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09-12-28刘立兴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刘立兴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弱。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缺乏意志、毅力。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们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从教学主体看,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而,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融洽程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理承受力差48.57%,适应不良37.14%,人际关系紧张、敏感与偏执31.43%,情绪不平衡28.57%,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排在前四位的是:心理承受力差47.06%,适应不良41.18%,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32.35%,偏执29.41%。由此可见,加强体育教师心理辅导势在必行。

2.从教学环境看,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文化基础

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教学和锻炼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包括学校和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组织制度环境等,特别是校风、班风、家风、教风、学风等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体育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作用,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又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使师生成为朋友,课堂成为乐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3.从教学内容看,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体育活动是一项实践活动,体育教学必须包括学习技能、锻炼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重任务。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然后,因人而异地开设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譬如,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关注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他们也会因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绪,失去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上进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功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4.从教学方法看,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教学任务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法要体现多样性和多选择性。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季浏.体育与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湖北体育科技,2005(3).

[4] 马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障碍防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盛红镭.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科教文汇,2007(9).

[6] 杨勇.新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学新观念.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7] 张荣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职业技术,2006(8).

[8] 卢其宝,李少群.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中国学校体育,2006(5).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