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盘考虑 具体判断
2009-12-28杨建华
杨建华
环境、人物与情节并称为小说的三要素。作为“环境”要素中的核心内容,场景描写向来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考查内容多指向场景描写的作用分析。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2题“概括(小说《魔盒》)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就是典型试题。
小说的场景描写究竟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只要36个字便能全面准确地概括出来: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意境,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性格,象征哲理感情,交代社会背景。这其中,以前四项最为重要。
(1) 奠定感情基调。鲁迅的《祝福》文首有段精彩的场景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雪花)漫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者描写喜庆的除夕,为什么连用“灰白色”“沉重”“钝”“乱”“一团糟”等毫无亮色、喜色的词语呢?其目的就在于借此段描写奠定全文悲凉、沉重的感情基调,从而自然地引出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叙述。一般而言,奠定小说感情基调的场景描写往往出现在文首。
(2) 营造氛围意境。这是场景描写最常见、最普遍的作用。如“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边城》中的这段场景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翠翠居处夜晚宁静的气氛,营造出读者可以触摸、感受的朦胧又甜蜜的意境,而这种氛围、意境正是我们进一步了解、体悟翠翠朦胧爱情的一个媒介。
(3) 推动情节发展。“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中的这段场景描写“不合逻辑”地将荷叶比作“铜墙铁壁”,将荷花花蕾比作“箭”和“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目的在于暗示读者,荷花淀是一个有武装、有保护的地方,读者据此能预测到这里将会展开一场伏击战。所以本段场景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暗示“荷花淀伏击战”情节即将展开。
(4) 暗示人物性格。“借景写人”,尤其是借社会场景来烘托、暗示小说人物性格,含蓄而有余味,并能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章中对贾赦、贾政的住处分别描写如下:“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这些描写篇幅虽不大,却形成鲜明对比,清晰地展现二人性格的不同——贾赦生性淫逸爱奢华,而贾政则品格清雅。
另外,场景描写“象征哲理感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品中,考查的概率不高;而“交代社会背景”的作用比较容易辨别,在此不赘述。
当然,一段场景描写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一种。高明的场景描写,往往寓含多种作用。在答题时,同学们还应通盘考虑,具体判断——对全部六种作用作通盘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判断该场景描写究竟有哪一种或哪几种作用。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①
(苏) 伊萨克·巴别尔
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②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六师师长。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注】 ①本文选自苏联作家巴别尔的成名作《红色骑兵军》。1920年,作者作为战地记者,参加了苏联红军进攻波兰的战争。在战争中,作者看到了杀戮,看到了胆战心惊的农民,看到了被战火蹂躏的城市和受到践踏的田野,心情异常沉重。为呼唤被战争玷辱了的人性的回归,展示和揭露战争的残酷,作者将其战地日记整理、加工、再创作,集结为《红色骑兵军》。
②地名。
1. 概括文章第二自然段所写场景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 用质朴平易的话复述文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原文表达的优点。
【参考答案】
1. 场景特点:明艳温暖而又苍凉惨淡。
主要作用:进一步交代小说的战争环境背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明艳、温暖反衬战争的残酷,渲染战争的惨烈氛围;为后文犹太老人被杀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以落霞如军旗的比喻、对血战腥味及死马尸臭等的描写进一步强化战争环境背景;又以美丽明艳、丰收在望的温暖图景与“砍下的头颅”“猎猎的军旗”等惨烈的景物相对比,渲染战争的残酷;而太阳如“被砍下的头颅”与倒数第四段月亮“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以及文末犹太老人被波兰人残酷砍杀这一系列描写一脉相承,显然是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 (示例)各种破烂的东西堆在地板上,就成了我们的床铺。
原文表达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而富有感情地写出犹太人家中的贫困境地,并从侧面点染了犹太人对待“我”的“怯生生”的态度,语意比平易的表达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