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新农村建设
2009-12-29魏仁杰
中国市场 2009年48期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决策都蕴涵和贯穿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以人为本发展,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本文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农村建设作出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48-0055-02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建设也形成新的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目标。我们应善于运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多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发挥积极的作用。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容。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上,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富裕度作为根本目标,着力解决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突出农村协调发展,抓住建立统筹城乡发展长效运行机制这个关键,抓好“三农”工作,狠抓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要求,坚持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四是加强领导,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自然上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科技上注重普及和提高,政治上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分保障,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握这四个重点,才能从根本上走上农村建设的和谐之路,从根本上发展新农村建设。
2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坚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充分尊重农民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最需要作为建设的落脚点去衡量建设的成果,以给农民最实在的利益,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满足广大农民的客观需要,推动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发展农民群众也是建设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来源,依靠政府支持,提倡、促进发展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基础上推动新农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唯有其如此,新农村建设才能造福亿万农民。
3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人的建设、外交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使得大部分农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是形成农民和谐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13亿人口中9亿多在农村,要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新农村,就必须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收入。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二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建设。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农村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关键。
4 农村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以此立足主体是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的基本实情,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必须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强化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动员、示范服务、利益协调、社会关怀、资源整合和应急控制等六种关键功能,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政治参与、依法办事、学习提高、开拓创新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水平。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核心,加强队伍建设,在激发社会活力、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主导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向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要统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握好舆论导向,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和秩序保证。一是要坚持公平原则,改革现行有关农村问题的一些不合理制度。二是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不足的制度体系。三是要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另外,还要加强县级政府建设,使县级政府尽快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目前在农村社会中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予以协调,而行政指导正是这样一种比较灵活有效的协调手段,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在于此,只有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利益,新农村建设才会朝着广大农民群众希望,也是能满足农民需求、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前进。
6 找准建设着力点,确实将农民利益落到实处
建设新农村,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的中心即农村在建设中获得实在的利益,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然后再获得其建设利益,如此良性循环而建设发展新农村,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而以下四点更是落实农民群众利益的重中之重:克服农村教育困境,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必须重视农民土地经营权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调整机遇,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旋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切实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农村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不走或者少走弯路,切实体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向着农民群众希望的方向发展,让新农村的农民群众有所得,以确保农民群众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