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新疆地区为例,新疆至少有六种宗教信仰,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已超过一千万余人;近年来,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地区不断蔓延。宗教极端势力本质上是打着宗教旗号,采取各种极端手段,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企图推翻现政权的反动政治势力。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从事煽动破坏和恐怖活动,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睦,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现实威胁。
  
  2.6国际环境因素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来与国际大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地方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在全长2.2万公里的陆地国界线中,民族地区陆地国界线占90%以上,全国123个边境县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在陆路边境地区居住着34个跨界民族,他们宗教信仰相同,语言文字相通,风俗习惯相近。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特点,引起西方势力的觊觎。他们选择民族地区,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地缘因素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间民族主义思潮抬头,极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活动愈演愈烈,为分裂主义势力发展增加了助推力。国际因素带来的不安全隐患,不仅危及到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政治稳定,还直接危及到国家安全。
  
  3 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策略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应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3.1缩小民族地区经济差距
  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利益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诸多要素共同作用。应形成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为核心,以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规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内容的基本构架。经济发展加速一体化形成,有利于强化民族地区与其他地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增强内聚力;经济快速增长形成的与周边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经济发展带来完整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给人们提供生活的物质基础,能使其获得安全感而减少过激越轨行为的发生。
  
  3.2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能否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的、符合民主化要求的政治运行方式,是衡量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程度的根本性标志,也是实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基本保障。首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严格遵循民族区域自治法。其次,人民代表大会是重要的民族自治机关,应积极稳妥地扩大民主参与渠道,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再次,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这是社会政治稳定最主要的机制。最后,加强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民族自治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宪法赋予自己的立法权限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尽快完善民族法规体系,使各种社会活动有法可依。
  
  3.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政治的稳定性来源于共产党的强大性,共产党的强大性来源于它所代表的人民的广泛性。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保障和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够有效地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化民族意识为民族发展动力,从而形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动力;党的强大力量有益于集中力量协调和解决大量复杂的问题与矛盾。同时,要在充分尊重自治权的基础上,明确党与人大、党与政府之间的职权和职责范围,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行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领导。
  
  3.4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现阶段,民族地区大多数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高度重视解决影响各族群众利益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妥善处理各种民族问题。但是,同“三股势力”的斗争则是敌我矛盾,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政治斗争。要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四个认同”教育,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要坚决依法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这是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
  
  3.5正确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从文化心理角度透视民族政治不稳定,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二是各民族内部文化发展中新价值观与旧价值观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正确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采取排斥的态度,片面地夸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也不能片面夸大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面,鼓励盲目自大而不利于民族的现代化。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又要摒弃落后因素。在弘扬民族文化合理内容的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政权稳定、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文化。
  
  3.6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9·11事件”以后,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打击“三股势力”,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新课题。这一形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借此机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对“三股势力”的打击力度,最终铲除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合作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