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2009-12-25魏京祥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魏京祥

摘要: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除了建立完善资助体系,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试就从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入手,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探求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20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贫困生的在校人数逐年增多。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除了建立完善资助体系,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并力求寻找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经济上特别困难,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以鲁西高校为例,贫困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尤其是革命老区。从家庭情况看,大多数家庭主要成员文化素质低、生产经营无策,或者劳动力少、生活负担沉重。随着物价的上涨,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费用大幅上升,并且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后学生还需交纳相当数额的学杂费等等,都是学生生活困难的原因。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因家庭经济收入少,在校学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自卑感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贫困生表现的尤其明显。自卑心理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容易使人离群索居,压抑自信心和荣誉感。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吃穿和学费发愁,生活压力大。这些长期处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大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他们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首先在心理上败下来;三是退缩、逃避、离群,或者悲观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具有逆反和偏激心理。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发展,加之高校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贫困生往往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使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得到指责和嘲讽,因此,对周围一切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3.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那些结构缺陷的贫困家庭,如单亲家庭或与祖父母生活的家庭使子女缺乏温暖,容易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的性格。于是他们得不到老师的重视,感受不到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个性心理发育出现障碍。来自偏远农村的贫困生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家长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或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发脾气,当着别人的面莫名其妙地打骂子女,并超过了孩子可接受的程度等,这些也成为学生产生抑郁状态的原因。有的学生家庭难以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思想传授,对子女道德认识问题的教育或者尚未引起注意,重养轻教,养而不教;或者教育不甚得法,方法简单,宽严失度;或者言传身教差,起点过低,甚至缺乏正确的道德标准。

4.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努力的拼搏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5.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在一些贫困学生看来,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让别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于是极力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6.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自卑心和虚荣感是贫困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虚荣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对自己的贫寒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现实条件不符合甚至相反的举动。他们对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

7.孤独、自我封闭心态。有的贫困生心理素质差,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表现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表现为有的贫困生刚到大学的时候,发现城市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他们高出许多,不仅知识面广,而且还会琴棋书画,活动能力、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强,性格也比较活泼开朗,相比之下自己欠缺很多。他们还发现城市的同学谈论的话题,他们插不上嘴,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他们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封闭自己、不愿和别人接触,不愿与人交流,生活起居独来独往,大家不了解他,也不敢和他交往,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围墙,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怜悯,充满了敌意。

8.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贫困生一般都勤奋好学,求知心切。用他们的话说,自己在校学习,要对得起父母的血汗钱,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要学一点真本领。由于懂得生活的艰辛,所以贫困生大多都比较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一般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也存在着重业务、轻政治,重主科、轻副科,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而且,他们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四年的课程全部学完,导致许多贫困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开设的公共课,颇有异议,即使对本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敷衍应付,不予重视。

9.恋爱困惑。由于贫苦生的封闭心态,自卑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而导致他们接触异性的机会少。但随着性心理的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这样就会使他们陷入感情矛盾之中,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另外,生活的拮据,生活费用很少,无法从物质方面来武装自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朴素甚至自我感觉非常不好,怕异性瞧不起自己,看不上自己,从而在和异性交往方面又显得很被动。这种心理也时常困扰着贫苦大学生。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疾病。

综上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要帮助贫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由于贫困学生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差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贫困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贫困生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身边贫寒子弟成长的故事,如结合聊城大学的优秀学子家境贫寒不坠青云之志的典型事迹例子,让他们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实践表明:用一些现实中的事例来帮助贫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

2.要全面准确掌握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进行个别交流,予以特别关注。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对于这些同学,固然要对其直接教育,但主要还是从父母入手,让他们了解子女的情况,使他们改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有些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比如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多种原因导致贫困的,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觉得这世间人情全无,整日郁郁寡欢,背着沉重的包袱,无心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作老师的就应尽量关心,爱护他们,以真诚的关爱去感化他们,当然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当与他们父母交谈,劝解父母多关心爱护孩子,有了亲情他们将会学习得更好,当然这些工作将是极其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用真诚感化未知,这也是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做到的。要教好书,同时要育好人,我们就得这样工作。

3.要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教会他们关心他人。贫困生虽然家庭困难,但社会上还有很多贫困家庭。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他们去看望孤寡老人,参观儿童福利院,让他们知道社会上还有比他们更不幸的人,让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他们的爱心。使他们懂得关心与被关心、爱与被爱的重要。经常性地开展公益活动也是帮助这些“双困生”打开心扉的好办法。号召他们资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4.做好心理疏导。德育工作者应随时注意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面貌,及时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使他们懂得贫困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变成贫困的奴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他们学会面对贫困,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面对人生。如设置一些心理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倾诉与倾听工作室等。

5.加强情感交流。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也。”“独学”不仅使自己孤陋寡闻,而且还会使人身心陷于孤立,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为了帮助贫困生减轻心理压力,改变非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学校、班级可以举办一些联谊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坦诚的思想沟通。不仅让友谊相互传递,而且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使其青春焕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也可以举行一些有关学习、竞技方面的竞赛,让有特长、学习成绩好的贫困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6.创造助学条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般来讲,学校为贫困生分难解忧的主要方法是为他们减免学费和提供困难补助,这固然可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一直使用传统办法,还可能助长贫困生“等、靠、要”的心理。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安排贫困生在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进行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参与一定的劳动获得报酬。比如打扫食堂教室卫生、看护多媒体实验室、参与宿舍清洁与管理等等。另外可以组建大学生家政服务中心,帮助贫困生联系一些周末到社会上搞家教和家政服务的工作。这样,不仅让贫困生获得了生活上的补助,让他们尝到自食其力的甜头,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们自立的人格。

7.建立激励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生已经成为城市就业中的新弱势群体,他们一般都出身农村,有的是其村庄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对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学校应该优先推荐他们进入用人单位。择优推荐,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8.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讲座。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特别是贫困生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新生入学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这样有利于客观系统的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应适当开展心理讲座,主要介绍“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心理调节”、“人格特质及人格测试”、“情绪的认知和调节”、“环境协调和人际关系”等,重点放在健康人格和情绪调节上。

9.鼓励贫困生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教育学生不仅不能另眼相看贫困生,而且还要用爱心去帮助他们。贫困生也要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或其他特长在同学中树立起自信心,增进理解,建立友谊。再说大学生都有知识、有理性,懂得为人处世的原则,知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知道同学一场情同手足,所以贫困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消极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容易的。不要把与同学交往当成一种负担,不要将自己用一堵无形的墙隔离开来,否则将导致无边的苦闷、自怨和彷徨,这样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当然,高校贫困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又交织着思想问题和管理问题,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是高校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育、管理和引导的结合,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郑敏燕、廖柏珊.关注贫困生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J].中国青年网,2006.

[3]薛继红.贫困生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2.

[4]蒙剑芳.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