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的伦理审视

2009-12-25刘小刚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伦理

刘小刚

摘要: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论文通过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其在具体教育现实中的各种显现,继而阐明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有的伦理关怀及其社会价值。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伦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06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壮大,教育公平问题已愈来愈被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和研究。学者们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观点和方法,集中讨论了教育公平的含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作一探讨,企求在理论上多角度地揭示教育公平的本质特征。

对于教育公平的具体内涵,研究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和学科视野进行了分析,如郭元祥等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属性、形式和类型作了阐述,认为教育公平从范畴上看是一个反映相对性的范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赵君等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教育公平”是与教育资源分配和享用联系在一起的,或具体表示为个人获得教育资源的多少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或报酬相称。李立国等从教育法学出发,认为教育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类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平等。第一个方面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是体现了一种作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及对更高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第二方面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体现了人们对更高的教育利益的竞争结果权。刘复兴等从教育政策学入手,认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这种利益分配体现为三个阶段: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分配,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教育政策只有在上述三个阶段都体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也就是实现教育活动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所谓教育权利的平等,即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论其性别、种族、地域皆有相等的接受非强迫性的教育机会;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都有相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有相等的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所享受的教育条件均等和学业成就机会的均等三层涵义。

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们选择以学校集中学习的方式接受教育,最基本的有两个目的:一是获取发展的资格;二是追求幸福。前者的价值取向是个体存在性的证明,后者的价值取向则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善或幸福;前者需要给予个体以知识的合法性证明,并获得正当性论证和支持,后者则需要给予个体教育行为的合理性证明和社会价值学或道德目的论的有效性支持。所以,良好的教育公平取决于教育制度本身的平等设计、平等安排和平等运行的规范有效性。教育公平的根本或基础是教育基本制度安排的公平,其长久稳定性也取决于教育基本制度的平等运作和作用。任何不公正的教育秩序安排或者缺乏基本公正的教育制度,都无法确保教育秩序的长治久安。

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公平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差距,以及制度、政策的缺陷使得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目前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现实显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要求“一个也不能少”,但实际上还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少年、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困难的问题。贫困地区儿童少年人学率偏低,辍学率也很高,显示出社会弱势阶层、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的丧失或失衡。高中择校往往容易引发教育不公平的争议——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规定,正是出于维护公平需要而采取的政策调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主要是贫困生、残疾生等实际困难,影响正常的选择机会。

第二、教育条件的不均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是长期以来精英教育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演变。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看,学校办学条件差别十分明显,在师资队伍素质、教学设施设备、课程科目开设、活动实践场所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从校际差别看,引发了严重的“择校”现象。

第三、社会阶层差距拉大,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受到严重挑战。社会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明显加大,人们收人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引发和衍生了诸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故而也影响了教育不公平的产生。

除了以上所说之外,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教师队伍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欠缺,教育腐败的蔓延以及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等都是其影响因素。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其基本内涵是指教育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安排及其运作过程的平等安排和分配。具体地说,就是教育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平等的分配。另外,当教育过程中出现并积累了严重的不公时,应该通过教育基本制度的合法调整和正当合理的重新分配,来矫正不公,尽可能实现教育公平的分配或分享。当然教育公平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达致的价值目标,而是一项极难获得的社会成就。原因在于,教育公平不单取决于教育制度的设计和选择要符合普遍的社会正义原则和正义理想,而且由于更复杂艰难的是要确保教育制度的正义运作或操作,因而还取决于诸如社会法制系统的充分完备和正当有效、政府部门或国家官僚系统的行政正义、公民社会的正义美德实践等因素。

对于教育公平问题,可以采取的基本解释或解决途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价值目的论的途径;另一种是社会道义论的途径。人们或可在这两种途径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社会策略,但即令成功,也必定是取其一以为主导而兼顾另一途径的妥协性社会行为策略,终究脱不出两者之间。价值目的论确信,只有通过扩大和增加教育总量,才能最终解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价值需求(包括物质性的价值和其他非物质性却具有满足人类需求意义的价值元素)和欲望。社会道义论则寻求一种公正的原则分配和制度约束。

具体而言,在现实的教育制度设计中,教育公平仍可通过以下环节得以体现: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教育权利平等。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2.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保证教育过程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建立有效的补偿体制,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就必然会产生那些因各种不同原因而暂时居于不利位置的弱势利益群体,如经济特困生、少数民族学生、生理残疾学生等。因此,我国的教育有必要区分不同弱势群体的状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如针对经济特困生,应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制度,帮助其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实行更优惠的政策,除了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帮扶外,还应扩大在该地区的招生比例;针对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学生,则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方法与措施帮助其克服心理疾病,使其真正享受教育的优质资源,提高自身的素质。

3.完善教育制度,保证教育实施的公平。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缩小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公平上承担着主要责任。国家要抓紧完善和健全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循。尤其要重在执行阶段的监督和奖惩机制的建立健全。制定公平的分配规则,加强对资源分配过程的监督,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影响、损害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政府完全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2]田汉族.杨漫欣.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公平问题[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1).

[3]李立国.教育公平辨析[J].江西教育科学,1997,(2).

[4]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5]李远贵.论高等教育公平——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陈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审视及对策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7]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1998,(4).

[8]杨昌勇.社会变迁中的教育公平——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综述[J].学术研究,2003,(2).

[9]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4,(7).

[10]郭彩琴.教育公平:内涵和规定性[J].江海学刊,2003,(3).

[11]朱永东.叶玉嘉.我国教育公平研究之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12][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伦理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