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新意识的精髓 绽放新课堂的精彩
2009-12-28章妃英
章妃英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很多,从树立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和评判意识入手去构建思想品德新课堂,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本文以“与友同行”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体会,请方家指点。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主体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的过程。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忽视乃至无视学生主体作用的状况现在依然比较严重。有的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述,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映于不顾;还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提的都是浅层次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要改变上述状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必不可少。
“与友同行”是《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感悟友情、揭示课题,联系阅读、主动提问,互动解决、综合联系,自评互判、深化主题”的教学模式,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具体的导入过程。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我们今天的活动单元,老师期盼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共度美妙的40分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给同学和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学生个个精神饱满、跃跃欲试)
师:很好!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幅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见左图)。哪位同学帮忙来看看,这幅图中有些什么东西?
生1:有一只手(做了一下手势),它的形状像一只鸟,大拇指是鸟的头。
生2:有一颗心,是爱心。
师:谁来说说图片颜色的意义?
生3:红色代表着热情。
师:很好!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一只手、一颗爱心和红色”让章老师浮想联翩。同学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4:我想到了友谊!有爱心就有友谊,有友谊就有和谐。友谊使世界成为一家人。
生5:我想到了团结!只要我们手牵手、团结一心,就一定能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生6:我想到了热情!我们年轻人应该焕发出火一样的热情,朝气蓬勃地投身到美好的学习生活中去。
师:很好!同学们心有灵犀,和老师想到了一块。是啊!只要人人都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奉上一颗真诚的心,那么,人世间就会盛开出灿烂的友谊之花。我们今天的教学主题就是——“朋友一生一起走!”
导入新课后,笔者先引导学生开展联系相关知识和社会现实的阅读活动,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提出相关问题后,笔者再组织学生综合相关知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解决疑难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升华知识内涵。最后,引导学生就知识、方法和过程等方面开展自评互判。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影响甚至控制着整个课堂的进程,支配地位转变成了主体参与,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那么,树立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否就意味着淡化了教师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题由学生揭示,新知由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由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内容由学生概括,教学由学生评判,主题由学生升华,学生影响和决定了整个教学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话题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还要对课堂教学有预见性和应对策略;再者,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处置和利用课堂上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意识的培养,又离不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谓“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科学”“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指得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简单地把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虽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但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看,只停留在一个封闭的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解决的只是教师提出的那部分问题,缺陷是明显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提问题,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发现更多的问题
↑ ↓
如在“与友通行”的教学中,导入新课后,笔者指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社会现实开展阅读,提出问题。如:“遇到麻烦时,谁向你伸出友谊之手?”同学遇到了困难,你给予了怎样的帮助?”“拥有朋友的感觉如何?”“为什么友谊会如此珍贵?”等等,再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加以解决。笔者曾请学生就“遇到麻烦时,谁向你伸出友谊之手”和“同学遇到了困难,你给予了什么帮助”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生1: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在居民楼里踢足球,我不小心头撞在墙上,血流满面。当时,一个同学立刻背着我往医院跑,很快,我的流血被止住了。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生2:有一次,我的扁桃体发炎,请假了好几天。为了不耽误我的声乐课程,事后有同学帮我练习,我很感动。
生3:有一次,我参加国际象棋比赛,被高手打败了,我很伤心,躲在洗手间哭了。某同学到处找我,找到了我,安慰我,让我心情好了很多。现在我们仍在联系,很要好。
师:老师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几位同学的往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人,我们享受着无私的爱。这时,突然有位学生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问:“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关心朋友呢?”(笔者对这位提问的学生表示了肯定和赞扬,并顺势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后一个问题)
生1: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会马上帮忙,帮人就是帮自己,别人快乐就是自己快乐。
生2:朋友生病了,我就在下课后看望他,主动给他补习功课,老师知道后表扬了我。
生3:我有一个朋友,父母离异后,母亲又离开了人世。他原本是个开朗的人,从那以后,他就不太讲话了,经常对谁都不理不睬的。我和几个同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有空去他家,帮他补习功课,每次有活动就邀请他一起参加。后来,他慢慢转变了,变得很开朗了。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针对材料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解决。教学过程层层推进,学生思维不断闪光,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学生的评判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忽视的是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进行评价,这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学习,更不利形成良好的学习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我们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评判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评互判。自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知识上——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和提高;能力上——学到了哪些整合知识、讨论合作的技巧;态度上——形成了什么态度,或想法上有何转变;学法上——学会了哪些方法。互判的内容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优点和弱点。自判互判可以采用书面交流和当堂交流等形式。在“与友同行”的教学中,笔者下发“学生课堂自评互判卡”(见下图),组织学生自评互判。
说明: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进步的程度”一项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空缺;综合等第以各分项所获的多数等第确定。
下面摘录一些学生的评判发言。
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在生活中,只要自己有一颗真诚、宽容的心,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友谊。
生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感受到,茫茫人海,认识朋友真好,快乐着你的快乐,痛苦着你的痛苦,让我们携手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
生3:我们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发言积极,表现最好。
生4:其实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不错,都能自觉地参与学习。
……
自评互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优点,增强信心,相互学习,共同前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别、判断能力。在自评互判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倾听,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并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精彩片段加以点拨深化,引导学生延伸、升华教学主题,使课堂留下无穷余味。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应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和自我完善的场所,应是学生产生问题、综合分析和质疑解难的阵地,也应是掌握技能、学会方法、提升素质的乐园,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