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策略研究
2009-12-28金玉华李小娟
金玉华 李小娟
“文化”一词在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开展包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断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使学校体育真正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多元化体育方向发展,并在发展中得以逐渐充实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包括素质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体育涵盖了文化研究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全部三个方面。所以,体育文化是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体育正是人在学校特殊的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文化。它的存在不仅充实了校园文化,更活跃了校园气氛,它是学校自身群体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态度,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和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体育行为方式等多因素组合的结果。
体育文化就其研究的范畴和研究对象而言有三个层次并一般表述为:外层——物质形态(即所谓对象化了的自然),如:场馆的有无、场馆的建设质量、器材设备的多少等;中层——制度、规则,即校园内的体制状况、管理的表现形式、制度的建设情况等,内层——观念、形态,即校园内所有群体的体育意识。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场馆设施等)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制度文化建设是组织和保障,观念、形态和意识的形成是引导和关键,即管理者自身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群体本身对体育喜好程度等。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意识培养——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
全民健身的对象是全国人民,涉及面广。而近2亿的青少年是有生力量,也是全民健身的社会基础。因此,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使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使他们能自觉地从事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并将身体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有生力量,青少年肩负着普及全民健身的重要职责,他们的行为可以有效地带动身边的群体,由点到面,使全民健身普及到社会各个群落,正所谓一身动则一身强,全校动则全校强,全民动则全民强。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身的目的。
2.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根本
大量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止现代疾病的最佳良药。这是由于体育活动大多在户外进行,充分利用自然力因素(日光、空气、水),能有效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以及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取得动态平衡。
3.效果——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社交能力
目前,社会治安不稳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其主要原因是青少年精力旺盛,但意志力薄弱,喜欢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若学校课余生活无乐趣,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无所事事的他们必将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网吧打游戏、聚众斗殴等成为他们发泄剩余精力的方式。由此可见,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所寄托是极其必要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排除其他杂念,投入到喜爱的运动中,既愉悦身心,又充实精神生活。除此之外,体育活动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尤其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能打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界限,扩大交往,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有良好作用。
4.结合——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既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三种基本功能:普及、经常、增强体质,又能反映提高的要求。广大学生要求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提高,这样少数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这就为培养体育骨干,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学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体育蓬勃开展。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加强体育设施管理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增加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营造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其次,要优化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更可以回报建设资金,利用回报资金得以改善场馆设备,延长场馆、设备的使用寿命,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情感
体育教学内容应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只有在教学任务上体现多层次、多难度、多样化,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同时,改变了体育教学的消极和被动局面,实现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也正是建设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学生需求就是我们的愿望”为出发点,增加课程设置内容,开设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的选修项目,保证选修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提高身体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育情感,改变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负面态度,使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形成良好的自我锻炼的习惯,巩固体育课的效果,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3.把握方向,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导控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承担着部分教育的职能,无论从培养合格人才还是从学校自身建设考虑,在认识上都应该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并能正确、适当地导控。所谓“导”,即引导学生组织开展内容健康、身心有益的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团和协会,学生们凭借着共同的爱好,维系着相对稳定的体育锻炼,这样既能保证有组织的活动,又能提高学校声誉,同时对校内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共同营造生机盎然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谓“控”,即控制不健康、不科学的、不文明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弱化其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有序的组织和有力的导控,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
4.组建高水平的运动队,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
一个学校应有自己学校体育的发展特色,形成自己的体育传统,并在传统的积累中形成本校的体育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泛地开展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使运动队成为学校内部广泛关注的群体,带动了其他学生的运动热情,成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动力源。学校因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而成名,学生因关注学校竞技体育而更加亲和体育,并在长期亲和中感受良好的体育体验,为蓬勃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将影响和支配校园中每一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引导着全校师生员工向着自己既定的健康目标前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氛围,通过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走向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充实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条途径,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达到全民强身健体之目的的。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使每位学生、每位管理者都有参与体育的意识,进而促进并达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龚德贵,毛治和.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0~172.
[2] 乔梁.关于校园体育文化问题的思考.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30~32.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