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多媒体教学失度问题及对策
2009-12-28刘洪法
刘洪法
去年年底,笔者去美国亚特兰大肯尼索州立大学作短期进修,戴维尔教授在谈到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时候特别提到“要适度”。去他们的中小学实地听课和考察的时候,也惊讶地发现,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里,多媒体技术运用得并不多。这使得笔者对语文课多媒体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觉得有必要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五个失度问题
1. “万花筒”般的制作方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确能营造出形象、声音、色彩的综合氛围,但这种氛围不能喧宾夺主。现在好多课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它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1],一堂课下来,有学生打趣说:“像看了一部电影。”
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动用了所有的手段,追求出新、出奇、出全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素材的收集上,有文字、有图片、有音像、有动画、有音乐,只要有,就想办法用上。二是在“添加效果”上,不选择平和淡雅的进入按钮,而是选择“闪烁”、“空翻”、“弹跳”、“旋转”等按钮,使文字和图片在进入时给学生强烈的刺激感,让人头晕目眩。三是在画面背景和文字颜色的选择上,不以素色为主,视白底黑字为俗气,而大部分教师又不懂色彩搭配的美学知识,结果,页面虽五颜六色,视觉效果反倒不好。四是抽象符号刻意直观化。语言文字属于抽象的符号系统,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觉,硬要将文字画面化,结果把很深的韵味曲解、肢解,甚至荡然无存了。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诗句蕴涵的意境是非常宏大和唯美的,宏大唯美到难以用言语来准确表达,只能在“意会”中享受那份美感。但若用一条“江”和一竿“帆”来直观演绎的话,只能说是活生生地“强奸”了学生的思维和欣赏能力。
这种“万花筒”般的课件除了给学生“眼花缭乱”的感觉之外,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没有实质的帮助。因为它违背了课件制作的“简约性原则”。这类课件平添了多余的动作,给学生以太多的无益信息,扰乱了学生的感知,不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同时,花费了制作者太多的精力,势必减少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时间,而钻研教材才是最重要的。
2. “连环画翻阅”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现在语文教师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大多采用PowerPoint程序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教师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和声音等形式输入电脑,制成一张一张的幻灯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构想,将幻灯片组合成一节课的课件。
这类课件把教学环节平铺和固定化了,因为屏幕上没有交互的按钮,即使有一些链接,也只能作一些简单的页面转换。教师若一点击课件,幻灯片就从第一页开始一直放映到最后一页。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主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设计一些串词,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使页面切换得自然和谐些;另一件事就是在播放的过程中尽量把学生的思维往课件框定的路子上拉,否则的话,课件就演绎不下去。
在课堂上,教师不需看教案,也不需要拿粉笔与教鞭,要做的事就是点鼠标。一点就是一页,点完了,课也就结束了。学生呢,坐在课堂里,像在欣赏一页一页的连环画,而且用不着自己翻阅。好像回到了孩提时代,坐在父母的大腿上看连环画,父母一张张帮翻过去,还一张张讲过去。
“连环画翻阅”式的教学方法是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兴起而出现的,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变得简单而雷同。原创者还需要动一些脑筋,“拿来主义”者则连备课的过程都可以省略,而且还不至于出大的乱子,因为课文的ABC在课件上肯定会有体现,而且还属于“标准答案”。
长此以往,两大负面效应会凸现:一是学生的发散思维会萎缩。在缺乏想象空间缺少思维共鸣场景的课件的“熏陶”下,学生会窒息动脑的欲望。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会下降。在事不设限的课堂里,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才会慢慢变强,教学的艺术性才会炼就。照“脚本”唱戏的是演员,没有脚本的生活才叫真实和自然。
3. “唯多媒体独尊”的教学趋势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比较普遍的,这是因为相较数理化学科,课件制作容易些。起始阶段,还限于公开课、观摩课上使用,毕竟制作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等到收费的教学网站大量建立起来以后,多媒体教学就成了风靡之势,到现在形成了“课堂独尊多媒体”的现象。因为教师只要花费少许的代价就可以“共享”到“精彩的课件”,还可以比较选择。下载一个课件,责任心强一点的还略加修改,责任心差一点的就“照单全收”了。
“唯多媒体独尊”,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出现了没有课件无法进课堂,没有课件上不好课的怪现象。公开课、观摩课不用说了,用多媒体上课是正常,不用多媒体上课反倒成为“不正常”,自己不责备,来听课的老师却要抱怨,“怎么不用多媒体啊?”好像用不用多媒体变成了评判课上得好与坏的一个必要条件了。如果哪一天,学校遇上停电,或者教室的电脑出现了故障,教师便心慌意乱起来,变得无所适从,年轻教师尤其如此。好像已经忘记了教师还能凭此吃饭的功底:一支粉笔一本书,娓娓道来,也能丝丝入扣。二是对常规手段和常规媒体淡忘和不屑,如黑板、粉笔、挂图、投影、模型等。中国的文化教育历史悠久,私塾教育始于春秋,全面兴办学堂也有三五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早已积累了运用常规手段和常规媒体进行教学的经验,而且成绩卓著。运用多媒体教学其实只是近十年里发生的事,有了“新欢”,就抛弃了“原配”。
其实,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别的取代不了的优势。“唯多媒体独尊”的教师只是拿了多媒体的优势来与常规媒体的劣势相比,这是一场没有任何公平可言的竞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学生的营养才能丰富。“独尊”一体,就好像生病吃药,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副作用”的侵袭。而我们要的,既要杀死病菌,又要防止“副作用”的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采集百家,取其之长,摒其之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教学方法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教育才会更加全面。
4. “全天候使用”的教学现象
有的老师在尝到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后,就手不离“机”了,不断强化多媒体的功能,不断扩大多媒体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多媒体在教学的时段里发挥着“全能战士”的作用。
这种“全天候使用”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整节课里都在使用多媒体,从导入、讲解、分析到小结,统统由课件来包办;二是所有类型的课都依靠多媒体,讲读课、讨论课如此,写作课、复习课也如此,只要是“课”,总是“多媒体课”,把“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运用到极致。
在多媒体没有出现之前,我们非常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焦点、盲点,并确定与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对文本内涵的充分开掘,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点,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也非常强调“备学生”,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与学习兴趣等;不仅要分析学生群体特点,还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要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全天候”使用多媒体后,教师的教学重心移到了课件的制作上,虽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会顾及教材和学生,但以往那种“备教材”“备学生”的强烈意识确实淡薄了。以前的课堂洋溢着“人—人”对话的氛围,全天候使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则充斥着“人—机”对话的玄机,教师操作着课件,课件牵制着学生。
全天候使用多媒体,会弱化“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画、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的优势,僵化教师的教学思维,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朝单一化的方向发展。
5. “满堂灌”教学形式的再现
“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由来已久,它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不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从头到尾讲到底。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有它的优势并有存在的必要,但有一缺陷大家的认知是相同的,就是对学生的关注度是不够的,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是欠缺的。
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教学并把业已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的话,“满堂灌”的这种教学形式将会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里重现,只不过以前是“人灌”,现在变成了“机灌”。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追求“面面俱到”,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都编进课件里,尤其把一些背景介绍、影像资料加进后,就挤占了师生活动的时间。其次,多媒体教学以追求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快速度、高效率而自豪,画面切换往往太快,像放映电影电视那样,学生来不及琢磨和消化,思维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再次,现在好多语文教师上课基本不用粉笔和黑板,企图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把师生交流知识和情感的场所给取消了,难怪有专家疾呼“机下留‘情”、“机下留‘板[2]”。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课堂关注的重心偏移,没有给学生进入活动造成一种必要之“势”,让学生进入了被动的“灌输”状态。
二、解决语文多媒体教学失度问题的相应对策
1. 继续深化多媒体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出现失度不是多媒体本身的错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负面因素就全盘扼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必要性,这是不可取的。对传统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兴起丰富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大了语文课的教学密度,提高了信息容量,为学生提供了多彩可视的课文背景材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多媒体教学被视为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得到大家的青睐并迅速普及,这种速度快得像潮水涌来一样。现在,“潮头”已经过去,“江面”趋向平静,反倒使我们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和评价回归到客观和冷静的层面。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失度问题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它的解决也必须在深化多媒体教学改革中进行,全盘否认、限制使用和回归传统教学手段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就像现在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不是改革开放的错,是开放过程中难免要出现的“衍生物”,清除这些“衍生物”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倒退是绝对没有出路的。语文课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学生的思考能力、艺术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上有局限性”,[3]那我们就在它的短处上下药,或调整我们的观念,或改变制作课件的思路,或思考出遏制“短板”的良策,或扬长避短,以传统教学之长来弥补多媒体教学之短,总之,在深化多媒体教学改革中是可以找到变“失度”为“适度”的对策的,但停止改革,那缺陷将永远存在。
2. 教学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多媒体教学中的“失度”问题
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背后总是有推手的。当年,多媒体教学出现并盛行,教学主管部门是有力的推手,公开课、观摩课进行示范,课堂点评,课后总结,言必“要运用多媒体”,老教师不会制作课件,也被视为一大缺点。这些做法有没有错,没有错。新生事物要成长,需要呵护,需要强大的推手来护航。同理,现在要解决多媒体教学中的“失度”问题,也需要教学主管部门这只强有力的推手。
(1)在教学评价中要适当淡化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要求。现在的情况是,你不让教师运用,教师也要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以,适当淡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适当淡化并不是不要运用,而是不要把它作为评课的一个必要条件,运用中如有“失度”问题也要立即指正。如何适度,教学主管部门也要提出一些标准和要求。在教学中,评价考核是一根指挥棒,教师的教学行为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回绕着它转。教学主管部门一旦释放出重视多媒体教学中的“失度”问题的风向球,教师们马上会辨识、重视和改进的。
(2)要关注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进行必要的培训。多媒体课件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脚本,脚本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多媒体教学是“适度”还是“失度”问题。说实在的,多媒体教学“失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粗制滥造的、照单全收的课件引起的,教师若经过大脑认真思考,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精心设计制作出来的课件不至于会造成“失度”的问题。问题在于现在的大部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对课件制作的原则、流程、方法还不甚了解,特别是对课件的“有效性”和课件的“忌讳处”不是很明白。教学主管部门、学校都要进行明确的培训,要解剖现有的课件,分析哪些部分是可取的,哪些部分是不可取的,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要组织一批有经验的教师,推出一些“示范”课件,供教师们琢磨、研究,以提高课件制作的能力,从源头上杜绝“失度”问题的产生。
(3)要推出一批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完美结合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样一批教师,或有一批典型的公开课和观摩课,其他教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因为他们知道了什么是适度的,什么是不适度的。教学管理切忌方向模糊,要在于引导,这是管理者的责任。有时候,还要组织几节单纯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公开课,供教师们学习和讨论,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是回归与复古,而是充分展现传统教学的魅力。这对“80后”年轻教师尤为重要,可以促使他们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并对多媒体教学提供一个鉴别比较的模本,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注意并避免多媒体教学“失度”的问题。
3. 语文教师要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
语文学科其实是最能够凸显教师教学风格的学科,因为师生面对的是纸质的文字文本,交流主要靠语言与板书,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动用师生的情感、记忆、想象和判断的空间,它不像数理化学科有严密的推理、唯一的答案。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的,人的思维有多活跃,语文课堂就应有多活跃。所以,许多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驾御课堂,从而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有的板书非常漂亮,有的朗诵能力超强,有的说书艺术娴熟,有的肢体语言丰富,每一点发扬光大,都会使课堂烙上鲜明的个人色彩,久而久之,便成了风格。遗憾的是,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千人一面”,“千课一面”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鲜明的个性开始同化,这对语文教师的成长,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对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都是不利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除教学管理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外,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要发现、培育、光大自己的个性特长,充分利用这一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都是不能形成风格的,能形成风格的只能是个性化的教学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的观点,所谓“辅助”,就是“非主要的”,是“从旁帮助”的,不能让它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起主要作用的永远是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力,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关注,对课堂驾御与演绎的能力。若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那么一点有别于他人的教学特点的话,多媒体教学中“失度”问题就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李斌. 过犹不及——浅析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中学语文教学网,2005.7.15.
[2] 梁金中. 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与克服. 中华硕博网,2009. 03. 21.
[3] 张丽. 对文学课多媒体教学的反思[J]. 文学教育,20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