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选“非遗”等
2009-12-28Young
Young
“篆刻”入选“非遗”
2009年9月,以西泠印社为传承代表组织和主要申报单位的篆刻艺术和工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此次入选的还有浙江龙泉青瓷、安徽宣纸等22个项目。
篆刻艺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中国的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是古人权力地位、人际交往的凭信标志。比如,古代君王在行使权力时,用印玺签发政令。唐宋以来,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印章与书画融为一体,逐渐进入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特有的一个艺术门类。
1904年,浙派篆刻家在杭州成立了西泠印社。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李叔同、黄宾虹、丰子恺等均为社员。西泠印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公认的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中心。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
南极“冰盖之巅”:中国天文观测下一站
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今年10月搭乘“雪龙号”启程,天文学家也在科考队员之列。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太赫兹傅立叶分光光谱仪装上冰穹A,并为即将安装的大口径望远镜搭建地基。这标志着中国在南极冰穹A建立天文台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一步。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那里90%以上是晴天,没有风,大气透明度高,没有人工光源干扰。这些优势使冰穹A成为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天文观测条件最佳之处——在那里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的景象,堪比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
截至今年10月,我国研制的一组自动观测设备已在冰穹A越冬连续观测270多天。中国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冰穹A建立观测点的国家,取得的成绩已获得国际天文学界的认可。美、意、法、德、澳等国天文学家纷纷要求与我国进行合作。如果一切顺利,明后年我国自行研制的高水平观测设备就将架设在冰穹A上,届时就能在南极进行暗物质、暗能量、变星、双星和太阳系外行星等方面的观测。
民间英雄:我们也能改变世界
美国《时代》杂志于2009年9月27日选出45位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环保英雄,以此呼吁人们关注环保。其中,我国的赵中和廖晓义因普及环保贡献卓著而当选。
赵中是甘肃第一个非政府环保组织“绿驼铃”的创始人之一。“绿驼铃”致力于西部环境保护事业,已成功开展了“共饮黄河水,保护母亲河”等活动,旨在提高公众防治水污染、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绿驼铃”作为民间组织,资金来源不稳定,工作人员大多是志愿者,流动性大,这些都是赵中的困扰。但他说:“作为一个草根NGO组织,我们的存在更像是一面‘旗帜,等到时机成熟了,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廖晓义在1996年创办了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的“北京地球村”,起初活跃于北京各个小区,推广社区垃圾分类制度,帮助社区建立居民环境议事会,努力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
近年来,“地球村”的脚步迈向全国。汶川地震后,“地球村”在灾区开展“乐和家园”活动,教灾民用竹子搭建环保房屋,帮助当地农民在艰苦的条件下生产出高质量又环保的农产品。
廖晓义觉得自己就像是乌鸦,总是在说大家可能不太爱听的话,但她认为:“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还是需要乌鸦的呀!”
低碳经济:需要你的参与
今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随后,欧盟也将设立“碳税边界机制”纳入议程。 一时间,“碳关税”——这个“低碳经济”的衍生物成为焦点。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于2003年由英国提出。在目前气候变暖和经济低迷的双重危机下,世界各国在振兴经济的同时,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其中一大特点就是把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今年3月举行的“危机与创新——驱动中国低碳经济变革”高端对话会上,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改变也非常重要,包括使用节能灯和节能汽车,以及‘绿色住宅”,“总之,既需要行业层面上的低碳框架,也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