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09-12-28朱宝春夏杰
朱宝春 夏 杰
摘要: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阐述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分析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层次定位,以及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举办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9-0067-02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选择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其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重心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寻求最佳的科学的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及人才培养状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隶属关系分,有本科举办的高职教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举办的高职教育,还有中专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的高职教育。不同的类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也有所不同。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颁布后,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需求,本科院校举办了高等职业教育,该内容符合了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发展的初期,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有时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级技工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结果。但是作为本科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科学定位,发挥优势,服务特定的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特色,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上领军示范。
三、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应变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是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本科院校具有高层次的师资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有条件把学生塑造成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途径,避免与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形成不良的人才市场竞争,两种类型高职达到互补发展的格局,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层次的不同需求。
(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专科层次,但从国际高职教育的实践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主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的日益增大,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科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办学基础良好,教育资源利用科学的本科学校,发展本科高职势在必行。普通本科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化,本科举办的高职由三年制专科发展为四年制应用本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以改变目前一刀切的三年高职学制,同时便于实现与国际职业教育层次的学制接轨。
(三)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职业人才。包括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全面的知识文化素质等。这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因招生学苗的录取分数线普遍高于独立高职,具有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条件和基础。
2.培养适应能力强的职业人才。包括较高的职业视野、较强的自学能力、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恰当的自我推销能力等。
3.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人才。针对优质的学苗基础,不能与独立高职的培养目标和标准相同,毕业生除了具有娴熟的岗位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协调合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和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等。
4.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包括学习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技术的意识、现场技术服务管理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等。
四、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
本科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应与各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紧密结合,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准确定位,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和管理体制,实现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本科举办的高职与独立高职应有的区别。
(二)发展特色专业
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发展空间比较大,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比较强。本科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避重就轻,主要举办在某个区域范围内,代表学校发展特点和专业特色,其他高职院校没有条件开设的专业,在特色上寻求发展空间,不求大而全,但求好而精。如: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唯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校,因而其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以铁道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方向,突出特点,减少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服务特定领域
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服务特定的领域区域。要及时掌握地方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专业领域,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适当向周边辐射,扩大人才培养区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四)建设适宜的实训基地
一是充分利用本科教育资源、理论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及实验设备设施,在原来以实物为主的实训基地模式的基础上,考虑技术含量和可持续发展因素,按照理论实做一体化的思路,建立具有本科院高职特色的校内各专业实训演练场。不求大而全,但求实效,满足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二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扩大合作范围,实现资源共享。不仅在实践教学场所上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在指导教师、技术服务和项目研究等方面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和共建,为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
(五)培养“三师型”教师
所谓“三师型”,是指具有理论功底,能够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具有实践技能,能够进行实践指导,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能将最新研究结果渗透于教学之中,进行必要的创新设计和科学技术指导。职业教育提倡培养“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但本科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外,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秉承本科院校科研的实力,要求教师同时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知识、技能和科研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因此,培养“三师型”教师是实现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宋六锁,杨红梅.高职人才的培养标准与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2]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朱宝春(1968- ),女,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夏杰(1963- ),男,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