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12-28卢成烽
卢成烽
对每个高中历史教师来说,高二选修四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熟悉,因为这部分教材所介绍的22位在人类历史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老教材已讲过一些,他们的历史事迹散落在老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而作为专业的历史教师,对他们的活动经历及伟大贡献等本该是如数家珍的。说陌生,是因为该内容没有教学先例可循,它对每位教师都是全新的课题。因此,如何确定教学的核心,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展现人物,教师普遍感到心中没底,上起课来战战兢兢,摸着石子过河。定位上的模糊,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那么,历史人物教学应如何进行?有无一个较可行的教学模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历史人物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人物教学核心是彰显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教学的核心。是主要讲述人物的行为,侧重展示人物的智慧?还是着重彰显人物的精神?根据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关于本模块三维目标的阐述,三者看起来好像是平行的。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一表述实际上回答了历史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即历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笔者认为,仅仅知道历史人物的活动经历、聪明才智以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而言,只是增加了一些历史知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个性健康发展恐怕没有太直接和太深远的价值。要真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应该于彰显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之处着手,让学生用心体会历史人物的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见,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关于人物史的三维目标,实际上是不平行的,侧重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
因此,对于历史人物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经历、历史贡献,更要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比如讲述甘地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他是怎样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更应让学生从中感受甘地不惜以个人之力抗拒压迫、拯救民权和争取自由的优秀品质 ;分析华盛顿时,不能仅讲解华盛顿如何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和首任总统的事例及贡献,更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三进三退”、“有所为”,尤其是“有所不为”,都是为了美国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邓小平,我们不能仅着重于介绍邓小平如何开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伟大贡献,更应让学生深深感受和体会邓小平为了国家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品质。
二、历史人物教学必须善用细节,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为了突出历史人物的崇高地位,教师经常会大谈特谈某人物是如何如何的伟大,可有时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拿“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节课来说,很多教师为了彰显邓小平的精神,从课的开始到结尾无不用溢美之词赞美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但并不一定收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教师是用说教的方式来展示邓小平同志的伟大,缺少吸引力,甚至让学生产生造作感。反之,如果我们精心挑选一些能体现邓小平同志伟大之处的细节,使学生在真情实感中产生共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比如,我们可以出示1984年国庆游行时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照片,并向学生详细介绍该横幅出现的幕前幕后,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后人民由于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对邓小平油然而生的感激之情。其实,北大学生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不仅仅是北大学子的心声,更代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意愿。从此细节中,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大历史的辉煌,看到了邓小平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大历史在历史细节的映衬下,显得有血有肉而更具逻辑力量。再比如“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有明确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华盛顿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但华盛顿是个古人,而且又是外国人,离我们的学生非常遥远,如果教师一味说教,学生肯定无法细腻地感受其精神品质。反之,如果我们能精心挑选有关华盛顿生前活动的某些细节,如身为制宪会议主席的华盛顿在会议上几乎一言不发的“反常”行为;又如华盛顿在得知自己被选举为总统时,给朋友信件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等,就能把一个活生生的华盛顿展示给学生,使华盛顿这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跟学生的距离迅速拉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和体验华盛顿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所以,在人物史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挑选真实的历史小细节,让人物生动起来,让学生兴奋起来,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更深刻,对历史人物精神的理解更准确,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更强烈。
三、历史人物教学应该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从平凡中见真实
但凡历史人物,尤其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总是那么神奇和伟岸,但无形间却又拉大了伟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果还包含一些虚幻的成分,缺乏历史的真实,教学效果就更打折。其实,伟人不是神,而是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人性弱点。如果展现给学生的历史人物是被我们塑造成“高、大、全”的神,无疑是对历史人物的亵渎,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所起的负面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拔高、过分夸大和神化历史人物,通过新的视角重新来审视伟人就显得非常必要。仍以邓小平和华盛顿为例子。邓小平无疑是个伟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但同时不可否认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邓小平也是一个凡人、普通人。他是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爸爸、孙子的爷爷、同事的朋友,也有自己的悲伤和欢乐。所以,在教学导入时我们可以这样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近的一位世纪老人——邓小平。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在家人眼中,他是位可亲可爱的“老爷子”;他喜爱孩子,是位慈祥的爷爷、外公;他喜欢打桥牌,拿到好牌时快乐得像个孩子;他爱好游泳,80多岁高龄时仍在江中畅游;他还是位超级球迷,世界杯足球赛时也熬夜观看……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在他生命最后20年却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教师充满感情讲述的同时,可播放一些诸如邓小平和孙子玩耍、邓小平看足球赛时的投入、邓小平在江中畅游等图片让学生欣赏,以其具有的强烈的真实性、现实感、亲近感,迅速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讲华盛顿也一样,教师可以把华盛顿在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并首任总统的过程中,是如何因遇到种种困难甚至陷入绝境,而产生担心、不安、惶恐、悲观甚至绝望情绪的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讲述,一点也不会损伤学生对华盛顿的崇敬之情,相反,因为展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情自然的华盛顿,是一个真真实实、没有人为神化的华盛顿,学生会对他产生更强烈、更持久的认同之感和崇拜之情。
教无定法,人物史的教学也不例外,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定能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历史人物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